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杭州市委员会:杭州市复合型大气污染现状分析及防治建议 |
2012年08月17日 18:22:51 星期五 杭州市政协 |
杭州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长三角南翼,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带,主城区年平均气温为16.5℃,年平均降水量为1455毫米,市区(包括余杭、萧山)常住人口870万。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杭州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同很多城市一样,正面临着复合型大气污染的威胁。在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91个国家近1100座城市的空气质量排名中杭州位列第1002位,这与“人间天堂”的美誉极不相称。 一、杭州市复合型大气污染的主要特征及对比 1.PM10(可吸入颗粒物)、SO2(二氧化硫)、NO2(二氧化氮) 从日常空气质量监测指标来看,近些年来杭州的空气质量有好转的趋势,按照现行的《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技术规定》,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从2007年的305天上升到2011年的333天,但空气质量日报中的三项主要评价因子PM10、SO2、NO2浓度依然较高。下图为5年间(2007-2011年)杭州市区PM10、SO2、NO2三项指标的年平均浓度变化趋势。 空气中PM10主要来源于工业烟尘、道路扬尘、施工粉尘和汽车尾气等,是杭州大气的主要污染物。近年来通过节能减排、关闭淘汰落后产能、开展蓝天工程等,PM10年均浓度持续下降,2011年比2007年下降了35%,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大气的中PM10浓度偏高,对环境的危害依然较大。 空气中的SO2主要来自含硫燃料(煤炭、重油)的燃烧过程,以及硫化物矿石的焙烧、冶炼等工业排放。当前杭州市煤炭消耗所占的比列还比较高,主要为火力发电厂及工业锅炉、煤炉等。从图中可以看出,杭州市2007年以后SO2浓度呈明显下降趋势,在“十一五”末2010年排放浓度也最小。这主要是由于“十一五”时期对电厂锅炉、工业燃煤炉窑等配套脱硫设施工作的开展,大气中最主要工业SO2的排放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2011年SO2年均浓度又有所上升,需要高度关注脱硫设施的正常运行。 大气中NO2的来源主要是燃料的燃烧,包括流动源和固定源。据有关研究,城市市区大气中的NO22/3左右来自汽车、轮船等流动源的排放,1/3来自固定源如电厂、工业锅炉的排放。从图中可以看出,近五年来杭州市区大气中NO2浓度不降反升,对大气污染的贡献率从2007年的25.4%上升到2011年的30.5%,已经超过SO2对大气的影响。 2.降尘、PH值 降水中的尘含量(降尘)和雨水中的酸碱度(PH值),也是衡量大气污染程度的两个重要指标。降尘指标与PM10有一定的关联,主要反应空气中颗粒物(尘)的含量;PH值的高低,可以看出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遇水呈酸性物质的含量,PH值越低,酸性越大,对环境的造成的影响越大。杭州市区2008年月均浓度达到10.04吨/平方公里*月(即1个月时间在1平方公里的区域上有10.04吨的灰尘降落),2011年比2007减少了2.11吨/平方公里*月。市区近5年降水的年均PH值都小于4.7以下,为酸雨重灾区。 3.灰霾 城市能见度下降,“蓝天白云”越来越少,仰望夜空见不到闪烁的星星等等,这些灰茫茫的现象我们统称为“灰霾”天气,“灰霾”天气是大家对大气污染最直观的感受。据统计,杭州市区近5年“灰霾”天数都在120天以上,其中07、08、09、11四年超过150天,每年近1/ 2时间为“灰霾”天气,这对市民的身心健康影响非常大。 综上所述细颗粒物、长时间灰霾和严重酸雨是杭州空气污染的三个典型特征,也是复合型大气污染的主要特征。 4.相关对比 据了解,从2010和2011年间杭州市SO2、NO2、PM10三项指标月浓度变化趋势非常明显,基本呈现U字形。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3月份,此时杭州温度较低,大气扩散条件较差,三项污染物的浓度明显偏高,容易引发哮喘等疾病,需要引起高度关注。每年的6至9月份,杭州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此时大气扩散条件较好,也是一年中看到“蓝天白云”最多的季节。 上世纪30—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也同样经受城市大气污染,其中“世界十大污染公害事件”中大气污染引起的就有5起。杭州与这些城市对比,可以找出很多相似之处:一是地形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杭州西高东底,局部区域容易形成逆温层,不利于污染物扩散;二是气象条件,冬季低温、大雾、灰霾天气较多,不利于污染物扩散;三是污染物排放总量,杭州市目前机动车数量庞大,工业发达,大面积开发建设,且处于长三角经济圈,污染物排放总量大。 二、杭州市复合型大气污染的主要诱因 影响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因素很多,从污染物的来源可以分为外因和内因。外因主要是指周边区域的污染物,随着空气流动进入。杭州处于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长三角经济圈,也是我国区域性大气污染的重灾区,城市之间的交叉污染、互相干扰非常严重。内因主要与杭州的地形地貌、气象条件、城市布局以及大众环境意识、环境投入等有关。 1.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003年到2011年的9年时间,杭州全市常住人口增加了200万,GDP总量增加了3.5倍。大量人口的涌入,生产、学习、消费等伴随着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二产中的工业废气、建筑扬尘和三产中的餐饮油烟,对市区大气的影响非常大。 