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农民工 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图) |
2012年01月21日 16:23:49 星期六 杭州网 |
嘉宾:杭州市建筑企业管理站戴国琴。 嘉宾:杭州慈善总会杭州网义工分会秘书长俞真。 嘉宾:浙大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毛丹。 “杭网议事厅”记者寻访一线农民工,还原他们的生活状态,倾听他们心中的愿景和梦想。 临近春节,总觉得城里一下子变得空荡荡的,有很大一部分人流分散到了全国各地——他们原本的家乡,这些人,我们平时习惯性地称之为外来务工人员。 这是一支十分庞大的队伍,瞬间空城的景象足以说明他们早已渗入城市的每一处毛细血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们离乡背井,从农村来到城市,带着背井离乡的苦楚,怀揣着对新生活的渴望,竭力通过辛勤的劳动实现梦想,在城市中寻找着归属感。他们期望融入城市,城市也因为他们的付出而变得美丽。 当我们习惯性地在过年过节才把目光对准他们,却没有想过他们心中更多的渴望。 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到民工学校来给他们上课 对很多农民工来说,如何在这个城市中生存下去,并能在这个城市中生根、发芽甚至开花,是他们最为迫切也是最需要帮助的问题。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杭州,有这样一个“民工学校”,规模化办学已走过了7个年头,不仅大大提高了农民工的素质和业务能力,也为我们的城市建设培养和输出了大批工程所需的技术性人才。 据杭州市建筑企业管理站戴国琴站长介绍,仅2011年杭州就已经创办了1800多所民工学校,目前的杭州工地,可以说每一处都建了民工学校,随之而来的最大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的紧缺。 戴国琴说,目前各个民工学校都是由各个工地根据自身的工程情况来开办的:“有的工程大,学校就大,教学设备会更齐全;有的本身工人不多,规模也偏小。有的学校专门请了教授专家、技术骨干来辅导,也有的和所在的社区结对开展相关活动,请社区民警、社区工作者来讲课。有的就只能依靠工地的监管人员自行给民工进行培训。”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因为民工学校的存在,使得工人们的安全生产意识、法制观念、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大大提高,文明行为习惯等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改善,这些都是潜移默化的改变,是实实在在体现在民工身上的。 2012年,杭州市建管站计划出台民工学校的管理办法细则,全面规范今后的办学要求,提升办学质量,重点就是要加强师资的力量。 戴国琴特别提到了要通过民工学校的信息化来完善师资力量的这个办法:“我们会建一个网站,就叫做网上民工学校,通过网络信息传递来实现课件的共享。一些精品的课程,一个老师在一个地方上课,其他地方能够在网上进行实时同步收看,课后民工们也可以自行下载来自学,这就大大节约了师资成本,而且普及面也会广得多。” 根据戴国琴多年来从事民工管理的经验,她觉得现在农民工的整体文化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对于学习的要求也很不一样,因此所有的民工学校早就全部安装了电脑,有的甚至开起了网吧,这些基础硬件设施的完善对于接下来的信息化普及很有帮助。 当然,社会的力量将是更不可估量的,她仍然希望通过我们向全社会发起呼吁,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到工地上来,与我们的民工兄弟多沟通、多交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 外来务工者子女夏令营是杭州网义工分会的传统节目,已经坚持了六年。 每一期夏令营都会以一场汇报演出的形式来结束,让孩子们把所学的表演给父母看。 希望能有更多人坚持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小事 戴国琴站长所说的社会力量,有很重要的一块是指志愿者团队。就在杭州网论坛上,正有这样一支年轻的队伍在发展壮大,他们的名字叫做——杭州慈善总会杭州网义工分会。 这是一群热心热情热血沸腾的年轻人,有意思的是,新杭州人在这支队伍当中占据了很大比重。也许正是出于这样一种惺惺相惜的心情,对于这座城市的奉献者,义工的爱心从不停歇。 寒冬降临,他们前往各大工地为民工兄弟们送上温暖的羽绒衣;春运高峰,他们前往各大车站为排队购票的返乡客送上热腾腾的姜茶。此外,他们还有一个重头戏叫做外来务工者子女夏令营。这是一个完全免费的项目,专门为在暑假期间来杭探亲的7-14岁儿童举办,并为他们量身定制了“国学、乐器、戏曲、表演、主持、摄影、茶艺、中医、插花、魔术、安全知识”等这些农村教育中所缺失的特色课程,迄今已持续六年,共服务外来务工者子女300余名。 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在义工分会秘书长俞真的眼里,这只是一件小事,贵在坚持。 “对于这部分群体的关爱,我们的宗旨是从小事做起,也就是现在大家常说的‘微公益’”。俞真说,因为小,所以更容易持续,很多善事会在持续的过程中体现它的意义。 就在春节前夕,俞真一行特意去走访了一些参与过夏令营的家庭,她告诉我们:“每次夏令营以后,我们分会就会与当中特别困难的家庭结对,在夏令营之外,每年定期定量地给予他们一些帮助,形成长期的帮扶关系。” 在新的一年里,义工分会还为这些“小候鸟”们特别定制了一套计划——成立外来务工者家庭儿童艺术团。俞真介绍说:“在每一期的夏令营结束后,我们都会组织一场汇报演出,让孩子们把在夏令营当中的所学、所得,通过晚会表演的形式来呈现给他们的父母看。就在这些晚会上,我们发现,很多外来务工者子女都有自己的特长,而且有很多孩子都是因为家庭条件等关系,差点抹杀了这些天分,真的很可惜。”于是,义工分会计划让这些孩子也和城市儿童一样,拥有进入少年宫等特色班进行深入培训的机会,开发他们的特长,成立专门的艺术团。 这些外来务工人员早已渗入城市的每一处毛细血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们在寻找的城市归属感,需要我们做得更多。 城市能为他们做的还有很多 杭州应该跨出尝试性的重要一步 不过无论是给他们上课、丰富他们的文化和专业知识,还是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关怀,在浙大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毛丹看来,都不能代替外来务工人员的真正需求。 他分析现在的民工群体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蓝领工人的中坚力量主要由外来人口构成;二是他们不再满足候鸟式的往返打工,他们有很强的意愿要长期在杭州生活并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正是基于这两个特点,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他们的需要:住房、医疗、教育、工作条件、工人权益待遇,等等。你城市里的本土人士需要什么,他们也需要什么,没有太大差别。” 毛丹的建议是:要从精神关爱层面要向长期政策扶持转变,比如:要建立一个标准的用工制度,同工同酬;要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将这部分人群纳入经济适用房标准;要解决他们的养老退休问题,保证所有工程单位对他们保险金的缴纳;要解决他们的子女入学难…… “如果这些根本性的问题不解决,那么他们仍然无法融入这座城市。政府需要意识的转变,这是一个全国问题,但是我们杭州有条件率先做起来,或者整个长三角区块可以先联动起来,跨出尝试性的一步。” 而在此之外,他希望能够继续发动市民单位的力量,无论是政府层面的民工学校还是民间层面的义工活动,都是外来务工人员所需要的。他甚至希望把民工学校开进社区,把义工队伍带进外来务工人员家中,在他们所生活的区域内给予他们最直接的帮助。 其实外来务工人员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会发生很多不起眼但却很麻烦的事情,比如家属来了临工怎么找?子女在城市里可以参加什么活动?这些也是在城市生活的基本规则,我们可能很熟悉,对于他们来说却很需要引导。毛丹说:“只有将关怀细化到这些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他们才会真真切切地有一种归属感,知道自己是属于这里的一份子。 |
作者:记者 施文 徐文迪 王帆 童文洁 郭媛贞 编辑:徐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