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网议事厅>>热点热议>>改善大气环境 网络问政>>焦点一 杭州PM>>

监测发布PM2.5仅是“体检”不是“治病”

2012年08月21日 09:01:22 星期二  新华日报

    从3月30日起,江苏率先在环保官方网站上公布全省17个已配备PM2.5监测仪器国控子站的监测结果,公众可随时上网了解当地PM2.5数值。如果说此前对PM2.5的认知还比较抽象的话,那么在获知PM2.5数值大大超标之后,人们对它给健康带来危害的认识将更加真切。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将PM2.5纳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公布监测数据关注甚多,而对谁来治理、怎么治理涉及较少,更不排除有人抱着“与己无关”的看客心理。似乎PM2.5纳标了、监测了、公布了,空气质量就会变好了;知道PM2.5监测数据是自己的权利,治理则与己无关。这,实在是大谬不然。

    其实,监测PM2.5,只相当于对空气体检,而体检不等于治疗。通过体检查出空气污染的“病因”后,开出药方对症施治才是关键所在。监测PM2.5的目的,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于治理,在于如何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否则监测和公布数据将失去意义。只有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去治理,人为排放少了,颗粒污染物浓度降低了,我们周围的生态环境好转了,空气质量状况才能得以改善。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何时公布监测数据,数据是高是低,更要关注如何治理;关注政府及其各个部门,以及公众自身在治理空气污染中肩负什么责任、应该做哪些事。有治理,才会有改善。

    但是治理绝非易事。PM2.5看上去是个环境问题,实际上也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乃至政治问题。PM2.5的三大主要来源是工厂的废气排放、工地和道路的扬尘、汽车的尾气,同时还有饭店的油烟排放、烟花爆竹燃放,以及特定空间吸烟者的吞云吐雾等。由于PM2.5的产生因素与企业、与每个人的生产生活方式都有关,因此,治理PM2.5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由于大气是流动的,如果相邻地区不能协同合力治理,那么即使一个地方治理的力度再大,效果也不会理想,因此,还需要跨区域协作。可见,治理PM2.5,不仅环保部门要尽力、政府要努力,还需要全体公众出力。

    对于政府而言,要充分利用监测并公布PM2.5数值形成的倒逼压力,建立健全包括治理PM2.5在内的环境评价、监管和考核制度,同时加大宣传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加强督促和协调,促成跨部门、跨区域合作,形成区域联防联治的局面;还要下决心为经济发展“减肥”增效,千方百计调整产业结构、特别是能源结构,积极改善城市公共交通,切实搞好节能减排。对于企业而言,要加强环境信用建设,最起码做到不偷排、不超排。治理PM2.5,还要动员公众广泛参与。公众既是超量PM2.5的受害者,一定程度上也是PM2.5的制造者,应自觉革除和改进不良生活、消费习惯,私家车能少开就少开,过年过节尽量少放鞭炮,农民朋友不要焚烧秸秆。总之,就是要千方百计减少个人行为产生的有害物质排放。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累患,非一日之功。治理PM2.5超标得持之以恒,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也将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当下需要的,是政府、企业、公众尽快共同行动起来。

作者: 编辑:徐洁
 

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