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频道首页 网上服务 热点热议 问计于民 新闻发布 民生恳谈 记者出击 政策库 我们圆桌会 使用帮助 频道简介
  所在位置: 杭网议事厅>我们圆桌会
 
1月19日:单独两孩该怎么生?
hwyst.hangzhou.com.cn  2014年01月27日 14:20:22 星期一

  总提要

  解说:单独两孩政策出台引发市民热议。

  许振晓(市民):国家应该奖励这些生孩子的人,因为我觉得生孩子养孩子,对我身心是一种摧残。

  施美星(市民):放开并不等于鼓励,它需要有一个阶段,目前还只是放开阶段。

  王志华(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我感到有压力,因为我感觉到医疗的资源还是有限的。

  解说:生第二个孩子,爸爸妈妈们要做哪些准备?

  祁鸣(浙江大学医学院遗传实验室教授):25岁她的风险是一千两百万分之一,到了35岁的时候,已经变成了几十倍。

  王志华(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如果母亲大于35岁了,我们常规要做遗传性疾病的检查。

  何茶英(杭州市计划生育指导站站长):对你进行一个评估,我到底处于一个什么风险状态。

  解说:单独两孩该怎么生?《我们圆桌会》今晚讨论。

  主持人张平:沟通改变生活,对话推动进步,这里是《我们圆桌会》特别节目的现场,我是张平。今天我们这个节目的名称是叫单独两孩该怎么生,我们都知道最近国内出了一个新政策,单独两孩这个政策,这个政策一出台之后,可以说大家非常的关注,今天在我们这个节目现场,来了非常多的杭州的市民,大家都来关注这个事,在我们现场有我们的计生专家,有医学方面的专家,还有一些我们的计生干部,另外还有很多可能具备这个条件的市民,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来讨论一下到底该怎么生,在我们这个节目开始之前,其实我们的记者之前也在外面,对我们的一些市民进行了采访,大家对单独两孩(政策)是怎么看的,我们先看一段VCR,来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VTR1

  解说:11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决定中明确,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消息一出立即引发了人们的热议,记者随机采访了部分70后和80后的年轻夫妇,绝大多数都对单独二胎政策,表达了关注和赞同,并且都表示自己就会考虑生两个。

  市民:我就在考虑,因为我老公是独生子,我现在就在考虑第二胎,都是独生子女的话,我觉得以后老人很多,负担很重,有两个话我觉得比较好。

  市民:感觉两个小孩在一起玩的话会好一些,一个小孩会孤单

  市民:小孩子有个伴,以后我们年纪大了也多一个人照顾。

  解说:也有少数人在为政策叫好之后,陷入了纠结。

  市民:带来一个问题,带小孩的问题,因为我们两个人都是上班族,很可能以后带小孩这些方面会带来,负担会重一点。

  市民:应该是一胎好一点。

  记者:为什么呢?

  市民:因为现在压力大,养两个小孩压力太大了。

  解说:目前杭州市独生子女家庭约为125万户,符合单独两孩再生育条件的夫妇共12.5万对,有生育二胎意愿的约65.7%,根据杭州市符合单独政策夫妇生育意愿调查结果分析预测,出生人口在十二五末至十三五初达到峰值,即2014至2016年将迎来符合单独政策人群的集中出生,出生人数将达到每年八万人左右。

  主持人张平:好,这就是我们一个随机采访,我们采访当中大家都看到了,目前可能有生第二个孩子的意愿,有60%多的人都想生,所以我特别想问一下现场的这些市民,咱们符合可以生二胎孩子的有几个,能不能举手看一下?真还不少,是不少,想问一下你们大家,想不想再生第二个孩子了?

  朱飞青(市民):生是想生,但是生出来以后,就是像刚才说的一样,小孩子由谁带,因为都是上班的。

  叶康乐(市民):我夫人也问过这个问题,她说要不要再生一个,我现在还在考虑中,觉得这个确实我们说养一个孩子已经不容易,现在两个人都是上班族,谁来带确实是个问题,双方父母年纪都大了,精力也有限,上班族赚的这点工资,养一个孩子也差不多了,养两个有点难,所以这个还在犹豫之中。

  主持人张平:还在犹豫是吧。我看到我们现场有一个小朋友在这里,我想问问这个小朋友,你想要一个小弟弟或者小妹妹吗?

