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休息好、玩好是教育的重要一环。课间15分钟的推广,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挑战。
杭州市紫金港小学的一位三年级老师表示,“上节课下课,我想找一个孩子订正作业,他跟我说我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去做,然后就跑走了。等到下一节上课,我问他刚刚去干什么了?他回我:玩儿啊!”
多了额外5分钟的玩乐时间,也可能导致部分孩子因过度兴奋而暂时忘了学习的事情,面临难以迅速收心回到学习状态的挑战。
“课间15分钟让孩子们玩得大汗淋漓,可能会影响下一节课的状态,这不一定是理想的课间,需要加以引导。”杭州市春晖小学教育集团校长田冰冰介绍,学校提倡科学文明、动静结合的方式,让孩子在课间能够休息放松。
新学期推出新课表后,春晖小学各校区更新了一系列硬件设施,比如按照年级特点,在各自楼层设置活动区域,安排游戏区、阅读角;不同班级根据各班实际,提供益智类、护眼类游戏。不过田冰冰认为,“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可选项,但不必过度安排。”
课间玩耍时间的增加也可能导致一些安全问题的出现。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谷亚认为,课间时长延长后,有些问题值得关注。例如:户外活动的安全风险如何把控?教师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提供什么服务?如何将学生从较长的自由活动状态迅速引导至课堂教学状态?要把课间时间真正还给学生,改变时长只是一个开始,背后也需要配套“软件”措施来支撑。
在学军小学,学校行政人员每个课间都会进行巡视,查看是否有老师拖堂,学生也会参与监督。春晖小学则加强了课间巡视的管理,按照年级进行巡查监督——重点关注老师有没有拖堂,课间学生有没有打闹推搡等不文明行为,保障课间秩序的安全有序。每一周,年级组会统计、反馈当周的巡视情况,确保15分钟能够真正归还给学生。
为了确保学生们能够及时收心回到教室继续学习,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如明确的回教室时间、进教室前的小仪式(如深呼吸练习、简短的冥想等),以及对于按时回教室的学生给予正面激励等措施。同时,教师们也应该积极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课间习惯。
15分钟课间的推广面临诸多挑战,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的同时,实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也是未来“课间一刻钟”改革探索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