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仅是老年食堂,也是社区食堂,我们在服务好老年人的基础上,争取服务全年龄段的人。”乐时坊幸福餐厅店长温海军自退役以后从事餐饮行业已数十年,他介绍,目前,乐时坊根据不同群体的用餐需求,划分了用餐专区、用餐时间段,也定制了菜品口味。
在杭州市,社区食堂正经历着一场从“老龄”到“全龄”的转型升级,不仅满足了老年人的用餐需求,更成为了全年龄段居民共享的公共空间。
今年以来,杭州市民政局联合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大力推进老年食堂向社区食堂转型升级,在重点满足老年人助餐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兼顾全龄段社区居民就餐的便利性、多样性,实现社区食堂向普惠性方向发展,让更多群体获得实惠。明确要让不同年龄阶段的市民群众“有处吃、就近吃、吃得好”。
2024年3月,杭州市民政局联合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研究出台了《关于推动社区食堂建设的指导意见》,坚持公益定位,实行“新老市民普惠+老年群体特惠”的发展模式,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社区食堂的建设和运营。《指导意见》要求各区、县(市)通过改造提升、新建、合作社会餐饮资源等多种途径,重点打造1-2家旗舰式社区食堂,主城区各街道(乡镇)推出不少于1家社区食堂,逐步推动所有城市社区老年食堂向全体市民开放,积极探索有需求的农村地区老年食堂迭代升级。同时,注重质量提升,坚守安全底线,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截至2024年5月底,杭州全市共有老年食堂1900余家,其中已有约900家转型升级为社区食堂。
智慧化助餐,托起老年人“幸福餐盘”
为了进一步提升就餐体验,杭州市社区食堂在智慧化运营方面下足了功夫。溪畔社区的“乐时坊”幸福餐厅上线饿了么外卖平台,为腿脚不方便的高龄老人提供送餐到家服务。饿了么“长辈版”界面和操作流程经过适老化设计,方便老年人使用。
为了让老年人学会如何点餐,西溪街道还举办了助老e餐体验活动,教老年人如何使用手机线上点餐。“现在学会点外卖了,刮风下雨天就不用自己来了,线上也可同步享优惠政策。”社区居民杨阿姨笑着说。
据了解,早在2021年溪畔社区就开始探索老年助餐服务模式,2024年4月又对此进行迭代升级——上线“饿了么”外卖平台。现有订餐老人达200余人,并且人数还在不断增加,老人及家属满意度高达98.3%,目前此模式在西溪街道全域推开。
此外,滨江区长河街道春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同心助老智慧食堂也引进了多功能烹饪机,内含2万多道菜谱,能够根据老人膳食营养标准配比餐包并进行烹饪。数字化运营使得食堂能够精准掌握老人用餐数据,提供定制化服务,同时减少运营损耗和厨余垃圾。
今年以来,市民政局积极推动各地社区食堂“智慧化”运营,通过移动助餐车、智能炒菜机、膳食定制等多种服务模式,不断优化社区食堂智慧应用场景。同时扩宽支付渠道,在保留现金支付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全市助餐“卡、码、脸”通用,形成助餐结算生态圈系统。2024年1月至5月,全市老年(社区)食堂累计服务940多万人次。
多样化服务,吃出幸福味
杭州市社区食堂不仅提供用餐服务,还积极拓展多样化服务内容。大运河社区食堂推出了“宝宝餐”与“幸福茶馆”服务,满足了小区内孩子多、居民需要休闲娱乐的需求。食堂与婴幼儿成长驿站相邻,家长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关注到孩子的情况。
到了每天下午,食堂还会“变身”为茶馆,用完午餐的居民们泡上一杯清茶,带上几份点心,享受着宁静与惬意。
据了解,大运河社区食堂自今年9月2日正式营业以来,其早餐、午餐及晚餐时段共计服务居民超3万人次,日均营业额达1.4万元,其中享受老年人优惠折扣金额占20%。随着食堂口碑的逐渐传播,不仅是服务于老年人的食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被其吸引,成为这里的常客。
江滨花园社区则以“居民之家”为载体,打造家门口的休闲服务驿站。除了助餐服务空间外,还设有婴幼儿互动场地、爱心超市、咖啡和烘焙空间等。这些多样化服务不仅吸引了年轻人和儿童,也使得社区食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邻里公共空间。
“像在这里吃饭有优惠的情况下,平均每餐能省下3元钱,一杯自助咖啡5.7元,换算下来,我只需要付2.7元,就能买一杯咖啡了。”在小吴看来,“居民之家”的咖啡比超市里售卖的速溶咖啡要好喝许多,且价格划算,杯子也更好看。
据江滨花园社区食堂相关负责人介绍,自运营的半年时间里,大约有25500人光顾,每天用餐人次在170人左右,日营收总数稳定在2680元。
从“老龄”到“全龄”,社区食堂为居民撑起一日三餐,也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邻里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