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严重雾霾,为何能在杭州持续一周? |
2013年01月18日 07:02:49 星期五 杭州日报 |
从1月10日以来,一条灰乎乎的雾霾带,像一条围巾,覆盖在我国中东部的大地上。全国多座城市身陷雾霾困扰。北京尤盛。北京在1月12日晚间起,多地PM2.5的浓度测值甚至达到了900微克/立方米以上。与此同时,石家庄、保定、长春等地,都出现了往年罕见的长时间严重雾霾天气。 杭州也没能躲过,只是相对北京等地,数据要“好看”一点点。 微博上关于雾霾的调侃不少: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我俩相约去民政局登记,却连续走散在迷雾里。” “我在路边等你,等着等着,天就黑了……等着等着,脸也黑了。” 央视主播张泉灵在播完雾霾天气新闻之后也做上一首打油诗:“月朦胧,鸟朦胧,空气雾霾浓。山朦胧,树朦胧,喉咙有点痛。花朦胧,叶朦胧,医院排长龙。灯朦胧,人朦胧,宅家发大梦!” 笑归笑,我们多么盼望能有一股凛冽的冷空气,把杭城的天空彻底清扫干净;哪怕天天下大雨也好,烦是烦点,却不用忧心健康问题。 在记忆中,似乎还没有一场浓度这么强的雾霾天持续这么久,似乎还没有一次雾霾天会引起这么广泛的关注。昨天下午,阳光乍现,雾霾稍有一丝散去。但心头的疑问依然存在。 为什么杭城这次雾霾天会持续这么久?以后还会有这样的情形吗?温润的雾未来我们还见得到吗? 雾霾持续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杭州市气象部门分析,单纯从这次长时间大范围的严重雾霾天气来讲,客观原因有两方面: 一、天气原因: 前段时间,比较激烈的雨雪天气结束后,冷空气的势力一下子减弱了,暖湿气流控制了全国大部分的地方。而冬天的暖湿气流也不强,就形成不了降雨和大风。 要将污染物带走,风的作用非常大。而近期近地面大气非常稳定,风速小,严重阻碍了空气的水平流通。同时,气温随着高度增加反而升高,出现了较厚的逆温层,进一步阻碍了空气垂直方向的对流输送,也就是污染物“横竖”都出不去。 气候变化和城市热岛效应是霾日增加的重要条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东亚季风减弱,加之与城市热岛效应的叠加,杭州城区气温持续上升,相对湿度(大于80%)出现频率明显下降,小风频率明显增加,导致杭州轻雾日数减少,霾日增加。 二、地理原因: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四个主要的霾多发区域之一,以2010年浙江省霾日数分布为例,杭州正处于两条霾日多发带的交叉点上,一条为杭州-金华-衢州,地形特征为从平原向盆地转换,一条为杭州-绍兴-宁波,地形特征为处于平原与山区的过渡地带。杭州背山而居,大气扩散条件弱于开阔平原,也弱于沿海地区,导致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容易聚集在城市区域。因此霾日数多于周边大中城市。 值得庆幸的是直面的勇气 这次持续性的霾,引起很多人关注。但是你知道吗?其实杭州去年10月也集中爆发过——仅10月12日一天没有监测到霾,其余日子都有。然而之前哪一次都不如这次,引起人们内心最大的触动。无论城市管理者还是个人,拿出了敢于面对的积极姿态,这需要勇气。 从去年12月开始,杭州开始实时公布PM2.5数据。在环保局的网站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各区域的空气质量指数。昨天下午4点,朝晖五区空气质量指数196,上面写着“建议戴口罩外出”。 敢于公布实时数据,反映了城市管理者一种公开化、透明化的新型环保思路,“不讳疾不忌医”,是什么样的天就报什么样的天,实时数据的意义,不再只是空气质量的好坏,也是管理者接受公众监督、与公众就环境问题进行互动的开始。 数据透明,为的是空气更透明。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次雾霾天能引起公众如此高关注度,城市管理者的直面姿态作用很大。 |
作者:史洁 编辑:李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