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频道首页 网上服务 热点热议 问计于民 新闻发布 民生恳谈 记者出击 政策库 我们圆桌会 使用帮助 频道简介
  所在位置: 杭网议事厅>我们圆桌会
 
湖滨路步行街 如何让美丽继续?
hwyst.hangzhou.com.cn  2014年06月24日 11:08:28 星期二

 

  总提要:

  东坡路社区居民李阿桃:心里面感到很舒服,真的很好,我很感恩。

  民情观察员宋忠赤:当初的话好多职能部门,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现在变成步行街了,不也挺好吗。

  市城管委市容处处长何加明:有98%以上的人表示满意。

  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吴伟强:几乎所有的隔离带,毫无美感可言。

  民情观察员宋忠赤:真是不可理喻,说出来那个理由都牵强附会。

  市园文局风景局局长李慧敏:我们也叫做没有办法的办法。

  浙江省旅游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仲项平:我们要突出它的这份景、这种情、这个范儿。

  解说:时隔九年,湖滨路终于回归步行街。从通车到步行,,从喧嚣到宁静,步行街的回归对杭州、对西湖意味着什么?这条承载了杭州悠远历史和文化的道路,该如何让它更具魅力?今晚我们圆桌会邀请了热心市民、专家学者、职能部门,共同探讨湖滨路步行街回归之后,如何让美丽继续?

  主持人张平:沟通改变生活,对话推动进步。这里是《我们圆桌会》,各位好,我是张平。最近我想我们大家可能都有感受,到这个湖滨路之后,大家都感觉舒适了很多,宁静了很多,心旷神怡了很多,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来看段VCR。

  VCR:

  解说:6月3号,在时隔9年之后,湖滨路重新回归步行街,禁止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通行。这一措施着实让不少市民和游客欢喜。

  市民:挺好的,很舒适。

  市民:改一下舒服多了呀。然后带小朋友这样走走,然后这个林荫道嘛。

  解说:现在的湖滨路,绿荫蔽日,清静舒适。游人们三三两两,悠闲地漫步。一路走过,这边有人在唱歌,那边有人在跳舞,时而传来萨克斯的声音,又时而能听到民乐的吹拉弹唱。没有了车水马龙,整条街一下子与西湖融为了一体。游客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鲍奶奶今年84岁,住在与湖滨路仅一步之遥的星远里二弄20多年,但是哪怕住得这么近,鲍奶奶也已经好久没有去西湖边了。

  市民鲍彩凤:本来步行街,又有汽车,有脚踏车,很繁忙的,这里。本来不好走当然不高兴的,坐在家里关节不舒服,那么想去走走。走走车子太多了,也不好走,依旧回来。

  解说:湖滨路回归步行街之后,鲍奶奶每天早上都会去西湖边散散步,再也不用担心被车子撞到了。

  市民:以前是拥拥挤挤,躲躲闪闪的,现在可以放开脚步走了。

  市民:现在没有车了,没有车你走过去,感到很空旷,想随心所欲了。

  市民:本来就是休息的场所,车子过来,来一下喇叭按一下,很烦的。

  解说:同样对于外地游客来说,西湖边有这样的一条步行街无异于是锦上添花。南京的侯先生来杭州已经无数次了,即便这样他还是把湖滨路作为第一站。

  游客侯先生:这个最具有代表性的。西湖嘛,你说来到西湖边,或者看看杭州的一些基本的风貌,大概从湖滨路这条路走走,大体上就能感受到了。

  解说:在侯先生看来,走在湖滨路一边是繁华的都市,一边是美丽的西湖山水。这样得天独厚的优势,湖滨路理所应当,成为杭州的金名片。

  游客:这种美已经被车占了,就觉得不好。步行街,我觉得可以。

  游客:还是走比较好,有车会比较乱。

  记者:能接受吗

  游客:能接受,能接受,不是很远。

  游客:那肯定好一点了。不然的话,哪怕自行车他推进去的话,里面还是会骑的有时候可能。这样比较单一一点,比较纯粹一点,步行街。

  主持人张平:好,这就是变化以后的,这个湖滨步行街。对这次湖滨路的回归步行街,大家的态度是什么?我们来看看你们手中的牌子。双手赞成,全部都是。感觉是办了一件好事,好的。

  热心市民郑卫华:回归以后感觉特别幽静。为什么?你比如说像原来

  它有隔离隔开的,就是靠西面的,靠西湖一边,本来就是步行的。但是你这边汽车喇叭,自行车叮铃叮铃,还有让来让去,马路边在走的时候,人要左顾右盼。因为它有的车子要横冲直撞的,再加上公交车,什么车都有,小轿车。这样一比呢,好像一下子安静了很多。

  主持人张平:还有哪位有感受吗?

