网站首页 频道首页 网上服务 热点热议 问计于民 新闻发布 民生恳谈 记者出击 政策库 我们圆桌会 使用帮助 频道简介
  所在位置: 杭网议事厅>我们圆桌会
 
社区养老如何让老人更安心?
hwyst.hangzhou.com.cn  2013年11月18日 17:15:59 星期一

  

  11月16日:社区养老如何让老人更安心?

  总提要

  解说:日托养老日渐风行,发展却遭遇限制,日托养老的境遇,凸显了社区养老存在的问题。

  夏渝生(市民):服务的面是不广的。

  朱成方(新闻评论员):服务的人太少了,我们投入还是太少了,这是一个根本。

  朱鸿琴(兰苑社区书记):每个区的财政是有限的,我不可能掏我钱包的钱,给别人去享福。

  解说:究竟该如何为老人搭建完善的养老体系?

  马丽华(中国社区建设展示中心主任):养老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杨建华(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研究员):对低端要有保障,对中端要有供给,对高端要有市场。

  朱成方(新闻评论员):你要让他赚一定的钱。

  郅玉玲(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社会工作系教授):发展专业的社工服务。

  解说:《我们圆桌会》本期关注,社区养老,如何让老人更安心。

  主持人郑煜:沟通改变生活,对话推动进步,欢迎收看《我们圆桌会》,我是郑煜。对于养老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最近大家在茶余饭后,谈得更多的是有关于以房养老,延后的退休,包括养老金等一系列的问题。对于杭州来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到2013年已经有127万多人,占了总人口数的18.26%,预计到2030年的时候,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会占到总人数的26%,这么多的老龄人口,我们将会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呢?又是通过怎样的多层次的一种服务体系,让他们生活得更好呢?今天《我们圆桌会》就来关注这方面的话题。目前杭州有一种养老服务,叫做日托服务,那么日托服务,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服务呢?接下来通过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下。

  VTR1

  护工:你到下面去,你眼睛不大好,要人陪着你,知不知道?

  解说:画面中正在闹脾气的是曹阿姨。最近这一年的每天早上,曹阿姨的儿子都把她送到文新街道的日托中心,下班后再把她接回家,白天日托中心的护工会照顾她。这一天眼睛不好、行动不便,又忘性大的曹阿姨想溜号,自己出去走走,护工拦下她耐心地劝导。

  护工:她这个是日托,早上送来,晚上接回去的。

  记者:那你觉得待在这里好不好?

  曹阿姨(日托老人):待在这里我晚上睡不着。

  护工:她就是想她儿子,她就跟小孩一样,记住我儿子什么时候下班,什么时候来接我,吃完中饭她就站在门口等了。

  解说:像曹阿姨这样,在文新街道日托中心的老人,只有寥寥数人,老人们在这里有健身的地方,有读书看报、看电视的地方,如果身体不舒服或者犯困了,中心还安排了床位,随时可以躺下休息,中饭、晚饭中心也提供合老年人胃口的饭菜。

  记者:您觉得这儿怎么样,环境各方面的?

  日托老人:挺好的,太好了。

  解说:但是这样环境好,服务到位的日托中心,为什么来的老人却不多呢?硬件设施不足、人手不够,是最大的原因。

  张主任(文新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我们这里没有什么专业的医疗设施,是没有的,只不过有一个小的医务室,你要真正发生什么大病,那我们就只能够是把他们及时送到医院里去了,人手也是不够的。

  记者:这儿有几个护工,就两个吗?

  张主任(文新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三个。他们轮班的,不可能天天在这里上班的,他们轮的,白天的话基本上就两个人。

  解说:张主任告诉我们,由于条件限制,目前他们只能接收一些身体还算硬朗的老人,进一步拓展也面临困难。记者了解到目前杭州市,共有200多家像这样提供日托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不过日托需求还没有形成非常大的规模。

  主持人郑煜:通过这个片子我们了解到了,目前有一些小区里边,开设了日托养老的服务,我想问一下夏大伯,您是哪个社区的?

