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不再是一个新鲜词汇,就在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有各种各样的读书月、读书日活动。面对互联网信息爆炸,面对高强度带来的工作,面对日益浮躁的社会因子,有许多人在感叹:好想静下心来看看书。 我们也不禁在问,除了一些活动之外,阅读,真的能成为你我的习惯吗? 你会在什么时候选择阅读?是上下班的匆忙的路上,是工作间隙午间的休憩,还是夜晚睡前闻一闻书香? 你又会选择在什么地方阅读?是宽敞舒适的图书馆,是环境惬意的咖啡吧,还是你家社区门口的那一家新华书店? 网络带给了我们很多新鲜的感触,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媒体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你我都可以选择阅读。 眼下,国学热正在席卷大江南北,学习和创新已经成为“十二五”转型升级的强劲动力,一个属于我们的全民阅读时代离我们究竟还有多远? “杭网议事厅”推出五月热点热议话题:我们离全民阅读时代还有多远?我们将派出多路记者,前往书店、图书馆、企业、学校、社区等场所,了解市民的阅读情况,展开实地调查研究,为您采集杭州的阅读样本,让您认识我们的阅读现状,共同解读我们的阅读时代。 经典诵读:在孩子的心田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照片提供:杭州拱宸桥小学书香校园午间阅读 为了取阅方便,高中教师高利身后书积成山说起读书,学校似乎是最为天然的阅读场所。每天在学校里消磨的时光,似乎都在与“书”做着最为亲密的接触。然而在学业的压力日益负重,家长、教师、社会对书籍的评判标准越来越多元的今天,学校还是一片放逐心灵、自由阅读的净土吗? 拱宸桥小学:师生共读的美妙时光 孩子读什么比怎么读更加重要。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 对于学生来说,开卷不一定“有益”,还可能“有毒”、“有害”。如果说经典是一道大餐,学校有责任培养学生的阅读口味。 中国人基本不读书,改变这种阅读面貌,要从亲子阅读开始,尤其从母亲的改变开始。 这些话,出自国家级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杭州拱宸桥小学校长王菘舟,他是在杭城中小学中较早力推诵读经典、阅读经典的校长之一。 从2003年起,在拱宸桥小学每天的教学活动中,有几个时间段是必须要抛开课本的:早晨8:00——8:15,中午11:20——11:30,下午3:00——3:15,在这加起来总共的40分钟里,《论语》、《大学》、《中庸》等中华经典从同学们口中朗朗诵出;下午第一节课前的30分钟,是全校师生共同的课外阅读时间。拱宸桥小学副校长许珂告诉记者,这些书目是老师、家委会与学生共同推荐的,“是师生共同智慧的体现。” 与之同步进行的,是学校课外阅读的考级制度,拱小的毕业生,除了能拿到小学六年的成绩单,还有一张七彩阅读卡。许珂告诉记者,七彩阅读卡的七种颜色代表七个等级,要求熟背20首古诗、完成20张摘抄书卡,作答相应等级的考卷,才能成功“登顶”。拿着这张“至高荣誉”,就可以做为学生阅读导读团的成员,负责给同学们讲解、推荐书目。 课外阅读本来是自由自在、放飞心灵的,用“考”的方式是否代表学校的影响力依然还在? 面对记者抛出的这个疑问,王崧舟校长有着自己的解释。他认为,考试只是一种象征性的手段,题目很简单,“只要看过书,基本都能作答。”王校长认为,现在是个读图时代,孩子们往往被动漫、绘本吸引,但如果缺失了经典的浸润,有可能会制约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校希望培养的是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主流价值观的引导。”经过多年实践,王崧舟发现,越到后来,同学们越离不开阅读,因为“习惯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养成”。 在拱小,校领导和老师也享受着共读一本书的乐趣,学校里所有例会中,看书和交流的时间几乎占去了二分之一。王崧舟告诉记者,老师共读的速度很缓慢,但特别深入,基本上每学期一本,“都是我自己先读,然后推荐给大家的。”王崧舟说。 在老师们的办公桌上,记者发现了他们正在读的书,普通老师是《钱文忠解读弟子规》,领导班子成员是星云大师的《远见:管理技巧》。 关于共读书籍的选择,王崧舟说,主要是教育界主流媒体和出版社朋友的推荐,再就是参加学术交流时听到好的介绍,同时结合老师们的实际需求确定的。 再过一段时间,拱宸桥小学由学校图书馆改建的“国学馆”——明仁书院就要启用了。据王崧舟介绍,书院里除按照中小学图书馆标准配备图书外,还有阅览、观摩和演讲的功能,可能是目前国内最现代化的学校图书馆。 副校长许珂透露,在明仁书院里会出现很多学生和老师自主选择、学校买单的畅销书,到那时,那种学生和老师共读一本书的感觉绝对很美妙。 