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上海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也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垃圾分类条例,此前曾引发网上的广泛热议。据上海市城管执法局介绍,当天,上海市各级城管执法部门共开出623张整改单。
此次上海推行垃圾分类之所以成了“网红”议题,就在于动了真格,在细化和强化垃圾分类的各个环节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切实感受到垃圾分类的紧迫感,并且认识到了这项举措实实在在与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
其实,经过这些年的宣导,绝大多数民众都对垃圾分类有了较强的认同感,也很愿意主动分类。不过,事实的情况是,很多地方,并没有分类的条件,比如一些地方没有分类垃圾桶,或者即便有这样的分类垃圾桶,但在收集运输时,又一股脑地倒在了一起;又比如,一些地方虽然在推广垃圾分类,但说得多做得少,也缺乏相应的监督和管理机制,长此以往,民众自然对此就渐渐淡掉了。
垃圾分类是个系统工程,不管是前端的分类,还是中途的运输,又或者是后面的分拣,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会影响到分类的效果。这次上海按下垃圾分类的快车键,最大的特点就是“全面从严”,不光是全领域,也是全过程,不留死角。作为“趟水”过河的先行者,上海的一些经验,无疑值得包括杭州在内的其他城市学习。
事实上,除了引发热议的《条例》,强化了垃圾分类的法律、监管的机制,前期上海为此也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工作。比如,在《条例》推行前,上海就已完成1.3万个分类投放点改造,完成率75%,更新完善道路废物箱标识4万余只,垃圾分类的收运体系基本建立起来了。这其实也是杭州当下必须解决的问题。目前,杭州还存在有害垃圾回收点、生活垃圾收集容器接驳场所、集置场所等配套设施不足、收集容器标识不清等问题,这都需要在后续推进垃圾分类前得到完善。
在宣导上,上海可谓是“全民动员”,比如,前期招募了大量的志愿者,站在垃圾桶旁边对居民的垃圾分类进行指导和监督,几乎到了一桶配两人的地步;又比如,在方案制订时,由基层组织牵头,居委会、物业、业委会共同沟通,这样既形成了人人参与的局面,又避免了“一刀切”的现象。事实上,如何做到因地制宜,方便于民,让民众更易于接受,是垃圾分类最终能否落地的关键点。上海的做法是每个小区可以不一样,甚至夏天和冬天等不同时间段都可以不一样。杭州无疑也可以效仿,在政府引导下,各小区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服务模式,创造各有特色的示范和模板。
此外,垃圾怎么分?其实这是一个痛点,也是难点,从目前上海推行的过程来看,主要的争议焦点也在于此。分得更细,一方面实施起来有难度,影响居民的积极性,但如果分得过粗,则不一定能起到分类的效果。而对于投放时间的设置,也要更具人性化,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实际情况。这些问题,无疑都是包括杭州在内的后续跟进的城市所要注意和提前思考的问题。(张炳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