  东坡路社区居民李阿桃:我就住在湖滨路旁边,就东坡路,我每天晚上晚饭吃好,都要去走一遍。原来走很不放心,很不安全。因为要穿到对面去,有电瓶车、自行车、小轿车,很不方便。现在很安全。有时候我早晨要去锻炼,走在路中间,上面的树,心里感到很舒服。真的很好,我很感恩!

  主持人张平:好的,好的。

  民情观察员杨章耀:我在湖滨路这个地方,已经是60多年了。1952年就在教仁街,当时叫教仁街,现在叫邮电路。我们部队就在那边,见证了湖滨路的变迁。我觉得这个是符合民意,也符合旅游城市发展的需要。

  民情观察员宋忠赤:我首先要说杭州市政府,做了一件大好事,我要给点一百个赞。一个赞是这个事情本身,它变了我觉得是应该的。那么剩下的99个赞,因为我觉得,第一个是比较彻底,就是连非机动车也不让走。第二个就是喜出望外,两家宾馆之间的做的T型车道,我觉得特别巧妙,比我原来的设想好多了。第三个是现在的交通组织,也特别好,也没有说这个改成步行街之后,那边就交通拥堵了,还是很顺畅。我觉得当初的话,好多说职能部门,这个不行,那个不行,现在不是变得挺好吗?

  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吴伟强:我要特别说明一下的就是,我们在杭州这个城市里面,最近这几年,由于交通的压力非常大,马路不断地拓宽,老百姓可以停下来的这种空间,可以慢慢走一走的空间,可以驻足的空间越来越少。那么湖滨路完全回归人行街、步行街以后,这个还给老百姓这样一个可以自由漫步的,这样一个空间。是还得比较彻底的,我们非常高兴。

  主持人张平:好的。仲老师。通过湖滨这条街,这样一种回归,你是怎么感受呢?

  浙江省旅游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仲项平:我觉得湖滨从一千年前,唐代的划心筑堤开始,今天是最好的历史时期,为什么呢?因为它一直承担商业和交通的功能。那么政府有决心,有魄力,把这么寸金寸土的地方拿出来,作为休闲步行街。所以在一千年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真正意义上,设立过这个步行街。那么湖滨它是,就是湖城合璧的一个中心地带。我记得古代有一句诗叫“我有痴情看画图,不知己亦画中人”,讲的就是湖景和城景的对景关系。那么今天真正可以实现,这句诗的意境了。

  主持人张平:我就是说在民国时期的时候,最早就这个区域。

  浙江省旅游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仲项平:最早是城墙。辛亥革命一声炮响,就是一下子,杭州变成了湖中城,西湖变成了城中湖,湖城合璧的格局。是一百年前形成的,在全国范围内,湖城这么紧密的,这是可能绝无仅有的。当时一百年前,刚开湖滨路的时候,它是主要是商业功能。200块大洋一亩。仅仅过了十年以后,就变成了2000到3000大洋一亩。所以我在10年前写过一本书,叫《百年湖滨》,2004年写的。过去的湖滨是这样的。

  主持人张平:我看。

  浙江省旅游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仲项平:就是以前的湖滨,和现在的湖滨的对比,这里都是新旧对比。

  主持人张平:原来那些老的这些建筑,老的都没了。

  浙江省旅游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仲项平:老的都没了,最典型的是这幅图画。这是过去的骑楼,和今天的骑楼,这是杭州城市有机更新,就似曾相识的一个典范。被美国专家誉为,就是说最成功的一个街区改造的,一个范例。

  市城管委市容处处长何加明:刚才专家也讲到了,湖中有城,城中有湖。这么好的一个风水宝地的情况下,如果说是车水马龙,人流、车流很乱的情况下,那对杭州的城市影响很大。所以下大决心,就是要把湖滨路,真正地恢复为步行街。第一步是年初一,由北向南全线,禁止机动车通行,这是第一步。那么在这个基础上,6月3号前段时间,我们通过机动车便道的改造

  之后整个外围交通组织的优化。还有一些其他的一些,硬件设施的改造之后。到6月3号基本上已经,可以满足步行街的一些基本要求。那么同时沿线的一些单位,也非常地支持。所以6月3号,正式全面恢复,湖滨路的步行街功能。我们也通过志愿者,在现场进行了民意的调查。调查以后有98%以上的人,是表示满意的,其中很满意的达到90%以上。

  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吴伟强:我想问一下这位领导,就是我们在做这个规划的时候,要恢复步行街的时候,碰到的最难的问题是什么?除了交通以外。

  市城管委市容处处长何加明:这个主要是三个方面,一个就是沿线一些经营户的,一些经营的需求。第二个就是外围的一些交通,的确当时的时候,杭州整个城市的交通,也是比较拥堵。第三个就是老百姓一些,原来的一些骑行或者开车,一种习惯的一种改变。

  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吴伟强:我其实想说张老师,想说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城市规划建设的管理过程中,有很多的难题,其中集中到一个点上,就是各方利益的协调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能够攻克的话,很多事情是好做的。

  主持人张平:湖滨这次步行街的成功,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范例,我觉得有很多经验好汲取。那么我们的湖滨街道的主任,你是不是也很有感受?当时的时候,如果这个变成步行街以后,对湖滨街道你们这一块,有什么影响吗?

