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杭州良渚日”来了!老虎岭遗址公园首度开放 记者提前探营 |
hwyst.hangzhou.com.cn 2022年07月06日 09:24:57 星期三 |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从2020年起,杭州将每年7月6日定为“杭州良渚日”。 今年是第三个“杭州良渚日”,7月6日起,2022年“杭州良渚日”系列活动重磅开启。作为良渚古城遗址外围水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老虎岭遗址公园也将与公众正式见面。遗址公园里有哪些亮点?应该怎么更好地游览?记者提前为您探营。 根据“水滴融于水坝”理念 老虎岭保护棚计设计成“水滴形” 老虎岭遗址公园位于瓶窑镇彭公村,主要分为坝体保护棚、游客服务中心、绿化景观三个区块。在建设过程中,最大程度保持了坝体及其周边生态系统原貌。作为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水利系统和世界上最早的拦洪大坝工程——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的老虎岭遗址公园是目前良渚遗址唯一一处展示水利系统剖面结构的遗址点。 老虎岭水坝属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的谷口高坝系统,水坝自身长度140米,宽100来米,处在两个小山间最狭窄的位置。目前主要展示的为老虎岭水坝遗址剖面,经考古证实,发现这里的断面有明显的草裹泥结构,它的铺筑方式是横竖交错的。使用草裹泥的原因,和现在修水利的草袋一样,属于一种加筋的工艺,也是良渚时期建筑临水的土台、堤坝等设施时普遍使用的工艺,可使坝体加快固结,增加抗拉强度,不易崩塌……充分体现了良渚先民对水位的季节变化和植物材料特性的认识和利用能力。 “秉持保护第一,最小干预的原则,老虎岭保护棚根据‘水滴融于水坝’理念,我们设计成了一个水滴形状——采用加热玻璃,在高湿度的情况下,也能更好更清晰地看清楚整个坝体的纹理,给游客的参访带来更好体验。 ”杭州良渚古城文旅集团规划工程部经理高俊杰介绍说。 感受良渚古城的宏大体系 游览线路很有讲究 “老虎岭遗址公园的开门迎客,意味着与良渚博物院,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瑶山遗址公园共同构成良渚古城世界遗产价值的完整展示体系。”浙江省考古所考古学家王宁远说。 这几个地点是分散的,如何更好地参观游览? 王宁远从考古学家的角度,针对不同对象需求,对游览线路提出了一些深度“思考”—— 如果参观完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后,再去老虎岭水坝遗址,古城公园南门沿新104国道(京岚线)向西北走,直行5公里,两个低丘之间有一个大拐弯,这个叫石塘山(就是低坝狮子山被道路切断的地方),过了这就行进在良渚低坝库区之内了,水面应该在车顶3—4米;继续直行3.5公里,到了山口车遇到第二个大拐弯,就是岗公岭高坝,老虎岭坝在它西侧(要提前在彭公路口左转,穿过宣杭铁路涵洞就到了),而来到这里你才刚探出水面…… “普通人很难切身感受到良渚古城体系的宏大,通过这个库区的穿越,或可见其一斑。”王宁远说。 除此之外,2022“杭州良渚日”系列活动于7月6日开启,记者从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获悉,良渚邀请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等学界大咖,准备了丰盛的良渚讲堂、“大家谈”良渚沙龙、“走进五千年”公众体验活动、“良渚与世界”之良渚与剑桥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对谈等文化大餐等您来“品味”。 老虎岭遗址公园首度面向公众开放 作为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水利系统和世界上最早的拦洪大坝工程——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的老虎岭遗址公园首度面向公众开放,这是目前良渚遗址唯一一处展示水利系统剖面结构的遗址点。 老虎岭水坝属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的谷口高坝系统,水坝自身长度140米,宽100来米,处在两个小山间最狭窄的位置。目前主要展示的为老虎岭水坝遗址剖面,经考古证实,发现这里的断面有明显的草裹泥结构,它的铺筑方式是横竖交错的。使用草裹泥的原因,和现在修水利的草袋一样,属于一种加筋的工艺,也是良渚时期建筑临水的土台、堤坝等设施时普遍使用的工艺,可使坝体加快固结,增加抗拉强度,不易崩塌。 良渚讲堂(“良渚古城”视频号直播) 时间:7月6日上午9:30-10:30 地点:监测管理中心1号楼1号会议室 主题:《莫高窟的保护历程——见证莫高精神》 主讲人:敦煌研究院院长 苏伯民 讲座简介:“‘莫高精神’是几代敦煌守护者在保护、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遗产的实践中凝练而成的可贵品质。”以常书鸿为代表的初代莫高窟文物工作者,于上世纪中叶来到大漠戈壁,在筚路蓝缕之中开创了敦煌石窟艺术保护的基业,结束了莫高窟400年间无人管理的破败景象。一代代敦煌人前赴后继,倾尽半生坚守,让这颗“一带一路”古道上的明珠重放光彩。此次,由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先生讲述莫高窟在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风风雨雨,解读敦煌莫高窟深厚的历史底蕴、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分享敦煌石窟保护和敦煌文化传承背后的故事,阐释“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 良管委会与敦煌研究院战略合作签约暨老虎岭遗址公园开园活动(“良渚古城”微博图文直播) 时间:7月6日上午11:00-12:00 地点: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南城墙展示点 活动简介: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与敦煌研究院将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为“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中心东南分中心”揭牌,双方通过合作共同攻克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世界性难题、共同探索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新路径,努力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新典范。 “大家谈”良渚沙龙(“良渚古城”微博图文直播) 时间:7月6日下午14:30 地点:监测管理中心1号楼1号会议室 对谈人: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院长徐天进;城市中国杂志创刊主编、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姜珺。 “走进五千年”公众体验活动 (1)诗音瑶山:以手碟、鼓、竹笛等原始乐器为主,让乐手在感悟瑶山自然和历史的同时,在瑶山各处演奏出独属于瑶山的自然之音。下午16:00在瑶山遗址公园西门服务中心,更有知名作家郁震宏通过其创作经历分享文化和遗产的交融,并以良渚文化等内容文化元素进行分享;知名古琴演奏家巫娜,诗人舒羽也将倾情演出。(时间:7月6日;地点:瑶山遗址公园;“良渚古城”微博图文直播) (2)匠心良渚:手工艺匠人将现场演示制作玉器、陶器、竹篾、石器等非遗项目,并手把手进行现场教学良渚手作项目。(地点: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考古天地) (3)研学良渚:以动物考古与植物考古为研学主题开设三天两晚的研学独立营(两期),通过专家教学、实景体验等方式,为小朋友种下文物保护的种子。(地点:良渚文明探索营地) “巍巍如天——陶寺遗址考古成果精华展”展览开幕式(“良渚古城”视频号直播) 时间:7月7日上午9:00 地点:良渚博物院大厅 展览地点:良渚博物院临时展厅 展览时间:7月7日-10月9日。 展览简介:“巍巍如天——陶寺遗址考古成果精华展”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文物局、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临汾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良渚博物院和临汾市博物馆承办。展览分为“表里山河”“煌煌都邑”“礼制甫成”“文明承继”四个单元,选取陶寺遗址最具代表性的出土文物百余件,全面介绍陶寺遗址产生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地理区位和生业形态;展示了发展鼎盛时期的城址布局和都城气象;展现了四千年前初步形成的礼乐文明;以及陶寺作为传说中尧的都城,其代表性文明成就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绵延不绝的生命力。 良渚讲堂(“良渚古城”视频号直播) 时间:7月7日上午10:00 地点:良渚博物院贵宾厅 主题:《形而上下 各领风骚——中华文明探源视野下的良渚与陶寺》 主讲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高江涛 与谈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王宁远 讲座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高江涛基于良渚与陶寺的考古发掘成果,从自然环境、手工业、农业、社会政治结构等方面比较了两个文明的异同,总结了陶寺与良渚发展的不同模式并通过陶寺与良渚的因素“互动”,展现了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多元一体的发展演进之路。总结了自良渚、陶寺以来,中华文明在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的海纳百川、务实创新、传承发展的特质。随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围绕讲座内容进行对谈。 良渚讲堂(“良渚古城”视频号直播) 时间:7月7日下午14:30 地点:监测管理中心1号楼1号会议室 主题:《发挥双栖跨界力量 讲好古代中国故事》 主讲人: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 刘曙光 “良渚MEI”生活美学联盟成立仪式暨作品发布会(“良渚古城”微博图文直播) 时间:7月8日上午10:00-11:20; 地点: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良渚国际研学中心 活动简介:为进一步挖掘提炼良渚文化的美学价值和艺术内核,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联合北京服装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共同发起成立“良渚MEI”生活美学联盟,以期立足美学、美色、美服、美饰、美器等多个领域,发掘和提炼文化遗产的美学价值与文化意义,缔造良渚美学体系的延续性与可识别性,将良渚文化美学体系与时代因素、社会潮流相结合,使远古文化与社会公众之间建立紧密的生活与情感连接。活动现场还将以良渚美饰、良渚美服为主题,呈现了精彩的作品展演。 “良渚与世界”之良渚与剑桥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对谈(“良渚古城”视频号直播) 时间:7月8日下午16:30-19:40; 地点:监测中心1号楼1号小会议室 活动简介:活动由剑桥考古学系副教授、剑桥遗产研究中心的副主任 Dr Dacia Viejo Rose(达西亚副教授)和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副主任蒋卫东分别在良渚与剑桥大学会场主持活动。对谈人和演讲主题如下: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主任 王姝:《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与管理》 杭州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主任 孙海波:《良渚遗址现场展示阐释的探索实践》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项目考古领队 王宁远:《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及多学科成果》 剑桥考古学系副教授、剑桥遗产研究中心的副主任 Dr Liliana Janik(莉莉安娜副教授):《后疫情时代考古遗址的角色与重要性》 剑桥遗产研究中心成员、Sainsbury研究所的考古学和遗产中心负责人 Dr Simon Kaner(西蒙教授):《日本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大汤环状列石”》 Wiltshire郡博物馆馆长(巨石阵所在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英国委员会“世界记忆”工作组主席 David Dawson(大卫)《Wiltshire郡博物馆中巨石阵遗址的景观考古展现》 |
来源:杭+新闻 作者:通讯员 摇慧敏 记者 熊艳 康齐 编辑:高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