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无小事,点点滴滴都关乎百姓福祉;民生无易事,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
“弱有众扶在杭州”作为杭州市十件民生实事项目之一,2024年,杭州共完成孤独症儿童康复救助1068人,新增残疾人就业2951人,托养机构规范化提升74家,提供社会化照护服务2120人,整体完成率超过200%。
走进南星之家,一股浓浓的艾草味扑鼻而来,伴随着阵阵欢声笑语。此时,一场别开生面的手工教学活动正在这里热烈进行。福援启智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福援启智”)的严老师热情地介绍着他们最新推出的“捶捶乐·养身锤”,艾叶、麻布、木条等原材料整齐地摆放在桌上,每一款都配备了独立的工具包,学员们正聚精会神地跟着老师一对一学习制作。
制作现场热闹非凡,为了完成550个“捶捶乐·养身锤”的生产任务,制作小组正忙碌地进行着分工、采购和调配工作。他们仔细讨论着需要定制的艾叶草数量、木棍的粗细和长短,以及布料的花色和所需绳子的长度、纱布的用量等细节,确保每一个环节都准确无误。其中,康复员小毛作为服装设计师,通过南星街道的就业扶持计划,不仅在这里找到了发挥自己手工和设计特长的舞台,还幸运地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室。此刻,她正专注地为“捶捶乐”裁剪布料、准备纱布和绳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产品的制作贡献力量。
“捶捶乐·养身锤”是一款独具南星特色的手工产品,南星街道以此为切入点,携手福援启智推出。这款养身锤不仅结合了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养生理念,还经过了多次市场调研和创意碰撞,最终采用优质材料精心打造而成。其祛风排湿、疏通经络等多种功效深受消费者喜爱,为残疾人提供了就业增收的新途径。
为了推动“捶捶乐·养身锤”的市场销售,南星街道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广泛发动妇联、媒体、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界力量进行爱心订购。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为残疾人创造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南星街道依托残疾人之家这一服务平台,为辖区内有需求的居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心理辅导等活动空间服务,帮助他们提升就业能力。
此外,南星街道还通过引入企业合作,建立了就业实训平台,如天竺筷残疾人就业实训基地等。这些平台为残疾人提供了实操机会,助力他们更好地融入就业市场。除了“捶捶乐·养身锤”,福援启智还不断开发适合残疾人制作的手工产品,如漆扇、香薰蜡烛、马赛克杯垫、创意胸针、手绘雨伞等。这些产品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为残疾人提供了多元化的增收途径。
教育与就业,是关系社会民生的关键因素,也是残疾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石和重要途径。
在美丽的钱塘江畔,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杭州杨绫子学校,这里的学生都是心智障碍孩子患者。
今年,学校创办了全国首个孤独症“3+2”中高职一体化培养项目,孤独症学生在杨绫子学校修完高中学业后,经综合测评后有机会升入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毕业即可拿大专文凭。为孤独症学生进入高等职业教育学习提供机会,这让许多孤独症孩子的父母看到了新的希望。
“孤独症学生在教育和就业上面临许多挑战,通常他们在高中毕业后无法升学,只能待在家里。”杭州杨绫子学校校长俞林亚坦言,这种教育模式能够帮助孤独症孩子获得更高的学历,更好地夯实职业能力,从而融入社会、实现个人价值。
开设专门招收孤独症学生的中高职一体化班,是杨绫子学校探索心智障碍青年职业发展的缩影,也是杭州推进特殊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
而随着心智障碍青年逐渐成长,“就业”成了摆在这些特殊人群眼前的一道难题。社会要如何接纳心智障碍青年、他们能做什么样的工作,循着这些问题,杭州开启了探索的脚步。
身穿蓝色马甲、胸前挂着“图书管理员”的工作牌,一个忙碌的身影徘徊在比人还高出不少的书架前……位于滨江区西兴街道的缤纷未来会客厅内,海亮融爱星帮扶就业的心智障碍青年张蓓蓓正在整理一侧的书架。
“我和同事们合作得非常顺利,居民朋友都为我们的服务点赞!”距离张蓓蓓正式上岗已过去三个多月,如今,一提到自己的工作,张蓓蓓的脸上便扬起了笑意。
在“家门口”建设社会融合服务站,为“张蓓蓓”们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这是滨江区也是杭州市为心智障碍青年就业“铺路”所迈出的其中一步。
全面落实22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确保全市残疾人就业达到4.7万人以上,应届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率达到100%;举办残疾人专场招聘会18场,提供就业岗位1800多个;实施25个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完成培训2693人次……今年以来,一系列的关心关爱举措让在杭残疾人的“就业路”越走越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