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米高塔吊上睡四五天 电工陈师傅相信努力终会有回报 |
2012年01月19日 16:40:32 星期四 杭州网 |
编者按:临近春节,在我们这座城市中忙碌、打拼了一年的农民工兄弟都开始陆续返乡。这一年,杭城又变美了,但是“美丽”的背后离不开他们的辛勤劳作和无私奉献。他们,是我们这座城市的建设者。为了感谢广大农民工兄弟这一年来为城市作出的贡献,春节前夕,杭网议事厅特别推出“农民工兄弟,辛苦了!”系列报道,还原他们的生活状态,追述他们为这个城市做出的贡献,倾听他们心中的愿景和梦想。 40岁的电工陈礼国是丽水缙云人,来杭打工已近20载。他个头不高,笑容腼腆,一身黑色夹克衫,属于那种放进人堆后就找不到的一类人。 不过,在杭州大大小小的工地打拼多年后,陈礼国的“内在美”得到了公司上下的一致认可。当杭州网记者请浙江宝庆建设有限公司推荐一位比较合适的外来务工者作为采访对象时,他们毫不犹豫地把陈礼国推了出来。“他勤劳肯干,非常优秀。” 多个工地连轴转 曾在30米高的塔吊上睡了四五天 勤劳肯干,果然是陈礼国的头号标签。 当杭州网记者在近江单元农转非居民拆迁安置房工程项目找到陈礼国的时候,他才刚结束一个项目不久,又马不停蹄地与三十多位民工兄弟来到了这个新项目干活。 年关将至,热火朝天的工地已渐渐安静了下来。大部分民工兄弟不是在买票回家的队伍中,就是已经攥着车票踏上了回家的征程。 只有陈礼国说,他得坚守到大部分人都回家后,才能检查好工地、宿舍的安全情况,再坐车回老家。“我坐大巴回丽水还是比较方便的,所以就做一些垫后工作吧。” 陈礼国目前的工作是特殊工种班班长,管理着电工、架子工、电焊工等众多建筑工地里的技术工人。工期紧的时候,他早上6点多就要开始干活,一直忙到天黑才能休息。遇到高难度、有危险的工作,他还必须亲自上阵。 让陈礼国记忆深刻的是几年前的一次经历:那是一个燥热的夏天,工地正处于打基础的关键时刻,随时需要使用塔吊。工地的塔吊不太好使,经常出问题,需要一名电工随时随刻监控。 维修塔吊是门技术活,没有七八年以上的从业经验根本做不来,于是任务便落到了资深电工陈礼国身上。在那30米高的塔吊上,陈礼国一待就是四、五天,连睡觉都不得离开。 “我师父常常叮嘱我,‘玩也过一天,做也过一天’,好好做事才不浪费。”陈礼国不仅掌握了师父倾囊而授的电工技术,更将这种勤快做事的风格继承了下来。 辛勤付出终有果 工资从200元涨到5000元 1993年,刚满20岁的陈礼国跟随一群同学来杭打工。那一年,他在工地当普工,扛沙包、拌水泥,什么脏活累活都抢着干,而每个月的工资只有200元,勉强够支付自己的生活费。 后来,一起来的人都渐渐离开了,只剩陈礼国和另一位同学还留在杭州建筑业。从普工到学徒工再到电工,直到现在成为电路、机械方面的专业人才,陈礼国的坚韧和辛劳如今终于有了成果:他现在每个月工资5000元,刨去自己吃饭的开销,剩下的钱足以养活丽水老家的一家人。 陈礼国有一个9岁的儿子,每年暑假由妻子陪着来杭州一家团聚,那也是陈礼国最开心的日子。在杭州那么多年了,他去过西湖的次数屈指可数。“平时工地休息我也就去超市逛逛而已,只有家人来了才会去西湖。” 去年为了跟上时代步伐,陈礼国给自己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电脑里有他用手机给家人拍的照片,想家的时候,他就开电脑看看照片,上网跟他们聊聊。 “看,这是我儿子刚戴红领巾时的照片。”陈礼国给杭州网记者看了一张照片,照片虽然有些模糊,依然可以看出那个举手敬礼的孩子是一脸的机灵。 陈礼国说,放寒假前儿子的考试成绩出来了,数学有90多分,让他很开心。陈礼国觉得自己读书不多,把希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他将来应该是要上大学的吧,反正我会尽可能地供他读书。” 用彩钢建造的二层楼民工宿舍,四人一间。 宿舍变迁二十载 杭州对我们挺好的 刚到杭州打工时,陈礼国住的是用毛竹片搭建的工棚,十几人一间房,连电扇都没有。后来,毛竹片工棚改成了水泥块活动房,条件相对好了些,但安全性依然很差,一刮风下雨,工友们就心惊胆战。 而现在,大家住的是用彩钢搭建的二层楼宿舍,宽敞明亮带空调,还有一个每周都会搞培训的民工学校。陈礼国说,这样的条件已经让他很满意了。 更让陈礼国满意的是雇主对他们的态度。“绝缘鞋(特殊工种安全生产必备,记者注)半年发一次,手套一个月发3双,这些劳保用品发得很多。”而一到夏天,建筑公司、项目部、指挥部等都会轮番到工地慰问工人,给大家发冷饮、发防暑降温药、发花露水风油精。 陈礼国说,在打工最辛苦、报酬最少的时候,他也想过跟大多数同学一样离开杭州回老家去。但现在,他学了手艺,考了技师证,还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他说,他会一直干下去…… |
作者:记者 周曦 编辑:谢洁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