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杭网议事厅>>热点热议>>我们离全民阅读时代有多远>>全民阅读大调查>>
“后学生时代”——让名人讲座走向公众
2011-05-31 18:02:58杭州网

全民阅读,不再是一个新鲜词汇,就在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有各种各样的读书月、读书日活动。面对互联网信息爆炸,面对高强度带来的工作,面对日益浮躁的社会因子,有许多人在感叹:好想静下心来看看书。

我们也不禁在问,除了一些活动之外,阅读,真的能成为你我的习惯吗?

你会在什么时候选择阅读?是上下班的匆忙的路上,是工作间隙午间的休憩,还是夜晚睡前闻一闻书香?

你又会选择在什么地方阅读?是宽敞舒适的图书馆,是环境惬意的咖啡吧,还是你家社区门口的那一家新华书店?

网络带给了我们很多新鲜的感触,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媒体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你我都可以选择阅读。

眼下,国学热正在席卷大江南北,学习和创新已经成为“十二五”转型升级的强劲动力,一个属于我们的全民阅读时代离我们究竟还有多远?

“杭网议事厅”推出五月热点热议话题:我们离全民阅读时代还有多远?我们将派出多路记者,前往书店、图书馆、企业、学校、社区等场所,了解市民的阅读情况,展开实地调查研究,为您采集杭州的阅读样本,让您认识我们的阅读现状,共同解读我们的阅读时代。

第七站:名人讲座
 
  如果说大学之大在于学术之大,那么讲座便是最集中体现这些智慧的方式;如果说大师的魅力在于书生意气指点江山,那么讲座便是最直接地与学生交流的场所:恶补知识、为了兴趣、赶个热闹……不管出于什么动机;网络视频、校园蹭课、购买光盘……无论通过哪种渠道,当传播通道被陆续打开的时候,当“后学生时代”来临的时候,当社会不由分说地将我们推入学习的滚滚热潮中的时候,我们准备好面对这样的改变了吗?

网络公开课拉近中国与世界教育的距离(图片来自网络)

 
全球“开放课程”日益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图片来自网络)

  蝴蝶效应的现实

  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比较形象的说法是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遥远的国家就可能造成一场飓风。

  差不多10年前,2001年的4月4日,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以下简称MIT)院长查尔斯·韦斯特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该校网络课件开放工程(Open Courseware)正式启动时,人们恐怕很难想到,这一举动将会影响深远,甚至波及到地球另一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生活。

  ——当看到电驴上有《聆听音乐》课程下载时,李娜突然激动起来。她不再心疼新买的笔记本电脑,第一次让它彻夜运行,只为第二天起床时就能看到这个公开课程。

  尽管在广告界从业已经多年,李娜仍不时觉得自己也许有机会成为一名钢琴师。还在小学三年级时,她就能准确分辨出老师同时弹奏的几个音符;可是她同样记得,音乐老师曾由美术老师兼任,音乐课常常被主课占掉,以至于小时候学会的五线谱,因为长期不接触,高中时便已看不流畅了。

  “从我的父辈到我们这一代,音乐基础教育都是缺失的”。

  工作后的繁忙与漂泊,也让李娜一度忘记了这个未完成的心愿。不过现在,她正以每周两集的速度学习《聆听音乐》,她决定,“开始学习钢琴,虽然我现在已经35岁了”。

  ——三十而立的这一年,IT从业者小林决定继续学点什么,因为他自我评价“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

  也许正是因为旺盛的好奇心,他看上去比同龄人要小,说起话来手舞足蹈,随身的双肩包里iPad、Mac一样不差。他其实已经获得计算机科学硕士文凭,“这和学位无关。”他说。

  他考虑过很多办法:比如报名在职研究生、自学考试,但发现这些都是些虚有其表、获得文凭的途径。

  大批涌现的网络公开课对他而言如“雪中送炭”。尽管早在两年前,他已从耶鲁大学官网下载过部分课程音频,但扑面而来的开放课热潮还是让林森兴奋不已,“我知道我有事儿干了”。

  ——马姗姗在杭州的一家证券公司做企业上市工作,好友郑燕是自由职业者,两人都已毕业多年,相约周末去美院“蹭课”是她俩最近发展的爱好。

  讲课的老师是中国美术学院(杭州)南山讲座教授金观涛,讲的内容是中国近代史。郑燕喜欢混豆瓣网,听课信息是在豆瓣网上获知的。之前,郑燕已经听了好几个周末的课了。

  “这位老师课讲得特别好,豆瓣上拥有不少粉丝。”

  “和学生一起听课的感觉特别棒。”马姗姗说,感觉像重新回到了大学时代,很放松,学习的过程也很享受。“在工作后,这样的机会是很少。”

