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首页 栏目首页 栏目动态 网上服务 热点热议 问计于民 新闻发布 民生恳谈 记者出击 政策库 使用帮助 栏目简介
  所在位置: 杭网议事厅>媒体联动
 
清泰立交桥40岁了即将扩容 两边的4座雕塑会不会拆?
hwyst.hangzhou.com.cn  2025年11月10日 14:31:16 星期一

相关部门回复:施工暂时搬走还会移回来

近日,有橙友发帖咨询:清泰立交桥沿街有一段路围起来了,桥头桥尾有4座雕塑“鱼米之乡”“香茗之都”“丝绸之府”“文物之邦”,还会保留吗?

1985年11月9日,清泰立交桥竣工后通过验收,它西起建国中路交叉口,东至总管塘,全长1242米(主桥192米,西引桥140米,东引桥246米),桥面总宽24.5米,是当时华东最大的立交桥,也是杭州第一座立交桥。它跨越环城东路、贴沙河、沪杭铁路、凯旋路,一侧连通清泰街、环城东路和建国南路,一侧连通清江路,附近就是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

清泰立交桥建国南路段,南北两侧各有一个约4米高的双人雕塑。北侧雕塑是两个年轻女子,一个半蹲一个站立,手臂上披着丝绸。南侧雕塑是一男一女,女子站立男子跪坐,手里各拿着精美器物。

沈阿姨住在附近长庆里,她说刚搬来那一年女儿才10多岁,现在已经快50岁了。“我们来的时候,清泰立交桥已经建好了,雕塑也在。”

住在附近的一位大伯说,他小时候搬到附近,“我当时读书的横河桥小学,后来改成了安定小学,再后来变成了安定中学,现在那边叫杭七中”。

大伯说,当年长明寺巷这边还有一个庙,清泰立交桥建成时,往建国南路的道路后来慢慢扩宽。“我印象中立交桥建成时没有雕塑,后来才在两头立了雕塑。”

香茗之都

鱼米之乡

丝绸之府

文物之邦

40多岁的赵先生说,当时他在建国一小读书,就是现在的时代小学,当年清泰立交桥建成时,他就在大桥开通仪式的少先队方阵中。

“当时我读三年级,那天很热闹,立交桥两边都是红旗和气球,桥旁边就是城站,火车从桥下经过,气球被蒸汽一熏,很多都爆了,我们小学有冬跑传统,之前跑操场,后来就改跑立交桥了,跑一圈再绕回到学校。”

赵先生说,当年读建国一小的孩子们,对清泰立交桥感情最深了,出了校门就是桥,很多住莫邪塘和商教新村的同学都走这座桥。“老底子的杭州人说立交桥就是清泰,因为当时杭州还没有其他立交桥。”

在采荷出生长大的王女士说,当年她读小学的时候,很多小朋友都会去桥上看火车,“那时候,很多孩子们经常坐在家长自行车后座上桥下桥,桥两侧的雕像真的是童年回忆了。”

清泰立交桥清江路一侧,同样矗立着两个约4米高的双人雕塑。

靠北侧的是一男一女,男子手中提着一条鱼,女子肩头放着稻穗。南侧的两名女子,跪坐的女子身后背着斗笠,站立女子的肩头扛着竹篮。

清泰立交桥建成第四年,清江路一带建成了四季青服装市场,也是中国重要的服装一级批发市场。

下午,很多年轻男女拉着成批的衣服在市场周围穿梭,雕塑中的年轻男女注视着这些为生活忙碌奔波的年轻人。

记者查了下,4座雕塑完工于1987年9月。

“杭州城市雕塑创作室人员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工作,于国庆前夕完成了4座大型雕塑。这4座位于清泰立交桥头的雕塑、分别为‘鱼米之乡’、‘香茗之都’、‘丝绸之府’、‘文物之邦’,高度都在4米左右,是继武林广场喷水池雕塑之后的又一大型城市雕塑新作……”

——1987年10月1日《杭州日报》

清泰立交桥是当年进入杭州的东大门,雕塑告诉进杭城的人们,你们来到了一个历史悠久、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西湖龙井和丝绸闻名于世。

