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改后的美丽山村 孙家村的“炉火”旺 这个季节,临安昌化镇孙家村的火炉要点上一整天了。村书记徐卫林清了清炉灰,招呼大家过来烤火,火盆里,一大把山核桃滚了出来。 这个山区村落是有名的山核桃产区。全村1000多人,山林面积就有近3万亩。山核桃、毛竹、笋干,连带好山、好水,都是这里的宝贝。冬天村里不烧炭,废弃的山核桃,就是取暖的好家伙。 “以前村里人意识不够,来过客人想包山林开发休闲旅游,没答应。结果他们开到别的地方,发展很好。这几年,山核桃越种越多,供大于求,怎么用好这片山,大有文章可做,”徐卫林说。 有件事情,让村里人印象深刻。几个德国人、新加坡人骑自行车到村里,被环境吸引,花了12万,租了套废弃的农民房打算长住。“不能总靠人骑自行车进来吧,以前这里的路,好车都不敢开。路通了,老板们才进得来。所以,村里投了400万修路。还打算封山2万亩,禁砍伐,种经济林。今年争创‘绿色家园、富丽山村’特色村,文化设施搞起来……”徐卫林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林地流转,大家仔细研究过了。他和村里人商量,现在来考察的客人很多,有想开发旅游的,想买农民房度假的,想包山种果树的。客人来了,村里人说话就有分量,不愁没项目。 朱穴村的“凤凰”俏 离孙家村20分钟车程,朱穴村的“凤凰”已经来了。 因为配合城镇建设,10多年来,这个村的田地大面积减少。 5年前,村两委计划,将村道两旁荒山上的低丘缓坡利用起来,几年干下来,荒山上400亩梯田慢慢成型。 “石头加水泥围边,结实,一块有篮球场大。黄土30厘米,再盖20厘米黑土,保证植物生长,水管排灌设施都接上去了。现在,120亩流转给了杭州一家保健品公司,80亩给外村村民包去,种猕猴桃。” “出租、置换,是近年来比较普遍的流转模式。临安是较早试点林权制度改革的地区,目前流转林地约40万亩。”临安市林业局局长助理傅惠昌经常到村里了解情况。他说,在林地流转这个问题上,许多山民的观念是,如果自己不能参与流转后的工作,那宁可守着这片林。现在,新政策来了,如何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引导山民开展新的流转模式,是一个命题。 岛石村的“林地”活 傅惠昌推荐岛石镇岛石村刚开始的新试点——建立合作社,让村民以入股的形式流转林地。 “原来大家的核桃林分布散、树种单一,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多了,管理、经营压力就很大。”吴向阳,康之林山核桃合作社负责人。为办合作社,他不当村主任了,一心一意琢磨这个事情。 他评估每片核桃林的产量,让村民以林地入股,将零星的林地连成片,由合作社统一管理、经营。家里劳动力富裕的,就一起帮忙。不想干的,直接当老板,按比例拿分红。 去年,他请来好几批新客人,有专业的林业技术人员,开测土配方、规划林道、建节水灌溉设施。有绍兴的技术人员为山核桃树做安全网,以后采摘不用爬树,果实自然落果收网就行了。 “我给大家算账,以前雇人打核桃,占到成本的20%,而且非常危险。现在设安全网,成本降到5%,多出来的15%大家分,光这一笔就省不少。” 吴向阳说,2013年11月刚成立的合作社,30户山民流转了200亩地,统一管理统一养护,质量也有保证。因为是村里人自己管理,大家也很放心,试运行1个月,股东就已经增加到40户。 今年,估计这片林能产10万斤山核桃,打品牌,开辟电子商务,要好好想想点子,打开销售渠道。 采访手记 山不转人转 山里人说,地荒都是草,山荒都是宝。 临安人深知这个道理。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建立了以家庭经营为主体的林业经营体制,分山到户、还林于民。 2001年率先在全省范围内搞试点,延长山林承包期,核发《林权证》,鼓励村级统管山使用权进行有偿流转。 2009年,继续深化改革,出台了林权证抵押贷款、山林流转鼓励扶持办法、山林保险等配套政策。 如今,又一个新的机会来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农村土地流转变革大门,引发了金融市场针对农村土地资源的创新。如何通过林权改革成果,进一步做活做好农民增收这篇文章,许多临安人开始了新的尝试。生态建设、开拓荒山、开辟入股新模式……山不转人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才能觅得商机,吸引“凤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