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型赛事的标识性成果,体育图标是杭州亚运会的重要视觉形象之一。
11月28日晚,为了更好地让大家了解亚运会体育图标潇洒“舞动”背后的故事,由第19届亚运会组委会宣传部、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浙江省文澜图书馆事业基金会主办,杭州图书馆承办的以“体育精神 VS 江南韵味”为主题的第六期“亚运美学文化”访谈活动在杭州图书馆“杭州·亚运文化空间”举行。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导,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执行馆长,杭州亚运会会徽主设计师,杭州亚运会体育图标主设计师袁由敏;中国美术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副院长、副教授,CAA XRLab 负责人,杭州亚运会动态体育图标主创人员宣学君;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声音艺术研究所所长、副教授、硕导,中国美术学院录音艺术专业 专业负责人,华为中央媒体技术院空间音频技术专家,杭州亚运会动态体育图标主创人员陈申参加访谈。
袁由敏:细节满满,真心不容易!
动态体育图标设计,仍基于静态体育图标的视觉形象所展开。动态图标虽然具备了动画的过程,但不具备有叙事性,仅仅讲图标的标识功能演绎得更准确、有趣,本质是它仍旧是图标符号系统。但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科边界的认知不同。
袁由敏表示,传统的平面设计是一个二维空间里的信息元素处理,这种形态通过黑白关系、节奏关系达到了一种画面最佳状态。然而,随着科技发展,数字媒体拓宽了表现力,动态平面成为设计新常态。这种将无数个静态图标串联出来的形式,是基于静态图标,也兼具了动画特征。因此,在兼顾传统语言特征的前提下,设计需要转变专业思路。
把体育动作转换成视觉动作实际实现起来困难很多。对于设计团队而言,工作量也是庞大的。为了让动态体育图标动起来时的动作符合实际,团队观看了大量的资料和比赛视频,来了解每个运动项目的关键和要领。“有些体育项目的动作在传播中并不好看,我们还要思考如何在符合实际的基础上,把体育动作转换成视觉动作。”袁由敏说。
以击剑的体育图标为例,它由一个跨步动作和击剑动作完成。“这个动作其实很快,正常速度下0.5秒左右即可完成,因此制作时就需要进行艺术处理。”袁由敏说,我们利用了一种在影视剧中会使用的特效“子弹时间”,用一个优雅的慢动作对这个快速的动作进行了回放,让更多人可以通过体育图标来理解击剑项目中,人体的动作、节奏和韵律感,这是一种视觉美学的表达。
宣学君:100秒视频如何流畅动起来?
从静态到动态其实一个复杂的转换过程。通过动作捕捉,最主要的是验证各运动单项的这些动作怎么在动画表现上或者视觉表达上更合理。而游戏引擎是最终真正来实现所有动画的技术路径。并符合动态图标中每条线的粗细与细节微妙变化,保持与静态图标中身体动作与结构的一致。
宣学君表示,“最终选择动捕与游戏引擎来创作此次的动态图标,首先是出于现实的要求与遇到的问题,动态图标的创作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调研、分析、讨论与试错过程。从二维动画、三维动画、Mixamo动画等不同路径都做了很多尝试,但是鉴于此次静态图标的特点,都不能完美实现,比如双线图标的骨骼绑定、图标的个性化视觉特征、空间形变等方面按传统设计思路都存在不足。”
“其次是因为61项的体育项目涉及了太多的动作细节,我们需要通过动捕,来进行动作的查验、调整,因为我们用的是深度摄像头,可以比较方便从多维度来辅助创作。”宣学君说。
陈申:江南韵味与体育竞技融合
配乐一方面彰显亚运精神,另一方面体现了城市人文。而在节奏上选用鼓声,是因为体育的特征与这种节奏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江南丝竹则更能彰显浙江的人文之味。
“我们在接受创作任务后经过多轮研讨确立了两个主要创作手法,首先、不仅要彰显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特别是杭州江南水乡的地方特色,同时又要注重不同文化的多元并蓄。因此,我们没有采用传统音乐创作以旋律发展为核心的手法,而是先对民族音乐元素进行萃取,将鲜明的民族五声调式与民族乐器的音色、经典乐曲等作为主要材料,以民乐“鱼咬尾”手法为主要创作手段,同时在配器上逐步融入管弦乐、电子乐器等音色,在音乐风格上逐步过渡到流行音乐风格,以此来实现多元交融。”陈申说。
“其次,该作品是声音设计而不是传统的单纯的视频配乐,这样不仅更具新颖性同时更利于整体气氛的渲染,达到音画融合的效果。因此我们采用影视声音设计中音画对位的手法,先为画面配上了音效,结合所设计的音乐,根据整体表达的需要再进行平衡取舍,以求达到最佳的表现力。”陈申表示。
据悉,设立在杭图三楼的“杭州·亚运文化空间”,结合世界杯主题,最近也推出了“浙江足球文化主题展览”,欢迎市民朋友前来打卡,感受体育带来的独特氛围及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