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频道首页 网上服务 热点热议 问计于民 新闻发布 民生恳谈 记者出击 政策库 我们圆桌会 使用帮助 频道简介
  所在位置: 杭网议事厅>我们圆桌会
 
家庭教育,如何告别“不打不成器”?
hwyst.hangzhou.com.cn  2014年05月29日 09:10:28 星期四

  总提要:

  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王平:有可能最低的保守值是15%的孩子在最近一年,不管是被父亲还是母亲都打过。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小章:体罚孩子的,多数当然不是绝对,多数是社会中下层民众。

  妈妈智囊团资深志愿者施美星:可是却没有人说,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做家长?

  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教师刘发建:是不是他因为(把孩子)打进了北大哈佛,他的打就是合法的?

  评论员杨慕光:打是什么?打掉你的威严,打掉你的人格,我是绝对不赞成打。

  解说:父亲体罚女儿致死,酿成家庭悲剧,不打不成器的观念,为什么会长期留存?为了孩子,我们不该做什么?还能做些什么?今晚我们圆桌会邀请了教育专家、心理专家、教育工作者、家长共同探讨,家庭教育如何告别“不打不成器”?今晚圆桌嘉宾专家王小章、赵志毅,省社科院王平,教师洪建斌、刘发建,评论员杨慕光,社工宋文倩。

  主持人张平:沟通改变生活,对话推动进步,这里是我们圆桌会,各位好我是张平。本周最让我们揪心的一个话题,就是一位小学四年级的女孩子,因为家庭暴力而离开这个世界。那么通过这个事件再一次把一个家庭教育这个话题摆在我们的面前,今天我们圆桌会也就此来讨论这个话题,现在我们通过一段短片,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整个事件,包括类似事件的大致过程,我们看段VCR。

  VCR

  解说:5月19日晚,浙一医院接治了一名危重病人,是一名11岁的女孩,此前受伤女孩因抄袭同学作业而遭父亲张某吊起来殴打,导致窒息,医生诊断发现,女孩的颈部有明显的淤痕,窒息时间长达五分钟,浙一医院及省儿保进行了连续十多个小时的抢救,仍无法挽救孩子的生命。记者了解到,女孩一家四口从江苏来杭生活,父亲是一所中学的保安。

  女孩家属:平时我感觉孩子父亲还挺好的,这也是鬼使神差,疼也还是疼的,谁不疼爱孩子,打有时候也打的,心里面也急了。

  解说:在女孩就读的东园小学,记者了解到,女孩平时比较内向,成绩不是特别好,此前父亲因为学习问题打过孩子,学校曾经进行过干预。

  杭州市东园小学校长吕晓丽:可能孩子父亲也是心急吧,总也希望孩子各方面表现能够好一些。

  解说:惨剧酿成后,女孩的父亲因涉嫌犯罪,已被警方刑事拘留。近年家长对子女体罚的恶性事件,媒体屡有报道。2012年4月,海南省海口市一个小学生小月因数学考试成绩不佳遭到父亲体罚,致孩子身上多处软组织损伤;2013年7月安徽芜湖市一名女童被其父母体罚暴打全身青紫,并被留在家中马桶盖上过夜;2013年10月在温州乐清市打工的张某,6岁女儿在家随地小便,将女儿殴打后,又罚孩子原地跑步6小时,当晚孩子猝死;今年3月中旬温州7岁女孩小莉,因不做作业遭父亲木藤抽打,

  导致孩子手上和背上满是伤痕。轻则留下伤痕,重则导致死亡,父母的管教中的体罚,给孩子留下无法抹去的伤害。

  主持人张平:这是这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所收集的就是几例,因为家长体罚孩子,比较恶性的这样一些事件,我想问一下在座的各位,你们对此对这个事件,你们是什么样的感受?

