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下载了个游戏,警察电话就打来了,暑假才开始,杭州已有孩子玩手机被骗! |
hwyst.hangzhou.com.cn 2022年07月04日 09:16:44 星期一 |
上述三位读者反映的情况,都和孩子玩游戏有关。 据国家网信办2020年数据,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83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94.9%,10个孩子9个在上网! 从以往案发情况看,寒暑假期间,是学生被骗案件高发期。 以往学生被骗案件中,诈骗类型主要集中在:冒充好友诈骗、网络游戏交易诈骗、游戏免费送福利诈骗、冒充明星诈骗等。 还有个新骗局,是冒充公检法“孩子版”,对孩子的杀伤力很大。对家长杀伤力更大——因为骗子真正的目标是你,他们要骗的是你的钱。 从案发原因来分析,都和孩子上网有关。 冒充公检法“孩子版” 在谈论“冒充公检法孩子版”新骗局前,先看读者@182****7354的留言。 @182****7354,姓方,今年30岁。 她分享了自己上小学遇到的一件事,十七八年前,2003年作用,她还在上小学五六年级。一天放学回家,家里座机电话响了,她一接,电话里有人喊她名字,“说我说我去了哪里哪里,在哪里犯了什么事,会收到一张法院传票,说要花多少万,我吓死了”。 方女士吓得挂了电话,打电话给在读高中的哥哥,“哥哥告诉我这是骗子,叫我不要理”。 “我一想我没干什么事啊,后来我就不害怕了”,方女士说,当时接到电话的恐慌场景一直记在心里。 这是最早的冒充公检法诈骗。 到了现在,冒充公检法诈骗依然存在,但骗子的诈骗模式和手段已经更迭了很多次了, 比如诈骗团伙还推出了专门针对孩子的冒充公检法骗局。 我们用诸暨姚江读四年级的12岁小孙同学遇到的这个案例来分析。 她在家玩妈妈的手机,QQ上有人来加她好友,她就通过了。网友告诉她一个好消息,可以微信扫码免费领红包,又发来一个二维码。 小孙说自己没有微信,拿的是妈妈的手机,网友教她:你可以用你妈妈的微信来扫,扫完了把截图过来。 小孙一扫,页面上跳出来一个弹窗:“本次领取已确认!扫描微信错误,联系工作人员30分钟内处理,没有处理完成就会永久暂停使用微信,并且要被逮捕!” 小孙同学不知是骗,吓得愣住了,想找妈妈,但又怕妈妈责怪。 这时,骗子打来QQ语音电话,说:“我们是微信官方授权,需要将钱转到特定账户微信才能解冻,如果没有在30分钟内解除,我们这边会报警!” 小孙吓坏了,担心妈妈被抓走,慌了,“那要怎么办?” 骗子说,你按照我们的要求来操作,让小孙添加了一个人的QQ,说那个人是解除员,可以帮助解封她妈妈的微信账号。 小孙照做,“解除员”提出,要小孙去没大人的地方打语音电话。 小孙跑到卫生间,“解除员”就在语音电话里“指导”操作,又发来二维码,说让小孙打开支付宝,扫码操作,每次扫码会跳出1980元的支付页面,小孙知道妈妈的支付宝密码,就按骗子说的,输入了支付密码,就这样小孙先后扫了11次。 直到她爸爸回家看到女儿在玩手机,拿过来一看才发现,女儿已经转账11次,被骗21788元,而且最后一笔因为有每天限额,还动用了花呗借款。 这种骗骗小孩子的骗局,最后骗的是家长。 家长拿手机给孩子玩,以为自己可以消停一会,最后闹心的还是自己。 分析:这类骗局的底层逻辑设计 这类骗局并不是刚出现的,2020年下半年,爆发过一波,但一直陆续各地都有发生。 目标 —— 孩子 骗子往往选的对象就是孩子——初中生、小学生群体是“主力”,年龄越小,对他们来说越容易掌握,有的被骗孩子才八九岁。 孩子们现在上网课的多,骗子也知道这点,有孩子上网课时,骗子来了,结果骗了19万元。 另外,小孩子没有一个不喜欢玩游戏的,这些玩游戏的小孩子也是一波目标;现在的小孩子也喜欢学家长刷视频,这又是一波。 幌子 —— 送各种福利、加好友 骗子打出的幌子有:免费送皮肤、送手机、送红包等等。像这三起案子中,遇到的就是直接加对方好友,私信,进一步摸清“底细”。 行骗 —— 摸清底细+恐吓+诈骗 骗子通过交谈,可以明确是不是目标,从而进行下一步。 骗子从交谈中也可以知道小孩子用的是自己手机还是大人手机。还要掌握孩子现在身边有没大人,如果有大人在,他们还会指使孩子到单独房间里去,像诸暨小孙同学遇到的就是这样,骗子让她去没人的地方。 一般,孩子用的大多数就是大人手机。如果知道孩子是电脑上网或者用自己手机时,他们会千万百计让孩子去拿大人的手机,像扫码122次的小潘同学,骗子知道他前面是自己手机,就威逼他去拿妈妈的手机。因为小孩子手机里不会有钱,偶尔有的最多也就几百元,他们的目的在于小孩子家长们的手机上的钱。 |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杨丽 编辑:郑海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