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目睹年轻的生命消逝在我们面前,令人沉痛的不仅是消逝本身,还有充满遗憾的“如果”:

如果现场有人会急救、如果能早点做心肺复苏、如果没有因为等待而白白让“黄金四分钟”流逝,他的生命还可以延续,他的人生还能演绎芳华。

“心肺复苏”、“人工呼吸”等等词语,时常充斥在影视、小说之中,但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真正有机会、有能力,掌握这项足以扭转生命进程的技能?急救知识的教育、普及,在杭州落地的情况如何?

街访的结果,令人难以保持乐观。

“急救”二字虽然深入人心,但受采访市民中,真正掌握者少之又少,哪怕曾经受过培训,敢于尝试的人也是凤毛麟角。

急救者需不需要承担责任?其实,2017年10月1日实施的《民法》第184条做出了明确规定:急救不需要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从技能教育,到观念普及,再到认知统一,急救的全民统一,仍然任重道远。

1确保周围环境安全,做好个人防护。

2.轻拍双肩,呼唤双耳。无意识呼喊求助,拨打120。(如若周围附近有AED机,可寻求人员帮助获取AED机,并在AED到达后立即使用AED)

3.看胸廓有无起伏5-10秒钟,当患者无意识无呼吸(或者濒死叹息样呼吸)时,确保患者在坚固、平坦的地方,打开患者衣服

4.将双手掌掌根重叠,放于患者胸部正中(胸骨下半部),以每分钟100-120次的频率进行30次心脏按压。每次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并让胸部恢复到正常位置。

5.开放气道,一手置于患者前额,另一手的手指头置于患者下颏骨性部位,使头后仰。

6. 捏住鼻子,包住嘴巴,吹气1秒,观察患者的胸部是否有隆起,然后松开捏鼻梁指,之后再包住嘴巴,吹起1秒。共吹2次。

7.两次吹气后,继续胸外按压。30次按压以后再给予2次人工呼吸。循环操作5组后判断患者有无呼吸。(视频来源:杭州市急救中心钱里娜)。

其余步骤

有人惋惜离去,但也有人紧紧抓住了“黄金四分钟”。

去年10月1日,杭州市中医院妇产科的沈醒杭医生在广西北海的沙滩上,对溺水者做心肺复苏,成功挽救了他的生命。当时上十四中高三的儿子和她一起按压。

古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在急救知识的普及方面,我们走到哪儿了呢?

小初阶段 : 急救知识进校园很普遍

对于还在上幼儿园到小学的学生,教育较具体的“心肺复苏”等急救技巧会让孩子无法完全吸收,操作能力也有限。所以杭州的部分幼儿园和小学会对其教工实时进行急救培训。

杭州市天水幼儿园在去年就曾开展过“心手相连,救在身边”CPR心肺复苏术培训活动,旨在增强大家的应急救护技能,提高自救互救的能力。幼儿园特邀持有美国心脏协会导师证的优秀家长志愿者金晨杰,金爸分别从理论知识讲解与实际操作演练两部分对老师们进行了培训。

杭州市长寿桥小学在2017年8月也邀请了下城区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的讲师李志医生,为全校教师进行了急救知识与操作的讲座。在讲座过程中,李医生为教师详细地讲解了冠心病的病理与预防、气道异物梗阻排除等应急救护、心肺复苏应急救护等多项专业知识,并且对相关急救操作要领进行了现场示范。

李医生通过急救口诀传授、解说视频播放等多种形式,向大家展示了心肺复苏及自动体外除颤仪使用的方法。教师们认真学习,积极参与现场模拟演练,并认真地记录了各项急救的操作步骤。

查看全文

中学阶段 : 社团、讲座串联起急救普及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自救与他救的基本技能,杭州启正中学采取上课、讲座、社团活动等不同种类的教学方式向同学们普及急救知识。每年秋季开学期间,启正刚入校的初一新生们在接受军训的同时还会上一堂有关心肺复苏的急救课。

学校会邀请到下城区天水、武林等街道社区医院的讲师团队,用理论加实操的教学形式给同学们上好健康教育第一课。讲座上,讲师们会利用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讲述理论知识,剩下的半小时课堂则由学生们分组完成。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每一位同学都能有1-2次的假人模型急救体验。

除此之外,学校还开设了一个自救互救DIY社团,每学期报名该社团的学生大约有20-25人。每周五下午,来自不同班级的同学们都会齐刷刷来到社团活动,医务室沈春晓老师便会带领着他们学习系列急救知识,比如心肺复苏、扭伤烫伤急救、包扎等基本急救措施。“我们这个社团活动是2015年9月开展起来的,通过活动,我们发现不少同学们对于急救知识方面还挺有兴趣,操作地也非常到位。”沈春晓表示,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教学,启正中学的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普及率达到了100%。

