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脏乱差” 安置小区如何苦练内功破题出圈? |
hwyst.hangzhou.com.cn 2025年01月22日 15:25:16 星期三 |
专家点评 许占鲁(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博士、副教授) 在新安华庭小区入口处,“新安礼德”文明品牌logo很醒目。 走进萧山区宁围街道的新安华庭小区,爱心岗亭、爱宠乐园、共享花园、文明晾晒台……各种“新安礼德”文明场景处处可见,和过去不少人印象中回迁安置小区“脏乱差”的形象天差地别。尽管交房才半年,这里却以与周边商品房小区齐平的租金,受到不少新杭州人的青睐。 村民从农房搬进高楼,周边设施、生活环境更加现代化,文明素养也须跟上现代化的脚步。前不久,萧山区召开“文明与安居同行”工作推进会,打响了安置小区文明提质攻坚战。 A 典型案例 聚焦分房入住前后 全过程文明浸润 打造“10+N”文明场景 安置房有商品房品质 宁围街道位于钱塘江南岸,与钱江新城隔江相望,处于城市化进程的最前沿。产城融合发展,也伴随着大体量的回迁安置。 2023年,宁围集中交付了3个楼盘。乔迁新居原本是喜事,但随之而来的还有不少投诉。“有投诉遛狗不牵绳的,也有投诉违规装修的。”宁围街道宣传委员顾承伟回忆,“不少村干部‘求助’:从乡村治理转型到社区治理,缺乏经验,是否有机制可循?” 经历了前期的治理困局,宁围街道很快意识到:和文明提升相结合,并实施引导前置,才能更好地管理安置小区。于是,街道决定在新安华庭小区开展试点,努力打造城市文明进安置小区的示范样板。 2024年2月,新安华庭进行抽签分房,村民们不仅抽定了房号,还提前领到了一本文明安居手册,里面有文明养宠、文明物管、文明风尚等“10+N”个文明实践方向,引导大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文明意识。 2024年6月,新安华庭交房,在村民入住前,小区提前做好了空间布局规划。晾晒区、遛狗区、停车区、垃圾处置区等功能区被一一标识,还用柔性标语开展宣教,效果立竿见影。“看到地上干干净净的,哪还好意思随处扔垃圾呀!”村民郭大伯笑着说。 要提升安置小区文明水平,还有两个难题需要攻坚——不文明装修的治理、移风易俗的推广。 陈伟良是新安村的一名社工,这段时间他所在的专班正进行“文明装修”巡查,并严格遵循“每日必巡、每户必到、每案必纠”。“新安华庭在交房之初,就明确规定了文明装修‘十严禁、五统一’,并以‘文明礼包’的形式分发给每位业主。”陈伟良介绍,对遵守规定的住户,新安村按每人2000元给予奖励。有了这项政策,村民的配合度很高,投诉件从交付首月的30余起,降到了现在每月两三起。 在新安华庭,记者还看到了正在装修的羽乒馆。“这里原本规划的是‘白馆’,考虑到传统的丧葬习俗会扰民,就改成了羽乒馆,让小区多了一个运动好去处。”陈伟良说,对于有丧葬需求的村民,村里也出台了文明殡葬补助政策,鼓励村民到区级集中治丧点治丧。 随着入住的村民越来越多,小区还开展了文明楼道评比,乱堆乱放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同时,新安村和区文化特派员合作成立了新安艺德学校,为提升村民文明素养提供了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文明蝶变行动的效果如何,群众及市场的反应最真实。“住在这里很舒服、很方便。不仅我们的生活品质提升了,房子出租的价格也涨高了。”小区业主李大伯说。据悉,新安华庭以文明优质的小区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租客,目前小区已出租78套,房租基本与周边商品房持平。 B 区域亮点 一本指南一本指引 厘清文明治理思路 以“小单元”撬动安置小区“大文明” 小区是城市的“细胞”,是一座城市文明的重要窗口,也是常态化文明建设管理的重要阵地。 2003年以来,萧山持续推进城市化进程,截至目前累计完成88个村的整村改造,共征迁农户5.6万户,累计交付安置房项目112个,回迁安置4.1万户。 从农村走向城市,新风貌不仅体现在高楼大厦、繁华街道,更体现在村民的日常行为和文明素质上。如何解决安置小区的种种痛点,是城市精细化治理的一道“必答题”。萧山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全区范围开展“文明与安居同行”365行动。 “行动明确要通过打造‘10+N’文明场景,将文明理念深度融入小区特别是安置房交房、装修、居住等全过程,不断提升住宅小区文明程度。”