今年,清泰立交桥40岁了,4座雕塑也矗立了38年,成为杭州一代代人的回忆。

不过,这组雕像曾差点被拆。

2009年7月25日,附近居民毛先生告诉记者,施工队一大早来了,几个工人用榔头把雕塑底座的砖敲了。工程监督员说,为配合道路施工,4座雕像这几天都要整体移掉,先拆的是雕塑“文物之邦”。

7月26日,都市快报《清泰立交桥两侧的4组雕像这两天要拆了》报道当天,时任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作出批示:这4座城雕,见证了杭城二十多年的变迁,必须妥善保护。请市建委尽快在附近确定回迁地点,并制定相应的保护和回迁计划。

当天下午,市建委相关负责人经过现场勘查,找到一个可以两全其美的办法——清泰立交桥头的人行道延长四五米,和雕塑连接在一起,同时为了美观,雕塑前再设立一两米长的小花坛。这样城雕不用拆迁,可以完整保留,道路畅通也不会有影响。

——2009年7月27日《都市快报》报道《清泰立交桥4座城雕原样保留》

同年9月,随着道路建设工程陆续收工,雕像保护调整也完成了,雕像位置不变,采用清水和专用清洗剂进行清洗,不作修饰,保持了原有风貌。

与这4座雕塑同时代的,还有1984年9月落成的武林广场音乐喷泉“八少女”,因为地铁施工,“八少女”也经历过一场“搬还是不搬”的论证,后来也确定保留,武林广场地铁完工后重新安放。这些保留下来的城雕,继续见证着杭州的变迁。

目前,正在施工的清江路提升改造工程(建国南路—钱江路)项目中,清泰立交桥也将迎来扩容。

记者从相关部门初步了解到,清泰立交桥上的4座双人雕塑不会被拆除,不过施工过程中要暂时移走,施工完了会移回来(不一定原处),具体还是要以施工为准。

我们也会随时关注进展。

这是武林广场“八少女”之后 杭州的第二个大型城市雕塑

记者专访清泰立交桥雕塑主创者之一施炳贵

施炳贵、钱士元、陈运龙三位主创者(左起)在“八少女”新雕塑前

施炳贵 记者 夏阳 摄

施炳贵,85岁,清泰立交桥雕塑的主创者之一,住在距离清泰立交桥2公里左右的梅花三胜公寓。

1967年,施炳贵从浙江美术学院(现在是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之后在杭州市城市雕塑创作室工作直到2001年退休。

记者在杭州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官网上看到,除了清泰立交桥4个双人雕塑,施炳贵也是武林广场“八少女”、长桥公园内“和平与友谊”和“千岛湖之春”等雕塑的主创者之一。

记者来到施炳贵家中,进门便是他平时画画创作的桌椅,墙上柜子上摆满各类雕塑泥稿。

见到记者他非常开心,说自己年纪大了,体力虽然一年不如一年,但记忆力一点没减退,现在还在搞创作,之前每天白天画画,一直到晚上9点多,近些年腿脚不太方便,睡觉也比较早。

施炳贵向记者讲述他当年参与创作清泰立交桥4个雕塑的点点滴滴——

1986年刚刚过完春节,杭州市提出清泰立交桥建成之后,要在桥上建雕塑,怎么建、建什么内容,需要杭州市城市雕塑创作室的雕塑家们思考,其实也是征稿。清泰立交桥是杭州的东大门,当时20多位雕塑家每个人都要认真思考,杭州是什么样的城市,需要什么样的雕塑来向全世界介绍杭州。经过将近4个月的设计,一轮又一轮的方案淘汰,到了第六轮只剩下两组,施炳贵是其中一组。施炳贵对于雕塑的构思是,立交桥上的雕塑中应该有杭州鱼米之乡、香茗之都、文物之邦、丝绸之府四大特点。

“专家们认可这个构思,后来就开始做泥稿,再放大做,每个雕塑3.8米高,本来想用花岗岩,最后采用了白水泥灌浆,外面一层用涂料粉刷,雕塑整体不仅很写实,还具有创新,也得到了专家的认可,雕塑从设计到落成,前后花了8个月。”

为何在立交桥上设计双人雕塑?