同样的,杭十四中每年新生进校,医务室也会对他们轮流培训,让每个学生都过一遍,学会急救,并且已经坚持很多年了。

查看全文

大学阶段 : 急救与学分挂钩,开展安全教育探索

大学,是普及和传授急救知识的最佳平台,杭州有学校更是将急救知识和必修学分挂钩了起来。

从2003年起,中国计量学院开始了新型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安全教育不单是安全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安全应对能力的培养。

学校自2003年着手进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使体育教学成为生命安全教育的载体。学校在体育必修136学时中,专门分出32学时结合体育教学作为生命安全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考核,每次穿插10―15分钟的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介绍人体各器官结构、功能等理论,传授运动损伤的急救与包扎,人工呼吸、心肺复苏等技能,进行非正常状态下通过障碍物的逃生、野外营救、团队协作等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与自护自救能力。

学校投资百万元建立的室内自救自护模拟实验室已于2012年完全投入使用,成为我国高校首个应急避险教育实验室,每年直接受益学生将达9000余人次。

不仅如此,在2017年暑期,中国计量大学的学生在参加由杭州江干红十字举办的“潮行钱塘”毅行大会的志愿者培训取得了初级急救证书后,还开展系列“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加深居民对急救知识的重视程度。做到了,从自学到宣传。

查看全文
  • 急救是很多高中和大学的必备课程

    有数据显示,在美国接受过CPR技术,即心肺复苏技术培训的人数超过7000万,接近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掌握急救技术成为很多人的一项基本技能。据纽约华尔街多媒体记者介绍 ,美国急救措施普及教育力度比较大,在美国的很多公共场合,特别是人流较大的地方都会配备自动体外除颤机AED。

    美国很多高中和大学里都会有关于急救知识的必备课程。在很多美国的健康课上老师会手把手的教同学,在不同的情况下应该如何急救。老师首先会教一些理论的知识,所有的理论知识结束之后,学生会进行考核,只有通过的同学才能够进行下一步学习,而同学会在课程结束之后进行笔试以及模拟场景。

  • 志愿者是应急救援的主力军

    德国是世界上应急管理体系高度发达的国家之一,除了专业医疗系统拥有完善而高效的急救体系,志愿者是应急救援的主力军,是专业救援队伍的庞大后盾。“急救从娃娃抓起”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德国青少年红十字会所宣扬的理念是“没有人因为年龄小而不能施救”。除了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应对事故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尽可能减轻可能发生的事故或灾害的后果之外,急救培训还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建立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 法律强制规定一部分群体中至少有一人具备急救知识

    约有40%的人口具有基础的急救知识,25%的家庭有常备急救箱。据澳大利亚华人胡方介绍,澳大利亚法律强制规定一部分群体中至少要有一人具备急救知识。根据澳大利亚职业与安全法的规定,一般一个超过25人的公司必须至少一人以上进行过专业的急救培训和拥有急救证书。

    一些特殊的行业,比如教育行业、社工类或其他服务类行业,对于员工有硬性急救证、持证上岗的要求。急救证书通常需要进行正规的为期一至两天的培训才能获得,培训主要以实际操作的演练和考核为主,这种证书的获得后并不是终身有效,更不是走过场,需要定期重新学习来更新自己的证书。

  • 政府制作急救措施网络视频讲座

    在日本,急救通常要求专业的人员来操作。《全球华语广播网》日本观察员黄学清表示,311大地震之后,日本也开始重视呼吁民众学会自救。近年来,日本的急救医疗存在着严重的人员不足的现象,日本政府非常提倡自救、共救和公救的理念。特别是在大地震以后,政府制作了一些急救措施的网络视频讲座,其中介绍了人工呼吸法,正确使用心脏起搏器的方法,正确拨打急救电话的方法等,目的是让更多人掌握自救的方法。

    民众还可以通过参加全国各地的消防总署举办的急救实际操作讲座等多种途径掌握急救技术,民间组织和媒体不断做着普及急救知识的工作。

  • 美国
  • 德国
  • 澳大利亚
  • 日本

当然,仅仅通过观看图片、视频或者听讲解,远远不够。掌握知识和实际操作是有很大区别的,只有经过亲身体验,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纠正后,才能真正掌握急救技能。

1大家也可直接拨打电话56036158、56036130对市急救中心预约报名(请在工作日和工作时间拨打,欢迎单位集体预约)。

2关注“浙江省杭州市急救中心”微信公众号或进入官网(http://www.hangzhou120.net.cn/)报名培训。

专题策划:杭网议事厅小组

策划编辑:徐文杰、徐洁、曹青青、谢绍群

视频制作:刘文昭、陈浩鼎、申屠泽楠

页面设计:高英

前端技术:何狄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