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公述民评”第二场 聚焦“为民服务如何更精心”
发布时间:2021-11-06 10:39:55


杭州日报讯 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既要拼硬实力,也要拼软实力。

教育、医疗、养老等既要保基本、兜底线,又要逐步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既要解决服务“有没有”的问题,又要在服务的精准度、精细化上取得更大成效。

昨天,“公述民评”第二场聚焦“为民服务如何更精心”,就如何完善学校课后服务,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养老服务水平等进行现场问政。

课后服务质量如何“做加法”?

减轻教师非教学类负担

今年秋季学期是落实“双减”的第一个学期。根据杭州《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的通知》相关规定,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推行学后托管服务,进一步完善“1+X”托管服务模式,其中“1”代表基础性托管,“X”代表拓展性托管。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愿做出选择。

在公述民评现场,有市民提出质疑:在杭州的一些学校,课程套餐并不能任选。“‘1’和‘X’是分开的,报了‘1’就不能报‘X’了。”“课后服务几个班混在一起托管,影响晚托班质量,还会造成管理混乱。”

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是增强教育服务能力、有效减轻家长负担的重要举措,也正因如此,获得了家长们的普遍欢迎。把这件好事做好、实事做实,离不开因地制宜的探索和尝试。杭州市教育局副局长蒋锋说:“在课后服务推进过程中,少部分学校在管理机制上,还不能完全适应课后服务新要求。同时,也反映了校内资源不足,出现个别学校采取简单化处理。”

此外,开展课后服务让不少老师表示,假期严重缩减,工作时长、工作压力大幅增加,而对老师的关爱措施却没及时跟进。

蒋锋回应,接下来教育部门将积极引进社会培训资源、公共资源参与课后服务,包括采取政府购买方式,鼓励非学科类的培训机构参与校内服务。同时,进一步减轻教师额外负担和非教学类负担,“让老师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

事实上,课后服务既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副院长陈宝胜认为,公共政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课后服务不仅仅是解决托管问题,更涉及教育质量。一个好的政策出台,在执行过程中要及时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及时解决。家长、学校和老师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合力,才能切实打通学校课后服务‘最后一公里’,方能在更好化解家长托管焦虑的同时,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优质医疗资源如何精准下沉?

让好医生来到百姓身边

近年来,随着分级诊疗模式逐步推进,杭州老百姓在医疗卫生方面的获得感也越来越强。根据《关于杭州市级医院推进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工作的实施意见》,市级医院应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协作关系,成立由市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与的双向转诊协作组织或医疗联合体。

在杭州主城区,市民可以通过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签约医生,转诊到市级医院。但转诊过程中,有市民开了转诊单到医院就诊后,需要去其他科室就诊时,只能回社区重开转诊单,数字化改革背景下,能否有更多便民举措?

“这正是我们目前数字化改革攻坚的一个重点。”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陈娜说,杭州正着力推进精准化转诊,让患者能就近在医疗机构得到适当诊疗,让医疗资源能得到最优化的调配利用。

“为什么要推进分诊诊疗?简单来说,就是大病、危重病人才转到三级综合医院,其他的常见病、多发病和慢病管理留在基层。”陈娜认为分诊诊疗关键是要“强基层”。

近年来,杭州市卫健委进一步发挥市级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市级三甲医院“一对一”全面托管县(市)医院、市级十大高峰学科“点对点”帮扶等形式,带动优质医疗资源精准下沉,让区、县(市)医院强起来。比如:在淳安,结合特别生态功能区建设,推动主城区23家国家示范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淳安2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建立对口关系;在桐庐,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全面托管桐庐县第一人民医院医共体;在建德,稳步推进了杭州市第十人民医院筹建,让西部三县(市)走上健康共同富裕的快车道。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健康需求,缓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让好医生来到百姓身边,让改革继续深入发力,循序渐进解决各个难题,更好守护人民健康。”陈娜说。

养老助餐服务水平如何提升?

让公共政策更有民生温度

一间老年食堂,承载着的不仅仅是老人们的就餐问题,更是能凸显出属地政府对老人们的关爱。

在上城区紫阳街道的凤凰社区,有居民反映,老年人都希望能够居家养老,但事实上,相应的服务设施比较匮乏,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年食堂等都是空白。

老年人往往家庭人口少、行动不便,特别是对独居、孤寡、高龄、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来说,“吃饭难”问题更加凸显。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为主的养老服务体系下,能否创新养老助餐服务模式,为老年人送上可口、实惠的饭菜,受到广泛关注。

杭州市民政局副局长吴金富说,2003年,杭州市第一家社区老年食堂在翠苑一区落成,到今年已经18年。“但杭州老年食堂的覆盖面还是不够。人口老龄化将为社会发展带来诸多挑战,要破解居家养老需求和服务供给间日益突出的矛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老年食堂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与庞大的养老就餐服务需求相比,社区养老助餐服务模式需要创新。现在,不少老年人离助餐服务点距离较远,加之老年人更易受天气变化、身体状况等因素影响不便出门,如何开展多种形式的送餐上门服务,是满足老年人餐饮消费需求的重点之一。住在富阳区银湖街道紫云山庄的一名市民表示,社区提供了快餐配送服务,但仅限于送到小区门口。“紫云山庄小区比较大,地势也比较高,对于老年人来说,走到小区门口也不方便,碰到下雨下雪,又要拿拐杖又要拿雨伞。”

吴金富表示,为老年人提供精细化服务,可以运用数字化技术推动社区养老服务治理转型。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进行流程再造和业务协同,服务供给从分散化走向一体化,实现养老服务的高效、精准、科学。“政府引导、管理和监督,市场运营、社会参与,各方主体发挥各自优势,让可持续的品质服务成为可能,整体提升养老服务效果。”

说到这里,陈宝胜接话:“生活在杭州我们还是幸福的。精心为民服务要做到四个精,精准识别需求,精心制定政策,精致体现温度,精当利用市场,让政策从制定、落实到反馈、调整的全链条充满温情,这样我们才能更好为民服务。”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郑莉娜   编辑:陈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