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市电动自行车充停、充换场所建设消防技术实施细则(试行)》(以下简称《细则》)正式印发,进一步明确电动自行车充停、充换场所新建、改建消防技术实施标准,推进杭州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工作。
具体来看,《细则》细化了电动自行车充停、充换场所的定义。其中,充停场所是指设有带充电设施的电动自行车停放场所,不包括仅供电动自行车停放的场所及露天临时停放区域。而充换场所可分为独立式充换电柜形式和附建式充换隔间形式。对于敞开式电动自行车充停、充换场所的界定,《细则》也进行了补充。
在建设和改造标准方面,《细则》制定契合杭州实际的充停、充换场所建设和改造标准,涉及分区域停放、分组停放、消防设施、充电设施等。
值得关注的是,《细则》还重点对充停、充换场所的场所布置、防火间距、防火分隔、建筑材料以及充停场所内部的分区域停放、分组停放等进行图例说明,方便建设、改造有关单位参照执行。
此外,《细则》按照室外电动自行车充停车棚、架空层电动自行车充停车库、地上非敞开式电动自行车充停车库、地下(半地下)电动自行车充停车库、充换场所等5类场所,分类制定了表单。
据悉,《细则》的发布解决了前期电动自行车充停、充换场所改造中发现的部分条文不够明确清晰、基层执行尺度宽泛等问题,为杭州电动自行车充停、充换场所新建、改建工作提供更具可操作性的技术指导。
根据要求,市房管局等多部门针对众多老旧小区,对电动自行车充停场所增建改建推出了一套“组合拳”。
比如,将其纳入综合提升改造工作。结合“旧改”优化小区内部空间资源,充分利用楼栋单元边角位置、部分空闲场地增设充停场所,通过改造原有的自行车棚、改造地下充停场所坡道、合理利用小区周边公共开放空间等增建改建充停场所,更好地满足居民充停需求。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杭州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超过700万辆。今年截至目前,杭州累计增建改建电动自行车充停场所1418处,增建改建充电设施20742个。
此外,通过鼓励属地采取财政补贴、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等措施,努力降低充电服务费用,让群众“能承担”“愿意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