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多元化路径落实劳动教育
发布时间:2022-06-07 11:34:34

近日,教育部颁布了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16个课程标准,其中,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这一系列举措表明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同时也为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路径遵循。

人才培养是教育的重要目标,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应该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建设者,是既能够自食其力又能够为社会贡献自身价值的公民。近年来,劳动教育快速发展,各地积极探索与落实,呈现出多点开花、欣欣向荣的态势,但仍存在学生劳动意识薄弱、课程体系不健全、专业师资短缺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正确理解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构建全面育人的劳动课程体系、形成家校社协同的劳动教育共同体、提高学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成为教育部门开展劳动教育的关键问题和实施路径。

正确理解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经历了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的转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越来越凸显对综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以当前新版课标为基础,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引下,劳动教育应更加注重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使其真正发挥“以劳育人”的价值与功能,为培养具备劳动素养的“完整的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构建全面育人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和显著的实践性,在劳动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构建全面育人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形成“五育”融合的育人体系,要从以下四方面发力。

一要合理规划开设劳动教育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要以核心素养为主轴,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根据学生经验基础和发展需要,挖掘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强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感。

二要在学科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一方面,学校要推进课程融合和学科渗透,注重知识内在关联及与生活实际的有机联系,全面提高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另一方面,教学中要注重以大概念为理论基础,将核心知识融入学科或跨学科的主题、项目或任务中,进行课程内容的组织与教学活动的设计,有效归纳和整合学科知识点,实现劳动教育的增效提质。

三要强化劳动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有效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学校要深入挖掘蕴藏在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资源,结合学校教育理念、人文精神、历史文化积淀,传递劳动精神,使学生在浓厚的校园劳动文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实现劳动教育的“润物细无声”。另一方面,要开展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通过“身体在场”的劳动体验,创设学生的具身体验及“身心一体”的劳动教育实践路径。

四要倡导劳动课程评价方式多元化。在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上,可采用教师、学生、家长多个主体,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从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劳动精神和劳动价值等方面,进行主体多元化、内容多维化、方法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形成家校社协同的劳动教育共同体

劳动教育存在于学生生活的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空间,只有密切合作、三方联动,共同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形成家校社协同的劳动教育共同体,才能实现劳动教育独特的价值和功能。

家庭是基础,重在开展日常生活自理、自助和自我生活管理劳动,重在培养学生基本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体现劳动教育的日常性、连续性和生活化。如疫情防控居家学习期间,家长可通过与孩子一同做饭、种植盆栽等,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和分担家务,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和家庭责任感,同时也可以通过学习智能家电的原理与使用方法,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

学校是主导,学校重在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让学生掌握劳动知识,塑造基本劳动品质,体现劳动教育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制度化。

社会要支持,在政府统筹下,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对劳动资源进行整合、重组,以充足的社会劳动资源支撑和保障育人目标的实现,使劳动教育贯通课堂内外、校园内外,让学生从课堂走入真实生活,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感受劳动价值。

提高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

当前劳动教育师资较为薄弱,成为开展劳动教育的制约因素,因此,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至关重要。教师要从内心真正理解劳动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并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在发扬专业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劳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学习,提升专业素养。同时,学校要通过参与式、体验式、探索式等方式,创新开展劳动教育教师教研和培训活动,深入研究劳动教育教材与教学,把握劳动课程任务群与核心素养的关联,不断探索和创新指导劳动实践的方法,从而整体提高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哈斯朝勒(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所)   编辑:林海燕
新在哪?如何让劳动教育更有“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