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史上最严禁补令”,让杭州的学生确确实实地享受到了两个难得的轻松周末。 但是,他们真的就能因此而获得“解放”了吗?在杭报经典学堂(www.hbjdxt.com)的同步调查中,记者对初中生、家长各10位进行抽样调查发现:“禁补令”下,补课,仍是个纠结的问题。 甚至可以说,比以前还要纠结。 学生:有人欢喜有人忧 对于“禁补令”的发布,学生们是什么心态?在随机调查的10位初中学生中,呈乐观心态的基本都是初一学生,而初二初三的学生则显得忧虑重重。 小倩在一所公办初中读初一,由于家住滨江,以前补课,周六早上6点不到就得起来,转两趟公交车,到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上城区某专修学校上培训班,很是身心疲惫。现在双休日的回归,终于让小倩可以睡个安稳觉了。“如果每周都不补课,那该有多好啊。” 有人欢喜,却也有人愁。读初三的晓晓最近就有些小焦虑:“成绩好的人不补没事,像我这样在课堂上不能完全吃透的学生,少了补课,那和大家的差距就会越拉越大了!”以前还有补课,现在补习班停了,晓晓反倒有些怅然若失。 家长:能淡定的人很少 学校停止补课,家长们会怎么办?在杭报经典学堂网站随机调查的10位初中家长中,只有2位表示淡定,4位还在犹豫之中,剩余4位,早已义无反顾地为孩子报名参加校外培训机构。 陈女士的孩子正在读初三,“现在学校补课停了,想补只有培训机构这一条道,可对于培训机构,我心里还有阴影。”在上半年,李女士给儿子在中北桥附近的某家培训机构报了数学、科学两个班,费用是80元/小时,一次性各报了30个小时,并交付了4800元。“报名前说都是名师,结果一看竟然是在校大学生。太黑了。” 但即使如此,一些家长还是忍痛买单。“有什么办法,最后还是分数说话。如果千把块钱花下去,能在明年中考的时候多拿10分,也值了啊。”张先生上周六已经到某培训机构,给女儿报了名。 专家:补课已经妖魔化 “现在,补课的功能已经被妖魔化了。”在杭州师范大学做初等教育研究的周瓦副教授搬出一份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制作的“中国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现状与期望调查”给记者看: 在中国,有近6成的父母希望孩子读到博士学位。而在美国,没有顺利毕业的高中生占到32%,剩下的68%里面有40%去读大学,其中又有28%没读完,美国的家长却没有着急。 “美国家长为何不急?他们更重视什么?是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识,是孩子是否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中国学生给人的印象就是考试一流,实践能力平平。”周瓦希望,更多家长能将更多精力放到孩子的能力培养上来,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分数。 但这点,又有多少中国家长能做到呢? 编辑手记: 禁补令独立调查 其实是个假命题 补课,其实并不是一个新话题,而是一个“痼疾”。 此前,有媒体作过统计,为了打压“补课风”,教育部门下发“减负令”已经不是第一次,而是N次了。 这“N”已经大于50。 这次“杭州史上最严禁补令”的出台,拿“校长下课”说事,实在是因为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但大家会就此打消补课的念头吗? 一边是在喊“减负”,一边是在不停地变换招数来补课……禁与补之间,就像是在玩左右互搏,你打过来我压过去,其实并没有动到根本。 而这根本,就是教育GDP思维。分数、升学率,让我们的孩子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而这“考试机制”不改,这包袱远未到改观的地步。 所以,这组系列调查到了结束的时候,我们却有些可悲地发现:其实,它只是一个假命题。 你没看到吗?我们小区周边,不断冒出的培训机构,正“虎视眈眈”地盯着我们的孩子呢。
减负、补课PK史 2009年 省教育厅又下发了《关于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这已是第N次,N>50),内容包括:早上上课不得早于8点;教学用书只能在《浙江省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范围内征订;活动时间不能被剥夺,等等。 2010年8月 补课风又起。 学生投诉学校暑期补新课,某些学校课程以及各种辅导班排满,孩子们每天要面对超过10小时的学习。有的学校为了应付检查,准备了两张不同的课程表。 2010年8月下旬 浙江全省刮起“减负风暴”。严格开设课程;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严格控制补课。 2011年3月 又是一轮补课风: 学校和培训机构联合补课,令投诉量猛增。 2011年10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