杭十三中教育集团丰潭中学:“校本经典文库”很实用 游走在班主任与文学社团中的语文老师 在刚刚结束的第六届浙江省暨杭州市中学校园文学社团pk大赛中,丰潭中学的晨曦文学社夺得初中组“最具实力文学社”,在几项个人奖项中,也都有晨曦文学社社员的身影。 这个成立仅仅不到六年的社团,能够在实力写手云集的杭城文学社团中脱颖而出,他们都读些什么书?我有些好奇。 带着疑问,我来到晨曦文学社指导老师史蕾的办公室。顺直披肩发,框架眼镜,炯炯目光中带着亲和,又能在不经意间捕捉到一丝威严。此刻,她正在蹙眉翻阅着从班级男生那“收缴”上来的一本改编版《红楼梦》。 “了解学生在看什么,才能去说服他接受你想要灌输的东西。”这是作为班主任的史蕾秉承的训导方式,但很显然,这本在学生间流传甚广的书并不是史老师的菜。 “我试着让年级组里唯一的男教师点评下这本书时,他却觉得看看无妨,有些话蛮经典的。”史蕾开始反思,作为老师,仅从个人好恶来约束学生的阅读范围,似乎不太明智。 这种担忧在史蕾变身文学社指导教师时烟消云散。听名家讲座、网络阅读、看电影、外出采风、走读城市与乡村……文人的自由与洒脱,浪漫与无羁,同学们的个性也能无拘展现。就算有时候会不可避免地谈到文学作品中的爱情,史蕾也不像课堂中那么避讳,“无数伟大的作品正因为种种蕴含的情感才得以流传,”这时候,史蕾的角色又变成了心理辅导教师。 能让全校老师都成为“校本经典文库”的编辑吗? 每年的9月28日——10月28日,丰潭中学都会掀起一场轰轰烈烈地读书运动,称之为绿色阅读节,这也是校长周华松极力倡导和推崇的,“仅仅想单纯地为学生做点事情。”周华松校长如是说。 在丰潭中学,有本被全校语文教师千锤百炼过的“校本经典文库”——《文海撷英》,目前已经出了第三版。细细翻看,有唐诗宋词、有散文、有小说、有现代诗,每篇前面都注有详细的导读,篇后是文章鉴赏。 史蕾说,初中生的学习压力已经很大,许多大部头虽然经典,但没有时间消化,由老师编辑过的《文海撷英》装帧算不上精美,但绝对“足料”。可史蕾仍然感觉,同学们对这本书的利用率不是很高。 “目前关注学生阅读的主要还是语文老师,总是避免不了从课业的角度来规范学生。”史蕾说,希望各个学科的老师,包括学生都参与到这本《文海撷英》书稿的推荐和编辑当中。“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知识结构的人共同编撰出的一本书,碰撞出的火花肯定会让彼此都获益匪浅。”史蕾对《文海撷英》的再版充满信心。 杭州高级中学:保证阅读时间更要保证“阅读兴趣” 繁重课业消磨阅读热情 漫步杭高校园,角角落落草木含情,百年老校的积淀与韵味挥之不去。然而只有走过一间间教室,瞥见偶尔从堆积如山的课本试卷中抬起的双眸时,才会深切感受到:这,就是高中的校园。课外阅读,似乎已经渐行渐远了。 杭高最近的一次阅读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学生一周自由阅读时间不超过3小时,在这其中,大部分同学读书的目的为消遣,且看过就忘,几乎没有做过读书笔记。而当问到:是否对学校成立读书俱乐部感兴趣时?近50%的同学选择不置可否。 “每天的作业最早完成的要十点半以后,做到十二点的同学也比比皆是,像陀螺一般,周而复始。”高一年级语文组的高利老师说,等到涌起阅读冲动的那一刻,估计也只能是睡前闻一闻书香了。 繁重的升学压力,消磨了高中学生们的阅读热情。 语文课前的“五分钟演讲” 弥补阅读量不足的重任只能落在语文老师的肩上。在杭高,每节语文课都有个“课前演讲五分钟”,可以就一本书的某一章节谈感想、可以讲自己感兴趣的作家、可以给同学们推荐好书……“形式不一,只要开口讲,读总比不读好。”高利说。 让高利老师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阅读热潮是上个学期团购《史记》,同学们互相交流读后感,再用文字表达在《贡院学记》上,老师的评语也很有意思,有“不拘一格”,有“神往”,还有“只争朝夕”等等,用的是爱好篆刻的同学刻好的印章。 学分制促进阅读 游戏增加兴趣 学生社团,是一个将有着共同爱好的同学们聚集在一起的平台。在杭高,有鲁迅文学社、养正国学社,共有130多位同学参加了这两大社团。 高利是学校鲁迅文学社的指导教师,“总是尽可能地让参加社团的同学多读点儿书。”高利告诉我,鲁迅文学社的活动非常丰富,可以参加名家签售活动、听讲座,有学生辩论赛,有不限制主题的学生讲座,有“寻找学校文化痕迹”的文学定向活动,甚至还有学生自创的“汤包填字”游戏,带动了一大批同学加入到读书的行列中来。 “学生们自主阅读确实比较难,能够保证他们的阅读兴趣,就算成功了。”高利说。 当然,学生总是需要激励的,读书也不例外。在杭高,参加社团与学分紧密挂钩,而修不满学分就无法毕业,这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团阅读活动的开展。 教师心声:让阅读进入教师工作考核标准 在关注学生阅读的同时,老师们的读书现状似乎总被忽视。在我提供给老师的一份调查问卷中,85%的老师提出:把阅读量也列入工作考核的一部分,从而替代备课、评职称中的一些硬性标准,才能切实提高教师阅读的自觉性。 就像有位老师说得那样:在课堂中,教师们最为出彩的部分往往不是将条律清晰的教案按部就班,而是平时阅读时汲取营养的灵光一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