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杭网议事厅>>热点热议>>杭州一纸“禁补令”真能让学校补课刹车吗>>
新闻综述:“禁补令”真能让孩子减负吗?
2011-11-10 17:39:59杭州网

 
 
 
访谈现场

日前,杭州市教育局下发的一纸“禁补令”引起了教育界的大震荡,也触动了一个隐藏多年却日渐合法化的顽疾——补课。

禁止补课令不是第一次发布,相比以往的政策,这一次杭州市教育局似乎动了真格,制定的处罚措施史无前例的严格。

这一纸政令是否真是一贴治愈顽疾的良方?学校、家长、学生、社会培训机构又是如何反应?9日下午,杭网议事厅“热点热议”特邀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顾问蓝蔚青,杭州师范大学教授、高级心理咨询师周驰以及家长代表彭水明和陈萍,来共同探讨“禁补”话题。

无休止的补课,是盲目跟风害了孩子吗?

上个世纪,在补课还叫“开小灶”的时候,课上内容消化不了的学生会在课后请老师单独义务辅导。曾几何时,补课开始成为中小学生的必经之路。

陈萍的女儿刚上初一,各种形式的补课她都经历过。“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家教,外面上培训班,学校的补课就没有断过。”小姑娘的学习成绩并不差,之所以如此积极地为她安排补课,陈萍坦言是周围环境所迫。“我的孩子有偏科现象,而初中成绩是看总分的,成绩与别人差距太大会对她产生心理压力,因此只能选择补课。”不补课,难以令家长安心。

导致这一切发生的,是用分数说话的教育考核体系以及社会对“成功”的定义。“社会对学校的美誉度评价就是通过升学率来判断,这种畸形的价值取向导致补课风气愈演愈烈。”蓝蔚青如是说。

家长彭水明一语道破:“杭州家长是在盲目跟风,没有家长去考虑孩子该不该补课?该补什么课?我的孩子到底乐不乐意补课等问题。

“禁补令”助长了培训机构的“疯长”

在“禁补令”下发的当天傍晚,陈萍去接女儿回家,发现校门口已经被培训机构的宣传队伍占领了。第二天,她的手机上就收到10余条培训机构发来的短信。因为学校停办补习班后,一大批学生处于无课可补的状态。

不少家长一见学校禁止补课,立刻调转方向寻找培训机构。陈萍也打算让女儿去培训机构插班,却得到这样的回答:“现在名额都满了,插班有困难。”

“禁补令”主要约束的是学校,这无疑给社会培训机构创造了一个好机会。这样看来,学生的负担并没有减轻多少。

不过,选择社会培训机构,似乎是家长们的无奈之选。

关于“禁补令”,陈萍与其他家长讨论过:“学校不补课,我听到说反对的家长更多。学校补课毕竟是自己老师在教,对学生很了解。培训机构的老师参差不齐,很多还只是大学生,收费高不说,成效还不明显。我认为惩治乱补课现象不该‘一刀切’,老师应该给成绩跟不上的学生补课。” 

点击进入专题:杭州一纸“禁补令”,真能让补课刹车吗?

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顾问蓝蔚青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高级心理咨询师周驰
 

家长代表彭水明

家长代表陈萍

要像查酒驾那样执行“禁补令”

面对来自社会各界的拥护或质疑,“禁补令”到底该如何执行才能配得上“史上最强硬”这一称号?

周驰认为执行禁补令要像交警查酒驾一样,天天查,持续查。“这一次的禁令要敞开化,先从形式上一抓到底,把势头遏制住,根源上的治理可以慢慢来。”

“禁补令”只能治标,如何从根源真正治本,才是教育界应该重视的问题。对此蓝蔚青提出必须提升教学质量:“我们的教育有待改革。教育大纲内要求的内容必须在课堂内解决,决不能拖到补课中,否则违背了教育的宗旨。”

同时,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也是亟待改进的项目。目前国内已有80所高校具有自主招生资格,参加这些学校的招生不仅要有分数和成绩,还要通过面试关。这体现出国内教育界致力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趋势。

周驰指出,补课是中国教育的特色,其背后出现孩子厌学的情况。近几年,出国留学趋向低龄化,这说明我国的教育体制越来越不适合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所有的改革应该围绕一点:要让孩子喜欢去学校读书。

如何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

彭水明的育儿经独树一帜。提起自己小学六年级的儿子,他满脸的自豪:“大家都说我的孩子全面发展,特别阳光。他8岁就拿到乒乓球国家三级运动员证书。暑假他可以给其他孩子当陪练,一小时30元钱。学校里600多个孩子,没有人乒乓球打得过他。

家长对于“成功”的定义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生。彭水明认为,家长不能单一地用阿拉伯数字来衡量孩子:“我们需要的是身心健康的人,而不一个身心残缺的才。”

周驰认为,作为家长应该要做到三点:其一,培养孩子成长比成才更重要;其二,培养孩子身心健康比分数更重要;其三,要让孩子读书学习有可持续发展。

点击进入专题:杭州一纸“禁补令”,真能让补课刹车吗?

 

来源:杭州网    作者:记者 郭媛贞 赵恬宁/文 徐文迪/导播 王帆 沈霖 沈达/视频 王帆/图    编辑:谢洁青    
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策划、编辑:郭媛贞 赵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