  妈妈智囊团资深志愿者施美星:看了这个让人感到很触目惊心,因为可能他从小也是被打大的,可能觉得打孩子,包括我们经常讲虎爸狼妈,就是这种类型,觉得孩子一定要打,所以说对这些打孩子,怎么个打法或者说怎么样的情况,我觉得这个非常让人揪心。

  评论员杨慕光:这个事情我认为是不应该发生的,太惨痛了,这个是对生命对一个人的最最基本的,

  就是他活在那,最基本的尊重都没有,就片面的把打等同于教育。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赵志毅:这30年的素质教育,提倡了素质教育30年以后的今天,在我们杭州发生这样的惨剧可以说是,这么惨烈的事情,让我这样一个教育工作者,让一个学教育学的人,真是感觉到莫大的悲哀。

  主持人张平:我们今天在座的嘉宾王平博士,他曾经就对这个家庭教育当中,就是这样的一种教育手段,他做过一个调查,我想听听你的调查结果是怎么样的?

  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王平:这个数据是在2010年的年末,在浙江省范围内做的一个大型调查,其中关于儿童的问卷大概有550份,那么我用这550份数据,来进行了一个简单的统计分析。

  跟这个比较相关的,就是问你在最近一年有没有被你的父亲打过?有没有被你的母亲打过?从来没有被父亲打过的儿童有83.5%,从来没有被母亲在最近一年打过的是84.1%,这也就是说其实除此之外的话,大概每年被父亲打过的,一年里面被父亲打过的孩子有16.5%,被母亲打过的孩子大概有15.9%,但是我要对这个数据进行说明的是,这个数据只能反映的是10岁到17周岁的孩子,那么也许有些低龄的孩子,那些比较软性的家庭暴力行为也可能会更多,它频率会更高,但是不会在这个调查数据里体现。另一方面它只统计一年之内的数值,它不能反映说,如果你问他们,说你这辈子,你从小到大有没有被父母亲打过,这也是有不一样的呈现的。

  主持人张平:这个数字听起来好像还不是很高。

  评论员杨慕光:它的下限应该是15%,上限有可能到30%,应该是在这个区间。因为母亲打了15%,父亲打了15%,如果说全部错开就是15%到30%之间,最低是15%。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小章:到上限的可能性是不高的。

  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王平:我们也进行了一个分层分析,就是看看有哪些因素对于发生父亲或者母亲打孩子的行为,会有显著性影响?那么我们看到有几个因素,就是说我们首先看这张图,就是看城镇乡村,也就是最近一年来,父亲有没有打过你?在城镇乡村这个显示的比例是,

  城镇从来没有打过的比例是79%,而乡村是88.4%,那这个数字反过来讲什么意思?就是说反而是城镇孩子被打的可能性,高于乡村里的孩子,这个跟我们常识可能有所偏颇,那怎么去解释它?我个人认为,也许有两个数字跟它直接相关,一个是城镇父母和乡村父母,对于孩子教育的关注程度,那么另一个值在这个调查里,没有办法显示出来,但是我们从一个日常经验来讲的话,城镇的父母遭受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和各种紧张的因素,可能会高于农村的父母,也就是说自身的紧张压力,父母自身的紧张压力,也可能导致了他对孩子,更多的实行一些家庭暴力行为。

  热心市民方杨帆:关于这个问题首先明白一点,父母为什么要打孩子?以我从小的经验来说,父母越关注自己的孩子,对自己的孩子希望和要求越大,越容易打孩子,那就说明了这个数据恰好反映了这一点,可能相对来说,因为农村可能是多子女教育,然后第二个可能没有很大的学业跟别的压力,所以父母的关注度比较少,反而城市的,我知道很多的全职妈妈,单独就带一个儿子,刚才数据已经体现到了,母亲可能比父亲打的要多,那么也反映了这一点,就是因为城里的家长,尤其是城里的母亲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些过度的关注。

  热心市民:我不知道在这个统计中,城镇这个是包括外来打工的,在城镇就读的这些孩子,如果说是这个乡村的孩子跟着父母进城打工以后,在城区就读,那这种劣势,这种鸡头和凤尾的效应,马上就显示出来,然后这个父母就特别感到,我的孩子怎么跟别人不一样,和别人差很多,很焦虑,这种焦虑特别容易在这种比较中形成,其中真正打孩子,他们相对占了很大一部分。

  外来务工人员代表徐文财:感觉非常明显,就是我们打工的,没有时间去陪孩子,可能如果像很多作业不是很难,但是如果有一两个小时陪他一起做,肯定没有问题,可能等我下班之后,发现他没有做好,可能很生气要打他,觉得他很笨,如果城里的家长,可能有时间慢慢陪他,或者请家教或者请老师一对一辅导,那他可以跟的上。

  主持人张平:在你的工友当中打孩子普遍吗?