  夏渝生(市民):我是湖滨街道东平巷社区。

  主持人郑煜:您那个社区有没有这样的一个养老服务(机构)。

  夏渝生(市民):我们没有办这个东西,我们主要是搞居家养老。

  主持人郑煜:居家养老,没有办这个。

  夏渝生(市民):没有办日托。

  主持人郑煜:了解这个情况吗?听说过这个吗?

  夏渝生(市民):办这个东西我认为是蛮好的,现在不是叫要老有所乐,用文化养老,全部可以贯彻到里面去。

  主持人郑煜:我想问一下朱书记,你们社区街道有没有开设,这样的日托养老的机构?

  朱鸿琴(兰苑社区书记):刚才我看了VCR,我可能就是因为这个,是我刚刚也是为这个节目带来的文件,这个是新生事物,应该说是结合市政府这个文件而开始产生的,但它里面的功能刚才也看到了,基础设施其实是不差的,因为一个老城区能够拿出那么多,它其实有标准,200平方米,想想看如果在城市老社区,200平方米是个什么样的概念。

  主持人郑煜:200平方米。

  朱鸿琴(兰苑社区书记):对,它有标准的,但是其实真正发挥了多少功能,我们其实是拭目以待的,你说完全乐观,我倒并不觉得。

  主持人郑煜:我们先来看一个题板,据西湖区的一个统计,目前这个区运行的老年服务照料中心,总共有27家,签署日托协议的老人大概只有50个人,分摊到每个照料中心,日托老人是寥寥无几,大家也看到。

  马丽华(中国社区建设展示中心主任):日托养老实际上,也是养老体系当中的一个方面,也就是说对我不能行动自由,或者有这种需求的人提供服务,不能是涵盖全部,我们不应该把他局限住,你就住在这个日托所去日托养老,你不能走出来,你走出来安全问题没有保障,我要负法律责任,不能这样看,应该说养老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主持人郑煜:日托养老仅仅是一种养老的模式,我们老年人还有没有其他的一些可以选择的养老方式呢?我们通过题板再来了解一下,我们就看到这里,90%是自主居家养老一种形式,6%是享受政府购买服务的居家养老,4%是入住养老机构,集中养老的一种形式,在这三种情况里边,我不知道几位嘉宾,你们觉得哪一个更合适我们,当下老年人的这种生活起居?

  朱成方(新闻评论员):不用说当然是居家养老。居家养老首先它是符合老年人的心理,他一直在自己家里,他熟悉家里每一个方位,哪怕他就算眼睛看不到,他摸都能摸到,他认为这里是最安全的,这是一个,第二他认为这里是最温暖的。

  杨建华(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研究员):这三种养老在社区里面都可以得到体现。90%或者我们省里像97%的居家养老,实际上也有很多需要政府购买服务,比如我们的发养老券或者各个服务券,这些在家庭当中我们有义工,或者我们有社会工作者,或者我们有其他的服务上门给他服务,政府给他买单,这也是政府的一种购买服务,居家养老服务,也需要我们其他的社会工作者来上门服务,还有一个叫机构养老,实际上我们现在有很多社区当中,搞了养老公寓,这三种形式在社区里面,都可以得到体现,我们政府这一块,应该加大对我们低收入的、困难的或者失能的、半失能的、失智的这些老人,我们政府要加大这种基础性的兜底性的养老。

  马丽华(中国社区建设展示中心主任):政府在提出居家养老这个概念的过程当中,实际上是区别于传统概念,传统的家庭养老概念,它实际上还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化的力量为助力这样的一个养老体系,这样一个养老模式。

  分提要

  解说:我们的社区养老还存在哪些问题,为什么楼上楼上享受的养老政策不一样?