  已经毕业许久的年轻人们开始陆续回到学校,开始“后学生时代”的学习:听讲座,而那些可能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再次出现在课堂上的人们也在想尽办法找寻上课的感觉,通过网络,不仅仅是这座城市里的大师们,就连大洋彼岸的世界名校经典课程也一样可以聆听。

  这也是一种蝴蝶效应吧。

  没有围墙的大学

  讲座,一直被认为是大学思想的核心,是大师们精髓的体现。

 
搜狐的名校公开课页面
 
 
优酷网上,标签“公开课”的视频有将近20000个

  “如果你还没有听说过‘国外名校大学开放课程’,那么你已经‘OUT’了。”近日,网络上一段段国外名校的公开课成为了炙手可热、点击量超高的人气视频。

  MIT的开放课程计划是这样的:用10年时间,把MIT几乎全部的、在教学实践中使用的、总共2000多门课程的资料制作成网络课件,分批放在互联网上,供全球任何地方的任何学习者免费使用。

  这所赫赫有名的美国“常青藤”名校,在全球学子向往的高校金字塔中,排在顶尖的那一层中。每年全球1万多的申请者中,只有1000余人能得偿所愿,同时还要交纳不菲学费。可以想见,MIT的每一堂课程,其“含金量”有多高。

  除了MIT,在美国已经有20多所大学加入这个行列,包括卡内基梅隆大学、斯坦福大学、杜克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华盛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犹他州州立大学、普渡大学等等;在欧洲,自2006年始启动了英国开放大学的“开放学习”计划等三个开放教育资源实践项目,我们看到了剑桥、牛津等再熟悉不过的名字;在日本,已经有16所大学公开了部分课程,其中包括东京理工大学、东京大学、北海道大学等著名高校;在中国台湾,已有14所大学公开了其课程。此外,在阿富汗、澳大利亚、奥地利、巴西、加拿大……也都不同程度地推出了相应的开放式课程,它们有的是拿出本校最拿手的课程,有的是将图书馆的一些资源开放。

  这类名校公开课的课程琳琅满目,它们涉及到了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管理学、计算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几乎所有的学科门类,其中包括对经济管理院校形成挑战的《经济学》、《金融市场》等等。据了解,目前已有50所世界一流大学在学校的官方网站上提供可免费下载的公共开放课程,仅耶鲁大学一所就有超过2000门课程。

  而且这样的开放还在不断继续,这些名校打破围墙桎梏,不断地借助着互联网影响全世界向往知识的人们。

 
网易的公开课页面还结合了时下最流行的微博

  在最早引入国外公开课视频的搜狐网上,哈佛大学的《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被点击播放了769637次;耶鲁大学的《博弈论》为491744次;《基础物理》有134575次;MIT的《微积分重点》也达到了137508次……

  同样是10年前的2001年7月9日,中央电视台一档旨在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选择观众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选题,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的栏目开播,内容涉及文化、生物、医学、经济等各个方面,多以文化题材为主,较多涉及中国历史、中国文化。

  《百家讲坛》一办就是10年,截至2006年10月,已播出1000余期。“汇集百家学养,追慕大师风范,平和开放的胸襟,通向大众的桥梁。”本着这样的做法,央视把大师们从课堂上请到了电银幕前,将历史和文化搬到了大众面前。

  就在我们杭州,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也一直在“悄悄”努力。“我们的讲座都会提前几天在学校官方网站上有公告。”浙江大学的周炜老师这样说到,“基本上所有的学术讲座信息都会有。”

  浙江工业大学的孙江丽老师清楚地记得2007年Google副总裁李开复博士来学校做报告时的情形,“我们很早就在校网上发布公告,还在几个校区张贴了宣传海报。报告当天体育馆里来了很多人,两侧都坐了不少。”

  不光是学校的网站上有这一类信息,豆瓣网上各种读书小组也是异常活跃。随着公开课的流行,公开课小组在视频专区上线不到一周便达到了2000名人数上限,很快开辟了第二小组。

  一家公关公司的员工赵星创立了“每天早起一小时,网络课程天天上”小组,坚持要一个班长出来带领学习,每天只允许学习20分钟课程,“这个20分钟不是随便要求的,是我们经过一定量的人工实验和研究做出来的。”

  不得不说,网络的迅猛发展正在逐步打破教室和校园的围墙,从信息获得到内容分享,“我们会对一些名人的讲座进行视频录制,然后上传到学校官网上,供大家观看。”孙老师介绍到。

  何去何从的悖论

 
李开复到浙江工业大学讲座时的情景

  面对社会人员到学校来蹭课的行为,复旦大学新闻中心的罗老师对媒体表示:“只要不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我们还是欢迎的,学校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回报社会。”