  小朋友:要。

  主持人张平:我问一下妈妈,你们家是不是符合这个条件?

  吴燕(市民):是的。

  主持人张平:什么打算?

  吴燕(市民):我觉得反正他想要我生一个也可以,反正经济条件,还有家里人可以帮着带,一些条件能够符合的话,就可以生一个。

  主持人张平:我们都知道我们中国搞计划生育搞得很长时间了,抓得也非常紧,在今年突然推出这么一个政策,为什么?

  周丽萍(浙江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大家都知道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们国家为了控制人口过快的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在全国推行了计划生育政策,而且上升为国策,在这个40年当中,它的成效也是非常显著的,我可以简洁地归纳成几条,第一条对人口过快的增长起到了很好的遏制作用,现在全国少生了四亿人口,节约了大约九万亿的抚养成本,2013年全国国家卫生计生委有一个全国调查,对29个省市自治区的一个调查,人们的生育意愿跟生育行为发生很大的转变,现在全国的综合生育率维持在1.5到1.6之间,这个就是低于2.1的更替水平,处于低水平了,还有一个人们的生育意愿平均1.9个孩子,这是理想的子女数,所以首先这是一个成效;第二个成效对我们人口再生成的类型,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原来就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跟高增长率,现在已经转换到了低生育率、低死亡率跟低增长率的这么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转折,所以使我们中国已经进入到低生育水平的国家的行列,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还有一个大家都看到了,对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社会负担降低,国家有更多的钱投到了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投到了社会保障,使我们的经济社会,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主持人张平:我看有这么一个数字说,我们这几年来控制人口以后,光是节约抚养成本就有九万亿。

  周丽萍(浙江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对,九万亿,所以社会负担降低,这些多出来的钱可以投到社会发展,民生、科技、教育、医疗保障这些,使整个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

  主持人张平:我在想为什么,突然放开了说可以生两个小孩了有些家庭?

  陈赛权(杭州市人口计生委政法处长):以杭州为例来说,实际上应该说也具备了这个条件,也有这个必要,生育政策的微调主要是表现以下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杭州这么多年来,生育水平应该是稳中趋降,综合生育率2006年以来,都一直是低于1.4以下的水平;其次是人口结构的变化非常明显,人口老龄化的水平也是进展得比较快的,家庭规模缩减,这几年也是比较明显的,像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话,我们杭州户籍也就2.59个人,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比起来,当时有4.1的人口,所以家庭规模缩减了;其次群众的生育意愿,实际上应该说是起了根本的转变,现在已经转变了多子多福的观念,已经是更注重追求一种人口的质量,不喜欢多生但是希望是优质的,所以基于以上这几点,应该是作为杭州来说完全具备这个条件,也是有这个必要的。

  周丽萍(浙江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所以这也是考虑到了我们的劳动力问题,我们的养老问题,因为从社会负担这个能力来讲,全是要靠劳动年龄人口来负担老年人跟少儿人口,所以出现了下面这个分母在降低,头在增长,所以整个社会负担就会增加,所以现在这个政策进行调整,也是考虑到了这些问题。

  麻侃(特约评论员):我们都知道计划生育政策,实际上是一个不得已的政策,是因为我们的人口压力实在太大,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迫不得已采取的一个政策,今天我们要调整的话,实际上有一个逻辑的背景在这里,这个政策一旦能改的时候,是一定要改的,因为生育权基本的人权。

  周丽萍(浙江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实际上这个政策,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候,中央在讨论这个政策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讨论到这个政策,到底实施多长时间比较合适,后来经过很多专家的论证跟讨论以后,大家认为这个政策既不是权宜之计,也就是说如果你实行三到五年,收到一点点效果就改变的话,就不可能起到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的需要,如果是长久地持续下去,对人口自身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也会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最后认定这个政策是一代人的政策,所谓的一代人也就是25年到30年,就一代人的时间,到了这个时期,我们应该对这个政策进行调整,所以现在独生子女政策,80年开始到现在已经34年了,已经应该到了这个时期,还有加上我们现在所面对的人口问题、结构问题,所以已经到该调整的时候了,所以现在我觉得为什么国家出台单独二孩政策,而不是普二的政策,是有它的考虑的,如果你完全是放到普二的政策,现在有很多的研究已经发现,如果一下子走到普二的话,因为虽然我们现在的生育水平比较低,但是它的基数很大,每一个人只要生一个孩子,每年出生的量还是比较大的,所以在这个情况下,如果还是走到普二的情况下的话,会导致我们中国的人口的涨的幅度会很大,在这个情况下,在基本国情下,人口还是众多的情况下,我们还是要非常慎重。