  夏渝生(市民):服务的面是不广的,我刚刚就讲过,8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

  朱成方(新闻评论员):好像重视,文件也发下来了,但我们没看到实际的东西。

  朱鸿琴(兰苑社区书记):人人要搞创新,人人要搞特色,人人要搞民心工程。

  朱成方(新闻评论员):服务的人太少了,我们投入还是太少了,这是一个根本。

  解说:社区养老,如何让老人更安心。《我们圆桌会》广告之后继续讨论。

  朱成方(新闻评论员):刚才杨老师说的一种托底,最困难的人我们要多关注,其实不困难的人,经济上不困难的人,他关注程度也需要。我楼上就有一个原来我们报社的老编辑,脚也不好,手腿也不好了,保姆走掉了,那个急得,找了好几个找不到。其实很多养老是不同的需求的,他家里钱不少,他等于说他生活条件很好,他就需要在自己家里,希望有人能上门的来服务。

  杨建华(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研究员):你刚才讲的这个例子,我们社区当中有很多中高收入的,但他很需要比如医疗的护理,或者是专业的护理,但是我们现在社区当中没有,我们的社会的力量也没有介入,这个就需要加大,我们其他的社会力量介入这块。

  朱成方(新闻评论员):长庆街有一家洗脚店生意很好,它是一长排的,很多人密密麻麻排着的,20块钱洗一个脚,我去采访过,我问他(顾客)最希望什么,最希望他能上门做,我们家里洗脚盆也有,他能上门做,他现在收20块,我40块都情愿,我想我们很多很多,多元化的需求是需要的。

  朱鸿琴(兰苑社区书记):我想接朱老师的话题,不好意思,郑老师。其实我们很多家政服务,包括我们一些居家的服务,政府买单也好,往往那些是子女能干的活,我们给他买下来了,其实我觉得要倒过来,咱们老人有需求,子女回家以后干不了的活,我们政府给他买单,就像朱老师说的修脚,老人修脚的需求,比你洗衣服,比你去买个药,比你去搞个卫生,擦个油烟机,来得更(有必要)。

  马丽华(中国社区建设展示中心主任):政府在养老这个方面,还是应该根据分层分类来,对不对?

  朱鸿琴(兰苑社区书记):需求,真正需要的家庭。

  马丽华(中国社区建设展示中心主任):比如说上城区,上城区在养老的概念上,有一个橄榄型发展思路。橄榄就是两头尖中间圆,橄榄型的顶部人群,是高档人群,高档人群就是花钱买服务,他利用所有信息化的一种手段,所有方面的窗口都向你打开,你都可以去看,橄榄型的底部人群政府是覆盖的,全买单、托底、覆盖的。比如说上城区是7万多老人,7万多老人当中,真正享受居家养老的也就是2000多老人,也是我买单的,现在逐步逐步在扩大,从原来的80岁以上,现在到70岁以上,逐步逐步在扩大,这种居家养老覆盖的范围。

  朱成方(新闻评论员):马老师的观点我不同意,我觉得现在的政府完全不够重视,他嘴上重视的,实际上不重视,我就听出来了,为什么呢?首先有好多好多门槛,给你挡在外面了,大多数90%以上都挡在外面,第一你不到80岁吧,到了80岁你身边有孩子嘛,有孩子以后,很多很多东西都给你挡在外面,这个托底到什么呢?你可能会饿死在家里,你可能会郁闷死,这种人我管一管,其他的都不管的,79岁怎么办呢?也不管的。像很多都不管的话,所谓的居家养老,你就住在家里面自己养老,我觉得居家养老跟服务之间,有很大很大的差异。现在好像重视,文件也发下来了,但是我没看到实际的东西,因为我听出来了,你说200平方(日托养老机构),社区搞个200平方的面积不大可能的,没有,就是没有,怎么办呢?找替代的。比方说吃饭,找个饭店,哪个麻将室,这个社区又说是养老中心的,挂了好多牌子,也是一个幌子,报上去有的,实际上没有,为什么?服务的人太少了,我们投入还是太少了,这是个根本。所以我觉得呼吁一下政府,必须要重视重视再重视,扩大扩大再扩大,把养老的面积扩大,把被服务的(对象)扩大。

  杨建华(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研究员):刚才讲的政策方面可能有一些不足,但是我们正在努力打造一个什么呢?一个完整的养老体系。对低端要有保障,对中端要有供给,对高端要有市场。

  主持人郑煜:怎么解读这个呢?