  湖滨街道办事处主任孔兴桥:湖滨路其实真正的,辖区的地图看是上城区的。属于我们湖滨街道管辖的,一个范围之内。那么这次的恢复,我的感受是天时地利人和。湖滨路的改造,东坡路也相对有拓宽。这样主干道,南北向有这么两个道以后,再加上西湖隧道,本身因为设置是步行街,加上西湖隧道以后,所以自然可以形成,或者克服的困难,就相对来说比较少。协调的各方利益,可能是比较方便。那当然我们在协调过程当中,当然他们(商户)也希望改造成这样。因为一旦改成步行街以后,他相关产生的商业的价值,可能更大。

  主持人张平:好。李局长。作为风景区的话我们这一带,是不是也是通过重重的困难,最后把它恢复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市园文局风景局局长李慧敏:对于湖滨路恢复成步行街这个事,从我们景区管委会的角度来讲,我真的是双手赞成。也是我们所期待着的事情。在以前的湖滨路上,可以这么说是,我个人认为是乱相横生。对于我们整个管理,是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在双人自行车,多人自行车可以通行的时候,那时候冲冲撞撞。很多的的士车、黑车,都在这个湖滨路,就是这个交界的地方,在随意地进行违停。我们景区管理,带来很大的麻烦。我们景区管委会,也每一年都可以收到,很多的投诉信访,来反映景区管理。需要进一步地加强。当然我们有管委会,义不容辞。同时因为还涉及到,上城区的区界的问题。所以当时大家都觉得,是成为我们,制约我们管理上一个老大难的问题。但是现在从硬件设施改造以后,下定决心恢复成步行街以后。我觉得有很多困难,可以逐步逐步地化解。管理上很多细节上,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所以从我们管委会来讲,还是很有信心来做好,这个步行街的管理工作。

  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吴伟强:交通部门是不是会意见特别大?

  市城管委市容处处长何加明:这次恢复步行街这个功能,相关部门城区通力合作。像我们城管委、建委、交警局、工商局、市公安局、上城区政府、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以及他们所属的相关的街道部门,属地的一些派出等等,城管局,都很重视。大家的意见都很统一。

  主持人张平:统一了意见是吧。

  市城管委市容处处长何加明:对,所以对这方面没有大问题。

  主持人张平:只要意见一统一就好办了。

  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吴伟强:我有三个感受,就是这个回归的话,第一个就真的是,如果说政府部门,能够真正听取民意的话,真正听取民意,真的不会错。老百姓其实有充分的理性,虽然他有的时候也比较有情绪。

  主持人张平:你看他们这次民意调查的数据,多漂亮。

  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吴伟强:非常漂亮,而且我相信是真实的。第二个就是,有很多事情在做的时候,只要利益能够协调好。部门的协调性,应该也是可以解决的。第三个就是,方法必须要得当。你看原来认为交通,是多少难以组织的一个问题。实际上领导重视,听取民意,方法得当以后,这个问题依然是可以解决的。我觉得在我们整个城市建设和管理过程中,这个东西可以是一个标杆。可以是一个标杆,这样的一种规划建设和管理方式,是不是可以再延伸到其他的地方去。它可以复制的。

  主持人张平:通过这件事情,咱们来总结一下。首先一点它告诉我们说

  很多问题它其实是,要合理地、科学地去思考,广泛地吸取民意的话,它其实是可以做到的。第二个就是说通过这次,大家这些职能部门,能够听取老百姓的建议,听取专家的建议。最后变成了这样一个付诸行动,变成了现实。这一点的话我觉得我们应该,交口称赞的。我们也希望在以后,所有的城市管理当中,建设当中,这是个很好的启示。

来源:杭州网 作者: 编辑:陈浩鼎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杭网议事厅动态
·“杭网议事厅”获2013年度人民建议集体奖
·“杭网议事厅”再获社情民意直报点先进单位
·杭网议事厅获“市民之家”年度红旗窗口殊荣
·杭网议事厅加入"四位一体"联动运行工作模式
·“杭网议事厅”荣获人民建议集体奖
·杭州网荣获中国城市网站联盟三项大奖
· 杭网议事厅“社区服务岗”荣获杭州新闻奖
·“杭网议事厅”走进白杨街道 望公交更便捷
·热心市民称赞杭网议事厅进社区很贴心
·网友赞议事厅 建议采用回访制让平台更贴心
联系 杭网议事厅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体育场路218号杭州日报南大楼518杭网议事厅编辑部
邮编:310041
邮箱:hwyst@sina.com
热线:85052222
联系 我们圆桌会
地址:之江路888号杭州广电中心1610室
邮编:310008
热线:89912345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4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