  陈赛权(杭州市人口计生委政法处长):这是一种均衡,这是一种统筹。为什么呢?因为个体的利益跟国家的利益,可能有时候会不完全一致,实际上现在计划生育政策,当初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跟现在调整生育政策,实际上都是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个权衡,这叫做个人的家庭的微观的利益,跟国家的集体的利益的权衡,另外是当前的利益跟长远的利益实现一种均衡。

  主持人张平:所以对这一次这样的放开,包括这几年来我们国家实行人口政策、人口控制,我想问一下我们的市民们,你们是怎么想的呢?

  王建平(市民):放开这个政策的话我是很赞成的,但是作为70后的我们的话,有可能已经放弃这个权利了,因为我们的孩子毕竟有点大了,再生一个的话两个孩子距离相差太大了。我觉得我们当今杭州市老龄化确实很严重了,特别是养老保险,对我们在职工人来说又要增加了,为什么要增加?就因为我们现在在职工人少了,退休工人多了,所以说下一代必须多起来,人口多起来,对大家庭来说才能够平衡,所以说我很支持这个政策的。

  主持人张平:但是你放弃。

  王建平(市民):对对对。

  许振晓(市民):我非常乐见单独二胎,甚至我觉得国家应该奖励这些生孩子的人,为什么呢?因为就我本身而言,我是特别不愿意干这个事的,因为我觉得生孩子养孩子,对我身心是一种摧残,从怀孕到生孩子到带孩子,一直是一种付出吧,可以说真的是非常痛苦的。刚才咱们这个主任也提到,一个统筹观,一个平衡观,国家当然从国家(角度考虑),现在需要人的时候鼓励生育了,所以我觉得国家不是放开的问题,而是奖励的问题,真的是应该奖励,我就特别不愿意。

  主持人张平:许博士担心像她这样的人太多了以后……

  许振晓(市民):我觉得这是对一个女性来讲,从怀孕开始就是一个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我怀孕的时候就是这个想法,就是人失去了自由。

  方海峰(市民):刚才对面那位市民她讲的是鼓励,我倒认为还不如做一些整体的配套跟扶持,比如说什么呢?比如我第一个小孩是六岁,当时的孕检的费用,这里的费用都没有在,医保里面体现出来,都是要自费的出来的,所以我就在想,既然这次这么好的机会,公共政策出台得这么好,能不能国家在这方面能够进一步的支持,你说鼓励可能是太直接了,能不能在这种公共的福利政策上面,能够加大投入跟加大扶持,我想这也是一种直接或者间接的鼓励。

  主持人张平:方扬帆在旁边一个劲地点头,他好像很有同感,是不是你也有这个打算,你结婚了吗?

  方杨帆(市民):因为我是大龄单身青年,这边我想说一下,首先我是非常支持这个政策的,正所谓不知者无畏,因为没有生过,所以就没有压力,但是多多益善,对不对?但是我觉得我这代人是具有很典型的意义,咱们独生子女最典型的一代,就是我1987年这一代,我整个童年都是,大多数的时候都是父母上班一个人在家,顶多就和某几个小伙伴一起玩,我就感觉很孤单,所以对我来说未来有机会一定能够选择两个,因为这是给我自己圆梦的一个过程,现在我这代人,如果说未来有机会可以生,它必然是一个选择,也就是让一个孩子富养,还是让两个孩子一起穷养,这个是家长可以做的一个选择。

  主持人张平:这位大龄单身男青年,到现在为止鼓励大家还是要放开生。好,这位。

  宋忠赤(市民):从我们的最基本的社会单元家庭来讲,我觉得一个孩儿,现在和将来都会是一个社会问题,因为它不是一个很完美的,很完善的家庭结构,我们所有的亲情,兄弟姐妹都没有了,过去那些文化传统怎么继承呢?因为我是一个独生子,所以我非常的切身的体会到,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是非常寂寞的,有时候是无依无靠的,没有帮助的。