  杨建华(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研究员):低端我们讲的这种收入低的、困难的、失能的、半失能的、失智的这样一些老人,我们政府给他提供相应的这样一种服务,这个是政府义不容辞的托底的责任;中端的,也就是中等收入的,或者是中高收入的,这批人他需要什么服务?我们在社区当中,除了我们政府,除了社区之外,还有大量的社会力量给他提供,保证他的各种需求都能有供给;高端的,比如高收入的,他既可以在社区里面,比如享受养老的医院,或者是养老机构的待遇,也可以到市场高端的养老机构去进行养老,这个是一个,市场还需要不断扩大。

  郅玉玲(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社会工作系教授):刚才杨教授提到低端、中端和高端,低端是保障,中端是供给,高端是市场,这是我们杭州的做法。国外是这样的,因为我是2009年,国家留学基金公派去了美国,在美国实地去两家养老院去做了义工,一家是唐人街的,还有一家是白人区的,唐人街那里的养老院,是政府也给补贴的,但是他们的补贴,是由非盈利组织来做,非盈利来做就是需求非常大,他们分两块,第一块就是养老院长期住,大家都想长期住怎么办?他们采取的是义工制度,想来这里住的你先来做义工,就这样轮流来,当然有一个收入门槛的限制,还有一块就是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完全是老年人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在那边工作的工作人员都是老年人,还有一家是白人运作的,也是高端的,在那里的老人入住的收费标准,一个房间一个月是5000美金,住进去他们的运作方式,完全就是市场化了,完全就是市场化了,他有管理人员,有营销人员,有市场人员,还有专业的社工,还有心理师、营养师、按摩师,是高端的。

  主持人郑煜:老人居家养老,其实他对服务需求是分层次,分不同的,但是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我们知道所有的居家养老,我们的点都在社区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面,社区对居家养老,又要发挥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又是承担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我们通过一个片子了解一下,我们记者对此也进行了街访。

  VTR2

  解说:金老先生今年84岁了,独自一人住在近江四园,不过因为有居家养老服务,因此生活也算无忧,这种服务券可以预约家政服务,老人手机可以随时联系亲人朋友,枕头旁装着呼叫器,一个按键可以直通医院和社区,去年街道还为他装上了烟感器,配送防火四件套。

  金老先生:对我来讲有安全感,特别是我们老年人,发生什么意外的话,可以首先自救。

  解说:近几年来杭州市的,社区慰老服务内容,除了家政服务之外,还向助餐、助洁、助医、助困、助疾、助乐,六大方向拓展,而从服务手段上来看,社区慰老服务更是多种多样,首先为一些行动不便或是独居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其次在社区设立老年活动室,托老所和老年食堂,最后运用高端科技的手段,设定安装求助呼叫器、全球眼摄像头,向智慧养老发展。不过记者调查发现,社区能提供的养老硬件设施,还满足不了老人们多元化的需求,很多养老中心一到基层,很容易就演变成了活动中心,家住湖畔社区的李大伯,天天都到社区里的星光老年之家打麻将,但是这里除了麻将桌和健身器材,就没有别的服务项目了。

  李大伯:没有吃饭的地方,有时我们搓到中午了,还得要跑到对面去买饭。

  解说:在我们的随机采访中,不少老年人也对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老年人:我们70多岁越加没了,他们80岁还有人想着,有几个电话打来,我们70多岁,他说你们身体还好着,不来关心,一年到头没打电话的。

  老年人:现在我们两个人住,一个88岁,一个85岁,但是票子(服务券)没的,我家里有子女户口的,子女户口在这里,这样就没的。

  老年人:还有家政,老太婆死掉,老头子一个人可以的,孤寡老人,万一他两个人都走不动,都年纪很大,像我们家里80岁、86岁,走不动社区就不来管你了。

  老年人:我发觉现在有的社区老年食堂是办了,办了好像不规范。

  记者:为什么不规范?

  老年人:他们就是请了几个人烧,也不是说一定按照老年人喜欢吃的东西。

  老年人:它那边配的药不是都有的,有些都没有的,配的药也是很少的。

  解说:采访中老人们对于社区医疗设施不完善、服务对象设定要求过于严苛,以及老年食堂饭菜不佳的意见数量最多,还有一部分老人家,希望增加活动场所,以及社区体检常态化。

  主持人郑煜:我们通过这个片子,我们看到其实对于社区养老,老年人对社区养老,好像不是很认可。我不知道夏大伯你看完以后,你觉得哪些是在你这个社区,你的周边就发生过的?

