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垃圾围城》内北京周边几百座垃圾场的不堪画面曾触动过不少国人的神经。城市垃圾处理难、分类难,究竟要如何分类,分好了又该如何将垃圾有效转化为资源?近年来,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热度持续不减。最近,我国对垃圾处理又有了新动作,明确规定从今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从国外进口包括生活来源废塑料、钒渣、未经分拣的废纸和废纺织原料这4类高污染固体废物共24种“洋垃圾”,治理垃圾环境,中国一直在路上。
杭州作为全国文明城市之一,自1986年起就开始探索生活垃圾分类,2010年3月正式启动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两位来自杭州的代表委员立足本地实际,把目光聚焦在城市垃圾分类上,针对垃圾减量化、建筑垃圾资源转换和垃圾处理链等问题,他们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我希望国家把垃圾“减量化”放在更优先、更重要的位置上,我认为在继续提升垃圾处理能力、加强垃圾分类的基础上,源头减量才是破解“垃圾围城”的根本出路。
庞大体量的建筑垃圾及渣土,已成为废物管理和环境污染的一大难题,我建议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的原则构建一个“建筑垃圾及渣土银行”,促进建筑垃圾的科学循环利用。
根据国家住建部2017发布的城市垃圾统计数据,每年,我国城市垃圾产生量已经大于2亿吨;有1500多个县城产生了接近0.7亿吨的垃圾。如此之大的城市垃圾体量和不完善的垃圾分类处理方式让中国城市垃圾分类长期处于一个“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尴尬境地。
杭州于1986年起开始探索生活垃圾分类,2010年3月正式启动垃圾分类试点工作,2014年,又根据垃圾分类开展的时间情况又提出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及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利用、分类处理的“三化四分”原则,将垃圾分类的重点从小区分类调整为一个“前端抓分类减量、末端抓能力建设”的系统性工程。经过多年实践,杭州在垃圾分类处理上有了一些经验做法和成效,2016年被住建部确定为全国46个垃圾分类重点城市之一。
去年,杭州在加强垃圾源头减量方面取得较好效果,通过推广低价值物回收利用、深化生鲜垃圾源头减量、开展垃圾清运控水减量、强化装修垃圾处置监管、推进园林垃圾再生利用等措施,全市垃圾日均减量约1200余吨,其中萧山区、大江东产业园区首次实现垃圾量负增长。
早在2010年,杭州市将生活垃圾将分为可回收物、餐厨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四类,并配备与垃圾相对应颜色的垃圾桶:可回收物-蓝色、餐厨垃圾-绿色、其它垃圾-橘黄色、有害垃圾-红色。为解决“垃圾分,混装运”的顽疾,还将垃圾运输车辆刷成与分类桶一致的颜色,绿色车辆只运输厨余垃圾,黄色车辆运输其他垃圾。
目前,杭州已有200多个小区联合政府、企业、居民力量,开展智能垃圾分类试点,利用二维码、物联网、积分兑换等手段,提高垃圾分类与回收的参与度和准确性。比如,2016年6月5日,浙江九仓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在余杭区率先试点开展生活垃圾“三化四分”项目“虎哥回收”,实现APP一点,客服上门回收垃圾。
近年来,杭州在垃圾分类的道路上做出了一系列改革创新,比如编制《垃圾分类操作指导》宣传资料入户发放,联合社区在广场、商圈、组织开展“垃圾分类嘉年华”等的宣传活动。然而垃圾分类似乎总是反反复复,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当然,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性和和长期性的工程,需要政府、个人、企业的共同参与,那么,究竟目前垃圾分类还面临着哪些瓶颈呢?
“没有有效的奖惩措施,自然就没有促进作用。”杭州市某社区负责人说,“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和做得差的一个样,最多也就奖点肥皂、洗衣粉之类的小礼品,对很多人来说没有吸引力,也没有惩戒的警示作用。”
记者了解到,因为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所以很多老小区在垃圾分类管理上只能放任自流,一切全凭居民自觉,最多进行口头教育批评,脸皮厚点的人,根本不作理会。
国内垃圾分类之路走了十几年,但垃圾分类法律法规却尚未出台,缺乏有效奖惩措施。而且垃圾分类涉及多个部门,但目前的情况来看,似乎只是城管“一家之事”,还有很多职责范围存在真空地带,造成垃圾分类各环节没有形成完整闭环。垃圾分类制度没有成熟的法律依据,分类制度不明确,处罚措施不到位,垃圾分类只能流于形式,无法真正高质量推行。
有不少居民反映,仔细进行垃圾分类并准确投放至相应垃圾桶类后,却发现垃圾运输时,全都倒在一辆车子里装走了,“等于是白忙活了。”
生活垃圾、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再生资源,这些都需要配置专门的收运车辆进行分类装运,收运配备跟不上,垃圾分类也就无从谈起了。目前,杭州城市垃圾分类在收运队伍建设上,有一部分是由物业直接委托的收运企业,而非环卫集团和环卫中心的专业作业队伍,收运队伍管理不规范,也降低了垃圾收运环节的效率。
有专家表示,这种现象当然不好,但是世界各国在推行垃圾分类收集的初期,都很难避免“先分后混”的现象。一方面分类处理设施建设有一定周期,分类处理设施没有建好的时候只能混合收集;另外一方面在垃圾分类推行初期,居民分类参与率、投放准确率都较低,收集到的“分类垃圾”实际上还是混合垃圾,分类处理设施无法正常运行,混合收集是无奈的选择。
垃圾分类是垃圾处理发展到成熟阶段、高级阶段的必然结果和内在要求。城市推行垃圾分类效果受影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尚未建成现代化的垃圾处理设施。
近年来,随着来杭人数逐年增加,杭州生活垃圾处理量随之激增,面临“垃圾围城”的危机,记者从杭州市城管部门了解到,杭州当前主要的垃圾处理方式还是以填埋和焚烧为主,生活垃圾主要以填埋为主,居民日常产生的垃圾大多数会被运往地处杭州市北郊的半山镇石塘村天子岭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然而,垃圾填埋焚烧地由于土地空间资源等限制,“寿命”总是有限,更何况,近年来建垃圾填埋场,经常会受到周边居民的强烈反对,天子岭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某一居民直言:谁都不愿与垃圾为邻。
垃圾处置对当下的中国来说确实是个难题。垃圾填埋焚烧的处置方式不仅受土地资源制约,还会对土壤、地表水、空气产生污染。因此实行垃圾分类“资源化”迫在眉睫。然而现实是,国内不少城市还尚未建成现代化的垃圾处理设施,没有现代化的垃圾处理设施,就谈不上实质性的垃圾分类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