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经》里的“抱布贸丝”到丝绸之路上的“硬通货”,蚕丝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今,这种古老的纤维材料正在生物医学领域掀起一场革命,摇身一变成了手术室里的“智能补丁”。
近日,记者探访了位于杭州未来科技城的浙江星月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月生物”),公司首席科学家、创始人赵洪石博士向我们展示了一块看似普通的白色网状“小纱布”。别小看这块纱布,它可是由蚕丝提取制成的“丝素蛋白疝修补片”,能够在手术中植入人体腹壁软组织薄弱或缺损处,随着软组织修复逐渐降解,八个月后完全被人体吸收。
五千年蚕丝遇上现代医学
早在新石器时期,中国就有养蚕、取丝、织绸的记录,因此用蚕丝做衣服并不稀奇,但如何实现用蚕丝来修复人体?
“这是个技术活。”赵洪石笑着解释道,蚕丝中的丝素蛋白为主要成分,约占到70%~80%。其含有18种氨基酸,不仅能被人体吸收,还能促进细胞生长,帮助新组织生成。团队经过了12年的研发过程,成功将蚕丝“拆解”出蛋白,编织成网状结构,再经过脱胶提纯,最终制成了这种“隐身”补片。“它在植入人体后,不仅无毒、无致敏性,还能有效促进伤口愈合。”赵洪石补充道。
产品研制成功后,赵洪石团队经过长达六年的临床试验,术后患者并未出现出血、疝气复发等并发症。“事实充分证明了丝素蛋白可被植入人体并实现人体组织的重建功能。”今年3月,赵洪石团队还收获了好消息:“丝素蛋白疝修补片”成功获得国家药监局的批准,成为国内首个获批的蚕丝医用补片。
这也意味着,“丝素蛋白疝修补片”拿到了医用的“上岗证”,患者也能在手术中使用“疝修补片”从而减少二次手术的风险。
持续走一条“跨界”之路
为了突破原材料“卡脖子”问题,星月生物在千岛湖畔建立了医用蚕丝原材料基地,年产量可达6吨丝素蛋白。“1克丝绸变成植入性医疗器械后,价值翻了千倍。”赵洪石透露,基地去年已投用全自动医疗器械原材料生产线,今年已实现批量化生产。
蚕丝从纺织业跨界到生物医学领域,背后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材料科学的创新。丝素蛋白的独特性能使其成为理想的生物医用材料,尤其是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领域,蚕丝的应用前景广阔。
目前,星月生物还参与起草丝素蛋白国际标准,并计划进一步开发蚕丝在运动护具、美容材料等领域的应用。“蚕丝不仅拉伸性强,还能降解,今后我们还将用它修复韧带、填充皱纹。”赵洪石对未来充满信心。
未来,蚕丝或许不仅仅是“绫罗绸缎”的代名词,更将成为人类健康的“守护者”。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蚕丝或将在更多医疗场景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真正的“智能补丁”。
除了医疗器械,公司还在拓展丝素蛋白原料在护肤品、食品、保健品领域的应用,未来计划应用到生物芯片领域中去,市场空间有望超万亿元。
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现代的“手术室之路”,蚕丝仍在书写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