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网议事厅 > 热点热议
“课间15分钟”:一场重塑校园生态的破冰之举
发布时间:2025-02-28 12:06:04

2025年春季学期,杭州义务教育学校推行的“课间15分钟”改革,以创新的姿态为校园生态注入活力。这场改革不仅是对课间时间的优化调整,更是对教育本质的探索: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与创造力成长开辟更广阔的空间。通过重构课间价值,教育者正以温暖而坚定的步伐,回应社会对优质教育的期待,让校园成为滋养生命力的摇篮。

从规训到滋养:课间改革的必要性

过去,10分钟的课间总是显得拥挤:学生需兼顾喝水、如厕等基本需求,同时适应校园对活动范围的引导——例如轻声交流、有序行走。走廊里偶尔传来教师提醒的声音,操场上更多是学生们往返教室的身影,这样的课间更多承担着课堂衔接的功能。随着教育理念的迭代,教育者逐渐发现:若课间仅停留于功能性的过渡,学生久坐时间增加、同伴间的自然交流场景不足,都将影响学生的健康和社交能力。这些观察正促使教育工作者以更开放的视角,重新思考课间设计的可能性。

义务教育学校推行的课间15分钟改革并非孤例。放眼国际,多国都在探索增加学生休息时长。芬兰的小学每天给学生75分钟休息,每节课间约15分钟,孩子还能外出活动;瑞典有20分钟茶歇、10分钟课间休息和60分钟午餐时间;澳大利亚提供1小时午餐和半小时课间休息……这些例子均表明:包括课间在内的休息时间不是教育的边角料,而是滋养完整人格的土壤。唯有打破“管控思维”,校园才能真正成为生命成长的沃土。

破冰之策:时间、活动与安全的协同创新

表面是课间时长的微调,实则是教育理念的迭代——从“管控”转向“赋能”。这一转变并非简单的时间加法,而是通过科学设计与人文关怀,将碎片化的课间转化为滋养身心的微型课堂。如杭州市拱墅区与钱塘区的试点学校通过优化时间分配(延后午餐、拆分大课间等),将课间延长至15分钟;同时以“诗词跳房子”“15+1+X自主课间体系”等活动创新,让知识融入游戏,个性得以释放。

安全是改革的重要底线。如何在释放活力的同时织密防护网?试点学校的创新实践给出了答案。钱塘区幸福河小学推行“大朋友+小朋友”管理模式,教师轮值、学生干部协同巡查;青蓝小学引入AI监测设备,实时预警危险行为。这些举措都为“课间15分钟”的落实,提供了有力保障。

破局重塑:课间改革的双向突围

在基础教育改革深水区,“课间15分钟”的提质增效正面临空间制约与安全管控的双重挑战。以杭州市萧山区宁围小学为代表的创新实践通过立体化空间改造(如屋顶运动场、走廊游戏区)展现了因地制宜的智慧,但硬件条件的显著差异使得普适性推广面临现实困境。更为复杂的是,随着活动形式突破传统框架,校园安全责任边界逐渐模糊,如何在保障学生自主活动权与建立风险防控机制间取得平衡,成为教育管理者必须破解的治理难题。

这场看似聚焦课间的微观改革,实则映射着教育生态的整体转型。当教育评价体系已然转向“五育并举”,课间时间的重新定义成为撬动素质教育的战略支点。根据清华附小相关案例以及中山大学的相关调查研究,科学规划的课间活动能使青少年近视率降低、肥胖风险下降,更重要的是构建了同伴交往的社会化场景。那些奔跑中建立的团队默契、游戏中激发的创造力萌芽,都将为孩子们未来融入社会奠基。这种价值重构不仅重塑了校园时空的育人功能,更推动着整个社会对教育本质的深层思考。

未来展望:让15分钟成为“黄金刻度”

“课间15分钟”改革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教育以人为本的初心。未来,需凝聚政策、学校、教师与社会四方合力,将这15分钟锻造成学生成长的“黄金刻度”。

政策层面,教育部门应提供灵活的制度保障:对场地受限学校给予改造支持,制定课间安全责任标准。学校层面,需因地制宜突破空间限制——场地充裕的学校可开发多样化活动,空间紧张的学校则可尝试“错峰活动”或与社区共享资源,延伸课间边界。教师层面,角色需从“管理者”转向“引导者”。通过培训提升活动设计与安全管理能力,鼓励教师开发低成本、高参与度的方案,让学生学会自主管理。社会层面,需打破“校园孤岛”思维。家长可参与安全巡查,缓解师资压力;社区可开放绿地、图书馆等公共空间,为课间活动提供更多可能性;企业则能通过公益支持,助力校园基础设施升级。

最终,这场改革的愿景不仅是延长课间,更是重构校园生活的意义。当铃声不再是急促的符号,而是轻盈的节拍;当走廊与操场化作舒展身心的画布,教育便悄然回归其最本真的模样——让幼芽在微风中伸展枝桠,让欢笑与奔跑成为成长的注脚。或许某天,我们会看见:那些曾在课间追逐光影的孩子,正用他们眼底跃动的星辰,为未来写下温暖而生动的序章。

来源:杭州网   作者:高明桢   编辑:沈雁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