萧山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过去面对安置小区文明治理,村社干部缺乏经验。在前不久召开的萧山区“文明与安居同行”工作推进会上,印发了《萧山区文明安居服务管理指南》,通过60余条法律法规阐述、35个真实案例解读、17条严禁事项提醒、15项高频服务指引等,为村社干部日常管理指导提供了依据。同时还绘制了一本《安置小区文明安居全流程工作指引》,厘清了安置房功能布局、构建小区管理体系、回迁交房工作、重点环节提前管理、文明习惯养成、德治体系完善6个阶段重点任务,指明了工作路径。 随着“文明与安居同行”行动的展开,越来越多文明安居实践品牌项目在萧然大地涌现。如湘湖社区探索打造“窑湘呼应”小程序,建立积分管理制度,激励居民遵守社区公约、参与楼道评比、开展邻里互助,有效推动居民主动参与社区治理和文明实践;蜀山街道湖山社区借力党员“双报到”活动,通过“走一遍社区、坐一遍电梯、查一遍楼道”的方式整治社区不文明现象,提升邻里互助能力和居民幸福指数……目前,全区已打造文明安居实践品牌22个。 萧山社会各界对“文明与安居行动”同频呼应。如公安、民政、消防、住建、规划等职能部门建立长效联动机制,定期开展“文明集市+政策服务”进村社活动,累计开展消防指导、犬证服务、物业咨询等活动30余场、服务百姓2500余人次,持续提升村社治理水平;联动教育、医疗、文明单位等资源,参与村社政策、服务、项目、阵地共建共享,累计开展文明实践村社项目结对30余个,不断做大做强村社“朋友圈”。 从关注外在环境,到深入关注居民实际需求;从单向生硬的“灌输”,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从一个部门“单打独斗”,到多镇街、多部门融合治理,萧山迈出了“文明治理”全新一步。 “可以期待,在打造青年向往之城的过程中,萧山以‘小单元’撬动安置小区‘大文明’,让安置小区蝶变为重要的‘青年基本单元’,吸引更多年轻人前来扎根、圆梦。”萧山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创新实践 引领社区文明新高度 萧山区突破了传统社区治理中碎片化、阶段性的局限,实现了从分房入住前的文明意识启蒙,到入住后持续文明行为规范的全过程系统引导,使文明理念春风化雨般深入人心,为社区长期和谐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彰显了区域治理的前瞻性与全局性思维。 针对安置小区普遍存在的难题,萧山区精准发力,创新性地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策略。以创新思维激活了社区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体现了区域在面对复杂治理难题时的灵活性与创造性,为其他地区破解类似难题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范式。 从社区发展学角度看,萧山区的做法契合了社区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居民心理与行为模式转变的需求。通过系统规划与精准引导,有效促进了居民身份认同的转变。同时,协同化治理机制的建立,遵循了社区生态系统理论,将社区视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优化内部结构与外部链接,实现了社区系统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文明的内涵不断丰富。期待萧山区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文明建设领域,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社区管理效率与服务水平,同时开展数字素养教育,帮助居民适应数字化生活,使社区文明建设与时代发展同步,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持续提升社区文明品质与居民幸福感。 |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通讯员 胡谌昊 郭露艳 记者 王厚明 文/摄 编辑:程慧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