  夏渝生(市民):这个电视跟我们社区是完全一样。因为我是搞这个工作,我就听取意见,全部都排得上号的。居家养老这个东西,我们社区做了很多工作的,但做得很好跟他们一样,但不是很满意,比如吃饭的问题。

  主持人郑煜:为什么会做得很好了,还是有这么多不满意的声音呢,为什么呢?

  夏渝生(市民):众口难调。刚刚那个食堂问题,我们是搞一个食堂叫百味食堂,送饭送上去的,送上去以后就问他,晚上要不要送,要送的,好,晚上又送过去,晚上送去,明天要不要,要的,那么就明天送去。菜价是6块到8块,价格也是蛮好的,但是服务的面是不广的,我刚刚就讲过,8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

  主持人郑煜:这几天民政局正在公述民评,在现场市民朋友们,对于养老问题也是非常的关心,并且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意见,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了解一下。

  VTR3

  解说:在公述民评节目录制现场,接受评议的职能部门有,杭州市民政局、杭州市卫生局,西湖、下城等五个区的副区长。述职完毕后,马上就有代表亮起了不满意的牌子,对着职能部门进行发问。

  市民代表:一些独居老人死在家中,几天都不知道,包括空巢老人。

  解说:随后市民代表叶峰,则是掀起了提问的高潮,他向到场的七位负责人,分别提出了一个问题,轮到杭州市民政局副局长余岱时,叶峰尖锐地提出,政府如何来确保养老服务员的质量。

  叶峰(市民代表):现在政府给老人购买的社会服务,家政服务是每个小时20块钱的标准,有很多的三替公司这样的家政服务,它们是35块,价格这么低,会体现在服务质量上,有没有考虑过适当地提高,社会机构为老服务的价格标准?

  余岱(市民政局副局长):这也是非常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招标的问题上我们提需求,其他部门来负责招标,按照现有的游戏规则,一般是采用低价中标,能不能够把低价中标改掉,按照上一年度三产服务业的平均工资,每小时的工资,来设一个底线,不要太低,太低了服务的质量,真的不能保证。

  解说:还有民评代表对于老人享受,养老政策的考核标准提出了质疑。

  市民代表:一个老人因为条件差,和子女住在一起,另外一个因为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他和子女分开住的,那么他就成为了独居老人,而且能够享受政府购买的居家养老的优惠。

  沈凯波(下城区副区长):普惠面上的问题,可能会带来一个不平衡,经济困难和独居,两者的分值应该差别不大,对我们的评估政策,要做进一步的梳理和分析。

  市民代表:此外民评代表还就老年食堂建设,公办和民办养老机构发展不均,能否开展老年群体互相服务等问题进行了发问,职能部门表示,所有的问题他们都会带回去,不管能不能马上解决,都会尽快给出一个答复。

  主持人郑煜:我不知道朱书记你们那个社区,有没有像片子里提到这些问题?

  朱鸿琴(兰苑社区书记):其实外行人认为好像社区做得不到位,其实不是社区做得不到位,或者考虑不周到,我们有个界限,何为独居老人,何为空巢老人,有个标准在那里的,认定一个老人是否为独居,或空巢老人的,是以与子女不住在同一幢楼,或同一套房为标准,但是产生一个什么后果?我在人大提案里就写过四点,第一住房条件差、经济困难,与子女同住的老人不能享受,说不定5个人就住在30几个平方,50几个平方,因为他们子女的经济收入,或者老人的退休收入也不高,无力买房,只能跟老人家挤在一起,这个老人就不能享受了,管你这个老人是不是生病了;第二点如果子女有孝心的,本来是跟老人分开住的,觉得父母年纪大了需要照顾,我搬过去跟他住了,或者把老人接到我家里住了。好,这个老人又不得享受;第三个子女经济能力比较好,工作成绩都优秀,老人他生活自己退休工资也高,攒钱给孩子买了房。好、孩子去住新房子了,老人住在这个老屋里,这个老人就是独居空巢了,我就有享受了。然后就是70岁、80岁,还有一个其实这些标准当中,现在老人生病不去住院住在家里,子女想搬来照顾,但是这个老人就会失去那个政策。