施炳贵说,当时也有创作者创作了单人雕塑,但放在立交桥上,单人雕塑“分量”不够,双人构图能把每个雕塑的特点表达得更为丰富,每个人的站姿、形状都有变化,整体造型有美感。

很多人对雕塑中年轻男女手里的器物不是很清楚,施炳贵也一一做了介绍。

清江路边的两个双人雕塑,“鱼米之乡”中人物旁边分别是鱼和稻穗;“香茗之都”的两位少女就是龙井的采茶女,一个跪坐的少女已经采好了茶叶,站立的是准备采茶,手里各自拿着装茶叶的竹筐。

建国南路一侧的两个双人雕塑,“文物之邦”雕塑人物手中捧的是瓷器,杭州古代的瓷器非常有名,而“丝绸之府”是为了体现杭州丝绸在中国传统丝织业中的重要地位,历史悠久举世闻名。

“这些雕塑不是我个人的努力,是我们全体雕塑家努力的结果,构思即便再好,但放大雕塑更为艰难,靠我一个人是做不出来的。”

清泰立交桥的4个雕塑,这些年也有人猜测很像“苏式雕塑”,施炳贵表示,“没有的,完全是我们创新。雕塑人物的手臂是‘方’形,并不是‘圆’形,这对视觉上造成冲击,最终也被大家接受”。

“当时能得到杭州人的认可,说明杭州是一座包容、开放和具有创新精神的城市,这么多年过去,立交桥上的雕塑在杭州人记忆中还是印象深刻。”

时隔多年,聊起清泰立交桥上的这4个雕塑,施炳贵还是有些遗憾。

“当年最初是想用花岗岩,但对于雕塑作品来说,材料的转换非常困难,而且当时工厂对于雕塑的还原度不够,尤其是一比一的放大非常难,最终只好放弃花岗岩,采用了白水泥,原汁原味保留了所有艺术的原创痕迹,现在看上去也还不错。”

施炳贵说,当年杭州对清泰立交桥上的雕塑非常重视。

“这是杭州第二次大型的雕塑展示,第一次是1984年武林广场上的‘八少女’雕塑,我也参与了创作,三个主雕的面部是我来研究创作,做好之后形象还是很好的,端庄大方。”

施炳贵回忆,当年为了武林广场“八少女”,雕塑家们每天都在广场上工作到晚上10点。

“八少女”是大家后来口口相传叫开的,按照创作初衷,它的正式名字叫“欢庆”,为建国35周年献礼。

1984年9月26日晚7点,“八少女”雕塑正式揭幕,武林广场上人山人海,晚上灯一亮,喷泉喷起来,当时就像神话一样。“八少女”雕塑的成功,也使杭州一度成为全国城雕典型,广州等一些城市都纷纷慕名来看。

“‘八少女’应该是华东地区第一个大型雕塑,所有参与人员都很有干劲,雕塑前后也花了好长时间,从落成到现在,武林广场‘八少女’都是杭州的标志。”

2016年,武林广场“八少女”雕塑经过复建后再次落成,在陈运龙、施炳贵、钱士元等原创作者指导下,新雕像采用了不锈钢喷氟碳白漆工艺,既保留了“原汁原味”,又提升了艺术价值。

杭州市雕塑院(原名杭州市城市雕塑创作室)创建于1983年,这些年来创作过500多件雕塑作品,遍及海内外。杭州西湖边的很多经典之作,印在很多人的记忆中,有些成为现在的网红打卡点。

《白蛇传》 2002年 雷峰塔景区

《金牛出水》 2002年10月 涌金门

《林启像》 2006年 孤山

《张顺》 2006年 湖滨

《马可·波罗》 2002年 新湖滨景区

《惜别白公群雕》 2002年 圣塘闸亭边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文字 记者 董吕平 摄影 记者 夏阳 编辑:程慧雨
杭州西站恢复、增开多趟热门方向列车! 清江路提升改造工程11月22日同步启动
『相关阅读』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杭网议事厅动态
·2020年度杭州“民意好声音”奖发布 杭州网喜获5项殊荣
·杭网议事厅入选中央网信办“网上群众路线典型案例”
 
杭网议事厅动态
·2020年度杭州“民意好声音”奖发布 杭州网喜获5项殊荣
·杭网议事厅入选中央网信办“网上群众路线典型案例”
联系我们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体育场路218号杭州日报南大楼518杭网议事厅编辑部
邮编:310041
热线:85052222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03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24]1106-049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  浙公网安备:33010002000058号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01 - 2019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