  外来务工人员代表徐文财:肯定普遍的。

  主持人张平:普遍的是吧。

  外来务工人员代表徐文财:对

  杭州市明珠实验学校校长洪建斌:刚才这位保安师傅张师傅,我也很熟悉,的确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所以这个礼拜一,我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我难以置信,但是第二个感觉是很沉痛,难以置信我说实话,我并不是从教育这个角度来反思这个问题的,刚才说的对的,是从社会的角度,从社会角度来反思这个问题,就像我这所学校,叫杭州市明珠实验学校,我这个学校有多少人?3500个学生,1到9年级将近80个班级,没有一个杭州人,百分之一百的外来务工(子弟)。

  主持人张平:就是在你的学校当中,有没有你去干预过家长打孩子这样的事件?

  杭州市明珠实验学校校长洪建斌:家长打孩子当然会有,我们甚至是当场要拉开,他当着你的面有时候也会打,因为在学校里,家长第一个感觉,我的孩子是不是会被学校开除,会不会没有书读,

  这是他的第一个(反应),说穿了这批外来务工者,他在城市缺乏一种安全感,这是最大的一个,因为他缺失了安全感以后,这个安全感来自于什么,地域差异、文化差异、生存的压力,这些方面都导致他在这个城市,他找不到归属感,然后孩子在这个学校里,他是带着农村那种非常纯朴的生活状况过来的,他在城里,父母亲打他的时候,他还是这样的一个状况,但是父亲承受的压力跟孩子承受的压力是不对等的。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小章:我们基本上现在这个教育,都基本着围绕着输和赢来的,我们跑到那些民办的教学机构里面,你们一进去以后肯定会看到这么一幅字——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什么地方都是这个,这话对不对?这话当然是对的。教育公平这方面肯定是对的,但是另一方面,为什么到处都是这么一句话?所以我们的孩子,总是在教育孩子,你看你不好好努力,你就会输,就会淘汰,你以后就没有饭吃,没有好工作,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传统上有一种观念叫父母对于孩子来说,往往觉得这个孩子是我生下的,你的生命都是我给予的,我予我夺,你就是我的财产,我想对你咋的就咋的,是不是?所以我们很少有这种概念,就是这个孩子一旦出生了以后,他的生命权以及相应的自由权,这是谁也不能剥夺的。我还发现施行家暴的、体罚孩子的,多数当然不是绝对,多数是社会中下层民众,中下层民众这个东西更加普遍,为什么?实际上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理论,有一个假说,叫挫折攻击假说,这个人他在外面,在职场当中,在竞争压力之下,受到了各种压抑,受到了各种挫折,回过头来,一口气没有地方出怎么办?拿孩子出气。

来源:杭州网 作者: 编辑:陈浩鼎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杭网议事厅动态
·“杭网议事厅”获2013年度人民建议集体奖
·“杭网议事厅”再获社情民意直报点先进单位
·杭网议事厅获“市民之家”年度红旗窗口殊荣
·杭网议事厅加入"四位一体"联动运行工作模式
·“杭网议事厅”荣获人民建议集体奖
·杭州网荣获中国城市网站联盟三项大奖
· 杭网议事厅“社区服务岗”荣获杭州新闻奖
·“杭网议事厅”走进白杨街道 望公交更便捷
·热心市民称赞杭网议事厅进社区很贴心
·网友赞议事厅 建议采用回访制让平台更贴心
联系 杭网议事厅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体育场路218号杭州日报南大楼518杭网议事厅编辑部
邮编:310041
邮箱:hwyst@sina.com
热线:85052222
联系 我们圆桌会
地址:之江路888号杭州广电中心1610室
邮编:310008
热线:89912345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4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