  施美星(市民):虽然我是70后,按照刚才这位女士讲的,已经放弃了这个权利,但是因为我的女儿是国外生的,其实我已经放弃了两次生第二胎的机会,为什么这么考虑?我就觉得刚才讲的这个政策,跟国外现在也都进行国际接轨,其实是人口的一个再调整,我觉得这个政策应该是,的确是需要的,特别像我们国内这种情况,我非常赞成,但是我的体会就是放开并不等于鼓励,它需要有一个阶段,目前还只是放开阶段,并不是鼓励阶段,所以我觉得这个政策上力度的把握,可能就不会像我在国外可能享受的鼓励政策的时候的那种,无忧无虑,怀孕期间的孕检所有的政策,所以说回来叫我办一个准生证怎么办,刚才我跟这位同志去看,我还真不知道怎么办,所以说放开过程中你生第二胎,待会儿大家可能会谈到怎么生的问题,除了讲到政策上的怎么生,生理上的怎么生,我想生理上因为现在十月怀胎,医疗技术的水平也很高,大龄一点生起来也应该是优生,但是作为一个家长,一个十四周岁女孩的家长,我感觉更多的是优育这方面,我更加感觉到的是困扰,虽然之前我很淡定,但她上了初中以后,连我也不能淡定,因为感觉有很多东西,过多的真的让人担心、操心,这种心理上的压力,真的要是生第二胎的父母,如果你们很负责任的想生第二胎,养育好第二胎,我觉得你们必须有一个强大强大的身心。

  主持人张平:要三思而后行。

  施美星(市民):对,真的真的,因为不是说我生下来,十月怀胎我生两个三个都无所谓,不像以前添双筷子怎么样就行,这个优育国家不能靠人口,要靠人的脑袋,所以这个优育的问题,真的是我觉得给我们形成了一种很大很大的压力。

  主持人张平:我们的市民太了不起了,站在一个非常高的高度看问题。

  曹骏(市民):我觉得这个政策很好,因为一个小孩,如果说万一有一个什么样的意外的话,失独家庭也有一些,他们的境遇是很值得我们去关注的,所以我觉得放开了单独二孩的政策以后,可能对这些家庭来说,是非常好的有一个保障。

  罗勇(市民):对这个政策我是持谨慎支持的态度,因为我们分析一下放开这个政策,它的利跟弊都有,刚才其实大家讲了很多有利的方面,其实弊相对讲的比较少,其实出门大家都知道,挤公交今天这么多人,挤个地铁今天这么多人,到医院看病这么多人,平常我们都说这么多人,但是坐在这里,我们讨论这个政策的时候都说我支持生,尤其有一些极端的现象,比如说像以前奥运宝宝集中生的时候,包括一些跨年世纪千年,集中生的时候,赶到小孩子上幼儿园都是集中在一块,我们中国有一种怪圈的现象,有一些东西一抓就死,一放就乱,也许生不生对他个人来说,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但是放大到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来说,就不一定是一种理性的现象,因为我们经常会这么说的,一个人的理性不代表整体的理性,尤其你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家都选择不生,对国家也是不利的,大家都在生对国家也是不利的,所以说我觉得还是要找到这个平衡点。

  主持人张平:好,你找到了吗?

  罗勇(市民):我是反正不符合条件生了。

  主持人张平:坐着说话不腰疼。

来源:杭州网 作者: 编辑:陈浩鼎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杭网议事厅动态
·“杭网议事厅”再获社情民意直报点先进单位
·杭网议事厅获“市民之家”年度红旗窗口殊荣
·杭网议事厅加入"四位一体"联动运行工作模式
·“杭网议事厅”荣获人民建议集体奖
·杭州网荣获中国城市网站联盟三项大奖
· 杭网议事厅“社区服务岗”荣获杭州新闻奖
·“杭网议事厅”走进白杨街道 望公交更便捷
·热心市民称赞杭网议事厅进社区很贴心
·网友赞议事厅 建议采用回访制让平台更贴心
·“杭网议事厅”走进清波街道 聆听市民需求
联系 杭网议事厅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体育场路218号杭州日报南大楼518杭网议事厅编辑部
邮编:310041
邮箱:hwyst@sina.com
热线:85052222
联系 我们圆桌会
地址:之江路888号杭州广电中心1610室
邮编:310008
热线:89912345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4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