  类似的说法在很多学校的老师口中听到。这似乎是目前几乎所有学校对蹭课行为的态度。

  尽管有网友评论说,会去听讲座的都是好童鞋(同学的谐音,常见于网络,作者注),都是守纪律的好孩子。但毕竟,这样自发的行为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大量社会人群的涌入,很有可能会给学校的正常教学和秩序管理带来不小的压力。

  “网络是个不错的平台,既可以扩大传播效果,也可以节约成本。”不少老师这样表示。“不光是在学校的官网上发布视频,我们也发现有热心的学生把那些精彩的讲座视频发布到土豆、优酷这样的视频网站,让更多的网友来观看。”

  事实上,杭州已经有很多面向公众的讲座,有政府和公益组织主办的如文澜大讲堂、西湖论坛……专业性的如鉴赏、科普讲座……我们可以开出一个很长的单子。近年来,这样的形式在群众中越来越有影响——不光有市民自主自发前来汲取知识,增长见闻;大众媒体也开始有选择性地对讲座内容进行预告和再传播。

  3月11日日本大地震海啸之后引发了一连串危机,而其中核辐射带来的核危机更是受到了全球的广泛关注。杭州市环保局和杭州市科协联合主办“辐射离我们有多远”环保科普讲座,解读“日本核辐射对我们的影响、身边的辐射源、如何有效预防辐射、有没有抗辐射食品”等问题。在讲座现场,不仅有加坐和站在过道上的普通市民,还有杭城很多媒体的记者,科协的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他们会把讲座的全过程进行视频录制,并将嘉宾的讲稿和PPT文稿作统一整理保存,以备需要时查询。

 
金庸先生曾担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名誉院长

  想起04年金庸先生来到浙江大学,尽管当时笔者没有亲临现场,但事先报纸的连续预告和第二天杭州几乎所有报纸的大幅照片加整版报道相信让这样一次学术活动毫无遮挡地呈现在市民面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腕够大,媒体便会尽其所能地去挖掘与报道,那么同样的,如果有足够多的媒体参与到建设大师和市民之间桥梁的工作中来,或许还会有更多的人对讲座不但有兴趣,更有行动。

 
袁腾飞老师在《百家讲坛》的内容集结成书出版

  2009年,互联网上出现了一个叫袁腾飞的人,他是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高级历史老师,百家讲坛《两宋风云》的主讲人,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的历史老师”。在百家讲坛的栏目播出后,由他主讲的内容被集结成册出版。而他在课堂上讲述高中历史课程的视频也被人放到了网上,随后又整理出版图书并配有随书光盘,一共4本——《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这4本书的先后出版,每一次都爬上了当月的畅销书排行榜,算不上经久不衰,至少也广为流传。

  应该说这一行为的商业运作比学术内容本身更成功:把一些高中生就耳熟能详的历史通过一个有魅力有亮点的讲者变得生动、朴实、亲切,再以多种媒介形式进行多次传播,以不同的发行渠道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可以说是把资源充分利用到了及至。

  类似的讲者还有更早的于丹,易中天以及后来的钱文忠、郦波等等,这些原本躲在书堆里的大师们正是由于有了一定的包装和运作,才使得他们的学术不仅仅停留在每年的论文与深奥的学术专著上,而是可以让更多更普通的大众认识、接受并从此爱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让名人讲座走向公众并不仅仅是一家的职责,握有大量学术资源的高校、图书馆;掌有可观受众群体的电视媒体;更开放更互动的网络平台等等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让名人讲座走向公众也不仅仅是个体的行为,而应该成为社会的共识和自发的意识。

  “后学生时代”,我们这座城市呼唤更多走向公众的大师。

来源:杭州网    作者:记者 李栋    编辑:施文    
 

全民阅读,不再是一个新鲜词汇,就在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有各种各样的读书月、读书日活动。面对互联网信息爆炸,面对高强度带来的工作,面对日益浮躁的社会因子,有许多人在感叹:好想静下心来看看书。
    你会在什么时候选择阅读?是上下班的匆忙的路上,是工作间隙午间的休憩,还是夜晚睡前闻一闻书香?你又会选择在什么地方阅读?是宽敞舒适的图书馆,是环境惬意的咖啡吧,还是你家社区门口的那一家新华书店?网络带给了我们很多新鲜的感触,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媒体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你我都可以选择阅读。
    眼下,国学热正在席卷大江南北,学习和创新已经成为“十二五”转型升级的强劲动力,一个属于我们的全民阅读时代离我们究竟还有多远?
    “杭网议事厅”推出五月热点热议话题:我们离全民阅读时代还有多远?
    我们将派出多路记者,前往书店、图书馆、企业、学校、社区等场所,了解市民的阅读情况,展开实地调查研究,为您采集杭州的阅读样本,让您认识我们的阅读现状,共同解读我们的阅读时代。

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策划、编辑: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