  主持人郑煜:我们再来看一下,微博上有朋友对于居家养老的(观点),感觉现在的居家养老政策很乱,他举了个例子,他说我奶奶的户口在江干区,现在住在上城区,他说他楼上的老人是上城区的户口,两个人需要照顾的情形也差不多,但是楼上楼下,享受的养老服务就不一样了,感觉很不公平,这个都是目前社区养老的情况。

  朱鸿琴(兰苑社区书记):下面这个我来解释一下,她因为人(户口)是江干区,她如果回到江干区,就能享受江干区的(养老服务)了,而上城区的住在上城区,这是人户一致,这叫区域政策,每个区的财政是有限的,我不可能掏我钱包的钱,给别人去享福,我管着自家的孩子,管着自家的老人,这叫区域政策。

  马丽华(中国社区建设展示中心主任):他们的拨付也不一样,像我们社工人才的拨付,社区工作者的拨付。

  朱鸿琴(兰苑社区书记):不一样不一样,各个城区不一样的。

  马丽华(中国社区建设展示中心主任):它都是根据区域政策来弄的,户数来弄的,有多少人,拨款多少,哪怕你现在房子造了很多,但是你不是这里的居民,他也不给你享受的。

  朱鸿琴(兰苑社区书记):它这叫区域政策。

  主持人郑煜:这里面我们就提出一个疑议,我们不能市里面统一制定政策,统一来协调吗?

  朱鸿琴(兰苑社区书记):下半部我再来解释,这个是前半部叫区域政策。但是每个城区都有比人家城区好的亮点跟优点。为什么?人人要搞创新,人人要搞特色,人人要搞民心工程,何况老年人的居家养老,也是政府的民心工程,所以每个城区都有不一样的。我又要拿出这个纸,这个就是普惠政策,杭州市都一样的,不管江干的人住在上城,上城的社区,就要给你江干人服务登记,现在已经在改善、在完善,朝着市的普惠政策来实施,现在就说,可以公平起来,让你不用觉得不满意了。

  分提要2

  解说:社会力量有参与养老的热情,但为何迟迟难以介入?

  杨建华(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研究员):这是一个观念的误区,所有的社会资本投入,它都必须应该有盈利。

  朱成方(新闻评论员):大量的企业要进入,不能让它亏。

  解说:怎样让社会力量更好地参与养老服务,我们的养老服务体系如何更完善?

  马丽华(中国社区建设展示中心主任):把居民需求包装成项目,让社会组织来承接。

  杨建华(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研究员):在制度上尽快地加以界定,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的,他们的法律的这样一种权利。

  解说:社区养老,如何让老人更安心。《我们圆桌会》广告之后继续讨论。

  主持人郑煜:其实刚才讲了这么多,我们都在讲养老的服务分为,刚才就像马主任说的,枣核型也好,或者是杨老师说的三个层次也好,其实我想它就是要构建成一个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在构建养老服务体系的时候,我们大家目前在谈的,我们现在这个体系完善了吗?我们这个体系有没有,可以再完善的空间,可以提升的空间呢?

  朱成方(新闻评论员):我们这个体系完全,托底上在下工夫,我听着大家感觉就是,养老就是社区的事情,其实养老远远不是社区的事情,它是社会的事情,它也远远不是整个政府的事情,它有家庭的关系,它有家庭,它有社区,不能完全依赖于社区。还有我觉得大量的企业要进来,它要办企业的形式,由政府来扶持,比方说税收上给你扶持,比方说我房子免费给你,这样的话不能让他亏。

  杨建华(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研究员):实际上我们现在通过我最近的调研下来,一个方面社会对于养老服务,有巨大的需求,这个需求非常非常大,另外一方面社会资本、社会力量,对参与养老服务有巨大的热情。

