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杭网议事厅 > 热点热议
守护“无用的美好”
发布时间:2025-02-20 16:14:31

近些年,部分学校出于安全或补课需求,限制学生课间活动范围,甚至要求“坐在座位上”“课间圈养”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

此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针对1900余名家长做过调查,75.2%的家长认为身边中小学“安静的小课间”现象普遍,且在小学最为突出。这一串清晰的数据背后,折射出的是教育现状:看似安全,实则透支。

正视问题,先从转变观念开始。于是,“把快乐课间还给学生”的口号响了起来,来自有识之士、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呼声越来越高涨。

“课间改革本质是教育价值观的重塑。”四季青中学党支部副书记倪建宏认为学校要扭转“课间=学习补漏”的惯性思维,教师要提升课堂质量,让学生在课间走出教室,适当活动,为下节课“充电”。

钱塘区幸福河小学校长周虹认为:“延长课间不是简单的时间叠加,而是构建完整的育人时空。当孩子们在自主设计的游戏中学会规则意识,在安全督导中培养责任担当,这才是课间改革的深层价值。”

“延长课间是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改革。”在温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崔岐恩看来,“小课间”撬动的是育人新供给,体现着五育并举的“大文章”。短短5分钟的延长,实则是育人导向的变革,学校应当保障学生课间户外活动的权利。

近年来,教育改革逐渐深入,各地各校更加重视学生课间活动,以保障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2021年颁布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要求,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2023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生课间休息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保障学生课间自由活动、走出教室的权利,并将落实情况纳入学校督导评估;2024年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的负面清单中提出,严禁以各种方式挤占学生“课间十分钟”休息。

不过,采访过程中,多位校长、老师透露出“安全焦虑”“效率至上”“管理死角”等问题,也透露出无法避免的现实阻力。

破解困局,还需要系统性支持。比如,校方要把学生身心感受放在正中央;教师要从“管理者”转变为“设计者”和“参与者”;家长们应当放下“过度保护”的心结……各地齐发力,找到平衡点,撬动新支点,共同守护这份“无用的美好”。

课间虽短,却是窥见教育理念的一扇窗。“如何让重视课堂一样重视课间”这个问题值得持续探讨,但眼前,不妨先让疲劳的眼睛看看蓝天,让紧张的大脑吹吹清风。也许,课间就是个不错的开始。

来源:杭州网综合   作者:   编辑:沈雁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