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追剧、被迫围观视频通话、被迫听神曲……在公交车、电梯、候车室等公共场所,不少市民都曾遭遇过这样的尴尬场景。目前,北京、上海、天津、武汉等地都已明文规定,禁止在地铁、航空等场所使用电子设备外放声音。2020年12月23日,记者在乐山中心城区部分公共场所走访时发现,手机等电子设备外放声音的现象并不少见。
记者走访
公共场所声音外放影响他人
当日17时左右,记者在中心城区乘坐一辆12路公交车时注意到,绝大部分乘客在公交车上使用手机时都能做到不外放声音,有的静静浏览网页,有的自觉戴上耳机听音乐、看视频。但随着下班高峰期到来,公交车上乘客越来越多,途中记者也发现几名乘客在使用手机时外放声音。其中,一名坐着的女乘客正在玩手机,不时点开视频观看,而在她旁边站着的另一位女乘客也在用手机刷视频,两人手机外放的声音在公交车内此起彼伏。
采访中,不少市民都表示,在公共空间使用电子设备外放会对他人造成干扰,应该倡导大家在公共场所关闭外放。
在一处公交车站台上,市民王先生正戴着耳机,一边听音乐一边等车。他说:“我平时出门都会带上耳机,在公共场所听音乐、看视频就戴起耳机,以免干扰到其他人。”
市民邓女士每天乘坐公交车上下班,她告诉记者:“其实绝大多数乘客都能够自觉佩戴耳机或者调小手机音量,但总是会遇到个别人旁若无人地刷抖音、刷剧或者开免提通话。”邓女士说,公交车是公共场所,希望乘客能够安静一些,这样大家听车内语音播报站点也能听得清楚。“如果想刷视频、听歌,最好戴上耳机自己欣赏,不要打扰到别人。”邓女士坦言:“尤其是早晚高峰时段挤公交车,本来身心就比较疲惫,真不想再被噪音打扰了。”
实际上,旁若无人地用手机外放听歌、看视频,这样的情况不止发生在公交车上。日常生活中,在电梯、候车室、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开大音量单方面自娱自乐,实为噪音污染的情况屡见不鲜。
当日下午,记者在中心城区乐山广场看到,趁着阳光正好,不少市民在广场上散步、聊天、玩耍。但走在广场上,几处响亮的音箱声音却不断传入耳朵。在广场一角,10多位市民正聚在一起演奏歌曲,每个人前面都放着一个音箱,乐器声音从扩音器放出,在广场各个角落都能听见;而在广场另一边,几位市民正在练习跳舞,他们旁边大音箱里传出的音乐声音同样响亮……
市民声音建议加强宣传引导和制度约束
对于在公共场所将手机等电子设备声音外放的行为,市民是如何看待的呢?
市民郑女士表示,自己身边经常出现手机声音外放的情况,特别是公交车、车站候车室等地,甚至有时在图书馆、电影院等场所,也有人把手机声音外放。“我比较反感这样的行为,虽然看起来是小事,但干扰和影响了周围的人,折射出的是市民素质的高低。”郑女士说。
市民吴先生认为:“在公共场所,每个人都应该多一些自觉,少打扰他人。”他建议,可以在公交车、候车室、图书馆、电影院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设立标志标牌,提醒市民不要外放电子设备声音影响他人,自觉抵制不文明行为。
“无规矩不成方圆。”市民苏先生认为,要杜绝在公共场所外放电子设备声音等不文明行为,不能仅限于宣传、提倡或仅从道德层面进行谴责,还需要从制度和规矩层面进行刚性约束。相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关规定,行之有效地制止公共场所电子设备声音外放,促进市民文明素养、公德意识的提升,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