  朱鸿琴(兰苑社区书记):有作用。

  杨建华(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研究员):有巨大的热情,有很多企业家,我都想投入养老服务,但是我们现在确实碰到,一个是比如政策方面的优惠落实难,比如水电的优惠,比如落地,比如选址,比如银行贷款,比如招收员工,这些方面我们是有些困难,另外方面我们在理念上,也有可能有一些困难,比如我们的非盈利机构,我们一般在脑子里就想到,它是不能盈利的,但是这是一个观念的误区,所有的社会资本投入,它都必须应该有盈利,所以在我们政策方面,就应该提供制度的保障,让他有这样一个盈利的空间,来引领这些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

  马丽华(中国社区建设展示中心主任):比如说上城区最近,怎么来根据居民的需求来实现服务,做了一种尝试。什么尝试呢?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撬动社会的资本,来投入这种体系。比如说我们把居民需求,上城区在今年二月份就开始,征集老百姓的意见,需要什么服务的项目,需求的项目向社会公开发布了,发布了以后就想让社会组织来承接,让社会力量来撬动。我们搞了一个相亲会,刚刚搞了一个相亲会,场面非常火爆,我们做了三块牌子,叫我来承接,我有项目,我来资助,全部对接了,而且我们那天跟羊汤饭店的老板,原来社区跟他去谈我这个项目,他说我出两万,结果上台一说我出十万,这些项目搞完成了。受惠的是谁?是老百姓。我们算了一下,大概190个项目,所涉及的资金是700多万,700多万的资金花下去了,受惠的人群大概是十几万人,这种项目的方式,把居民需求包装成项目,项目做完整了,我的能力也得到提高了。

  杨建华(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研究员):现在社会力量来参与养老服务,我们现在有这样几种形式,我们除了公建公营之外,其他的几种都是社会力量参与。比如我们的民建民营就不说了,我们有公建民营,我们是公共来办的,但是由社会力量在经营的,还有民建公助,民间力量来建的,我们财政来补助,还有政府购买服务,这些实际上都是民间的力量,民间的资本来参与养老服务,所以我们刚才讲的三个体系,实际上这个体系,我们现在需要的是什么呢?一个我们要坚持公平正义,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样一个原则,让所有的老人都能够享受到,政府的基本的公共服务,第二点要坚持的就是市场化改革取向,鼓励那些社会资本,参与到养老服务当中去,还有就是我们管理,我们现在在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我们现在公办的养老机构,我们公办养老机构,你看一床难求吧,但是我们公办养老机构,真正是面向我们需要兜底服务的,这些人还比较少,对这样一些管理方面,我们要加大体制机制的改革力度。

  主持人郑煜:您刚才谈到一个很重要的我们养老其实应该面向全社会,而且无论是什么样,不同情况的老人,都应该享受到政府的这种服务,最基本的服务,而且这就需要我们体系,要非常的完善,或者是我们想得更加人性化一些,这是我们目前杭州,现在这个体系是这样的,我们来通过小灵通了解一下其他一些城市,对于养老服务体系他们是怎么做的。

  信息小灵通

  王佳莹:你好,主持人,香港有一套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总体上分为,养老院服务和社区支援服务,彼此相互承接,香港相关机构会对老人身体状况、自理能力、行为及认知能力,家庭状况等各方面,进行一系列的评估,根据结果决定老人,应该接受何种类型的服务,这套体系是一个关照全港老年人,在不同生活历程的方方面面需求的持续照顾服务体系。为了让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安享晚年,香港政府提倡大多数的老人在社区居家养老,为此政府为社区里居住的老人提供了一系列服务,比如社会福利署建立了长者地区中心、长者日间护理中心、长者活动中心、家务助理队,以及惠及所有老人的长者安居服务等等,社区的活动中心主要为老人提供娱乐活动,长者支援服务队主要为独居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日间护理中心主要帮助,身体机能受损的老人和痴呆症长者,维持最高程度的活动能力,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这些服务的收费都是非常低,原因就在于香港特区政府支持民间机构参与养老服务,在财力上予以实际的鼓励,比如家务助理服务,政府是100%资助的,服务也提供给所有有需要的人,服务中心有一套审核机制,如半年服务检讨,年度服务检讨,这确保了服务使用的有效性,避免了滥用福利的现象。好的,主持人,我这里的情况就是这样。

  主持人郑煜:在这儿我想问一下郅教授,这些做的方式,对于我们杭州来说,有没有可借鉴的地方?