2.机动车快速增长。杭州主城区汽车保有量从2003年到2011年的9年时间增长了4.5倍,超过80万辆,加上过境车辆,实际数据远大于此。汽车数量的持续攀升,造成市区严重堵车,车速下降,怠速时间延长,单位距离内排放的废气越多,已经成为城区大气主要污染物来源。 3.城市建设快速推进。近年来杭州城市建设迅速扩张,整个城市如同一个昼夜不停的“大工地”,大量的施工扬尘、渣土扬尘、运输扬尘回荡在城市上空,同时伴随着大量的建筑涂料、胶水、油漆的使用,产生大量有毒有害废气。 三、杭州市复合型大气污染防治建议 1.实施城市蓝天工程,控制可吸入颗粒物。一是加强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城市市区内排放油烟的所有餐饮企业和单位食堂加强油烟净化力度,并建立运行维护制度,按要求定期对油烟净化装置进行清洗;二是加大道路和地面改造的投入,逐步改造低质材料路面,减少城市道路扬尘。对绿化带高于路面的道路,采取措施防止雨水冲刷泥土流入路面,造成路面扬尘。积极推行城乡一体的道路路面保洁制度,有效控制城市郊区道路扬尘。三是防治施工工地扬尘污染。制定施工现场扬尘控制规定,采取洒水、覆盖,定期对围挡落尘进行清洗,车辆进出工地全冲洗等措施,确保施工工地内外环境整洁。 2.实施绿色交通工程,控制二氧化氮。一是进一步探索在主城区范围内实行机动车限号行驶措施,继续扩大错峰时段、行驶范围,通过限行、错峰行驶来有效地降低汽车尾气排放,同时缓解交通两难问题。二是各城区要在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采取措施,继续优化快速便捷的交通系统,优先发展大容量的城市公共交通,完善区域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与萧山、余杭等周边区域的公交对接体系。三是通过政策补贴积极引导小排量车的使用,减少大排量车和摩托车的使用,引进或研制新型汽车燃料,大力发展天然气公交、电动汽车等。同时加大黄标车和大排量柴油车的淘汰力度,努力减少因交通运输及事故造成的环境污染。 3.实施工业防治工程,控制二氧化硫。2011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2939.14亿元,占GDP的41.9%。可见工业在杭州仍占据很大的比重,短时间内杭州不可能通过大量减少工业企业数量来降低大气污染。因此,一是优化工业布局。通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实施“退二进三”,及时搬迁对大气污染严重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高污染企业,继续加大对城北和下沙区块的大气治理力度,积极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的除尘、脱硫、脱销设备;二是调整能源结构。杭州市目前的能源仍是以煤炭为主,污染较大,应该推广使用较为清洁的能源,加大天然气的供给,减少煤炭的使用量。积极调整能源结构,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大气污染。三是严格环境准入制度。加强大气污染源头控制,从空间环境准入、总量环境准入、项目环境准入入手,完善环境准入的决策评价机制,健全信息公开制度,严格污染物总量控制,加强建设项目的执法监督,从源头预防大气污染。 4.实施大气评价工程,建立预警体系。一是尽快建设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网络。在现有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和气象监测系统的基础上,选择性增加大气臭氧、一氧化碳、有机污染物、大气能见度等监测,建设覆盖全区的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网络,提高对大气特殊污染因子的监测能力建设,全面掌握大气污染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等特殊污染因子,为污染治理、事故处置及制定恢复措施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二是完善空气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网络,深入研究区域大气复合污染及其传输特征和危害。完善空气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把臭氧、细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有毒有害废气等因子逐步纳入城市空气质量评价范围,使空气质量评价结果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杭州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和预警评价级别。三是逐步开展低能见度和灰霾等天气预报预警和应急响应工作。加强灰霾天气形成机制研究,形成环保、气象协作机制,建立大气能见度、灰霾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像今年6月12-13日重度霾天气事件,杭州市气象局就及时播报,希望今后要常态化。 5.实施绿色文明工程,倡导低碳理念。一是提高城区的绿化率。绿色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吸附烟尘,有利于减少空气污染。二是继续广泛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宣传教育,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提高公众环保低碳意识。三是进一步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将大气环境质量告诉公众,做好预防应急措施。创新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清洁空气行动,自觉践行符合低碳经济和生态文明要求的生活方式。 |
作者: 编辑:徐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