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浙江大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金志宝经理的话说,现在的民工群体可以说是“第三代”了,80后90后唱起了主角。对于民工管理工作,金志宝有着十多年的经验,从他的角度看:现在的劳动力越来越年轻,文化程度越来越高。他们对生命更尊重,更需要社会关爱,业余生活更丰富。
黄彪,25岁,大专学历,在紫金港路工程01标工地做桩基工。2006年,他从江西来杭,这里是他做过的第六个工地。他是这个工地上少数自己拥有电脑的工人,平时工地上会通过无线路由器向他们开放网络,他时常会上网看看新闻;他也喜欢看些技术专业方面的书籍,还有历史小说。
尹有涛,25岁,在七格污水处理厂工程工地做行车操作工,高中学历。去年从江苏来杭,平时看专业技术方面的书比较多,每天睡前一定要看一点历史小说。他说:“以前我们只知道要干,不知道要怎么干,这些专业书给我们很多启发。”
赵杰平,40岁,在地铁1号线工程七堡车辆基地三标工地做电工。他从湖南来杭已经有十年时间了,之前在乌鲁木齐、北京等工地均工作过,但是杭州让他最终安定下来:“这里的读书环境是其他城市没有的。”现在,他最喜欢看的一本书叫做《电工大全》。
紫金港路工程01标工地安全员王明道告诉记者,这个工地上的大部分工人学历在初中以上,本身个人兴趣就很广泛,爱看书爱交流。“以前强拉着他们来上课,他们也听不懂,现在他们和我们没什么区别,沟通管理都容易多了。”
“因为民工的文化需求越来越强烈,我们也做出了很多改变。”杭州市七格污水处理厂工程建设指挥部书记吴立群回顾说,他们工地从2002年一期工程开始,就投入了民工学校的建设,从最初的电视机到报刊架再到活动场地,一项项内容根据民工的要求而逐步增加。到2008年三期工程时,七格民工学校的整体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现在,这里有一间100平米的大教室,还有一间30平米的阅览室。(1)晚上愿意到学校听课或观看安全录像宣传的多了,在宿舍打牌、搓麻将、赌博的少了;(2)晚上到阅览室看书看报的多了,到外面逛街的少了
吴立群这样解读这些新杭州人:“他们不再是生存在围墙里的群体,他们渴望融入杭州,他们不再满足于掌握一项技能,他们想学的东西越来越多,法律、心理、卫生、维权等,这都源自于他们对于改变未来生存状态的渴望。”
民工提出更加具体、详细的文化需求
网友呼吁为新杭州人打造一方精神家园
除了来自书本的阅读,民工学校也想了很多办法来为工人们提供更多的机会。比如在课堂上进行文明礼仪、健康知识、劳动维权等方面的教学;比如联动社区放电影、展开书画比赛;比如鼓励民工自学自教,给予岗位提升的机会;比如结合工地情况自己编制读本、案例手册;等等。
可是从记者实地采访搜索到的信息来看,外来务工人员不停增长的文化需求仍然未能得到满足。
他们的希望有:
“希望能有更多的老师来给我们上课,上更加专业的、高科技的课程。”
“希望志愿者能够多来我们工地,尤其是大学生,给我们说说我们没能去读书的学校里都有些什么新鲜事。”
“希望开设一些专门服务于工地的便民小店,售卖当季报刊杂志。”
“希望电视机和网络能够更加普及。”
“希望把一些案例分析的书籍编成绘画读本,看起来简明易懂,更容易记得。”
对于工地管理者来说,民工学校和民工图书室的设立有百利而无一害。“晚上愿意到学校听课或观看安全录像宣传的多了,在宿舍打牌、搓麻将、赌博的少了;休息时到阅览室看书看报的多了,到外面逛街的少了。”在不少工地上,民工图书室甚至吸引了不少管理人员自己前往学习、阅读。
就在五月底,一名热线网友还通过“杭网议事厅”提交了一份相关建议。他说:“杭州市是打工输入大市,打工文化应该成为一道杭州市靓丽的文化风景线。弘扬打工文化,建设外地人的精神家园,应该成为各级文化管理部门的共识,并在实际工作中予以落实。”
在他的建议中,提出了不少关注民工文化需求,打造新杭州人精神家园的具体做法:要在媒体宣传阵地中为民工留出一个版块,宣传其精神追求;要在社区建立“打工文化书屋”,对打工者提供精神食粮,为打工文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要举办“杭州市打工文化节”,通过主题论坛、专题活动、成果展示、群众参与及文艺演出等,促进打工文化在基层不断焕发生机活力,营造尊重打工文化,弘扬打工文化的氛围;要举办“打工文化”全市征文,设重奖征集由打工者创作的反映打工主题的优秀小说、散文、诗歌、相声、篆刻、漫画、摄影及影视剧本等,掀起打工文化的冲击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