  郅玉玲(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社会工作系教授):有的。我现在先澄清一个观念,现在有些老人说我要住到养老院去,尤其是一些失能失智的,一般在国外要住到养老院,失能失智的人去住的地方叫护理院,真正住到护理院到他去世,其实时间已经很短了。

  主持人郑煜:所以在这里面我们就想,我们在对养老服务体系设计方面,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一个更高的全局去设计它。

  杨建华(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研究员):我们现在之所以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可能我们有几个相关的问题需要强化。一个是把养老这个服务,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总体战略当中重要的内容,在观念上需要重新界定的,而不能把养老服务,这是老年的事业一块,还是作为我们社会福利的一块,这可能不行,这是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发展战略一项重要内容;第二个方面我们尽快地要在法律上、在制度上,尽快地加以界定,很清晰地厘清,我们老年人应该享有的权益,以及我们的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的,他们的法律的这样一种权利,法律的一种义务;第三个我们各种社会力量要加强社会养老服务这块,还需要尽快地强化政府这块,实际上我们也面临问题,各个部门之间还互相打架,比如我要一个选址,一个落地,我们现在这个规划有的就是没有,你要想选址落地没这个规划,落地很难,我们现在就提出,要像教育用地的那样规划,也来配套规划,老年人服务设施的地方,还有我们各部门,比如我们用水用电的政策,我们行政免费的、减费的政策,我们税收优惠的政策,我们银行贷款的政策,我们现在各部门还不是非常齐心,有时候互相打架,我这块可能落实了,那块又堵牢了,所以政府的各部门之间要互相协调,形成合力,来推进这个。

  朱成方(新闻评论员):我们养老是不是要搞一个四化,第一化叫托底化,就是最基本的,比方说选址,地址要托底,只要养老提出来必须要有;第二个普适化,就是所有的老人都要享受到养老服务;第三个是阶层化,我们这个养老是分阶层的,高端、中端、低端,很明晰的阶层,第四个我觉得必须产业化,你要让它赚一定的钱,不能老是亏着。

  马丽华(中国社区建设展示中心主任):我觉得来有两点比较重要的,一个就是资源的整合,因为政府有公信力,要利用政府的公信力,把方方面面的资源去整合起来,这还是比较重要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就是手段的提升,实际上养老服务涉及到方方面面,我们怎么来用信息化的手段,比如说多种媒体的手段来提升,比如我们杭州市在做智慧养老,智慧养老刚开始,怎么来提升我们服务的手段,这两方面还是比较重要的,还有一个就是志愿者的一些补充。

  郅玉玲(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社会工作系教授):我还是呼吁大力发展专业的社工服务、专业服务。

  主持人郑煜:其实没错。刚才我们在谈关于杭州养老的问题,我们在想首先养老是一个服务体系,需要有一个好的制度,它也需要一个专业化的服务团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去服务,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其实我们知道,养老是一个民心工程,今天的老人其实就是明天的我们。好的,感谢收看本期圆桌会,再见。

  

来源:杭州网 作者: 编辑:陈浩鼎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杭网议事厅动态
·“杭网议事厅”再获社情民意直报点先进单位
·杭网议事厅获“市民之家”年度红旗窗口殊荣
·杭网议事厅加入"四位一体"联动运行工作模式
·“杭网议事厅”荣获人民建议集体奖
·杭州网荣获中国城市网站联盟三项大奖
· 杭网议事厅“社区服务岗”荣获杭州新闻奖
·“杭网议事厅”走进白杨街道 望公交更便捷
·热心市民称赞杭网议事厅进社区很贴心
·网友赞议事厅 建议采用回访制让平台更贴心
·“杭网议事厅”走进清波街道 聆听市民需求
联系 杭网议事厅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体育场路218号杭州日报南大楼518杭网议事厅编辑部
邮编:310041
邮箱:hwyst@sina.com
热线:85052222
联系 我们圆桌会
地址:之江路888号杭州广电中心1610室
邮编:310008
热线:89912345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