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活动载体
18.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五进”活动。整合全市理论宣传队伍和教育平台资源,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讲师团”为主,在各区、县(市)和各系统分别建立讲师团基层宣讲点,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充实讲师团师资库,组织讲师团成员深入机关和事业单位、社区、农村、学校、企业,开展集中宣讲和“菜单式”宣讲,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使之更好地为广大党员和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
19.举办“西湖读书节”。每年举办“西湖读书节”,组织各种体验式学习、互动性学习活动,安排各类贴近生活的讲座、论坛、报告会及其他文化艺术活动;开展“品味书香”等系列主题读书征文活动;举办“书香人家”评选活动;组织各类特色、特价书展,开展荐书赠书换书活动;开展“送好书到乡村”、向困难家庭孩子发放图书代用券等活动。
20.开设品牌特色讲坛。以“万松讲坛”、“西湖文化讲坛”、“文澜大讲堂”等为载体,以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宗旨,广邀知名学者讲学,传播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以“市民大学堂”、“成长大学堂”、“西子大讲堂”等为载体,举办各类面向社会公众、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专题讲座。以“我们”论坛为载体,推动机关干部围绕发展所需、百姓所盼,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举办各类研讨交流活动,总结人民群众创造的新做法新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形成学习、创新、服务的联动机制。
21.构建社区学习圈。借鉴国外学习圈的成功经验,以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为依托,在社区探索构建各类学习圈,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社区学院承担学习圈的具体组织职能,指导各学习圈共同制定学习制度并提供学习场所。学习圈以研究探讨事关社区发展的重大问题为主要内容,遵循“找问题—小组研讨—自主学习—知识共享—深入研讨—实现创新”的链式学习流程。市成立社区学习圈总部,负责全市学习圈创建工作的指导、培训、资助、评估等工作。
22.开展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坚持服务发展、贴近生活,组织开展“科普宣传周”、“社科普及周”、“科技活动周”、“科普进家庭”等活动,组织科技创新竞赛、科普考察、科技夏令营等,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23.丰富传统文化节庆活动。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利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文体活动和群众性节庆活动;继续办好“邻居节”,深化“邻居节”的内涵;深入开展村镇“种文化”、“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乡风文明千里行”文化大篷车巡回演出等活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24.办好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以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展览馆等公益性场馆为主体,其他各类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为补充,构建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网络,设计互动式、体验式参观项目,向青少年学生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了解社会生活,提高青少年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25.创建“新杭州人文化家园”。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在来杭务工者比较集中的工业园区、企业、社区中创建职工书屋、基层职工学校、基层职工俱乐部“三位一体”的“新杭州人文化家园”。举办以技能、法律、文化、心理健康等为主要内容的各类培训,完善各类文体设施,为广大职工尤其是来杭务工者就近就地提供免费的学习、文化、娱乐阵地,倡导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提升文化生活品质。
26.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356”培训工程。着眼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战略开拓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滚动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356”培训工程,依托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市本级每年安排250名左右骨干企业的主要经营管理者进行培训,并组织参加国际性的经贸洽谈和学习考察活动。
27.实施农村实用人才“125”培训工程。着眼于培养一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滚动实施农村实用人才“125”培训工程。市本级每年培训年产值千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100名,农村经纪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200名,种养致富带头人500名。
六、保障措施
28.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建设学习型城市作为一项长期的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切实抓紧抓好。成立杭州市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委宣传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交流情况、分析问题和部署工作。各区、县(市)也要成立相应指导协调工作机构。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人民团体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各具特色的学习型城市创建活动。要加强统筹协调、资源整合,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联动、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学习型城市建设格局。制定出台年度创建工作计划,确保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健康有序推进。
29.加大投入。积极拓宽投入渠道,形成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学习者共同承担的投入机制。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加强对教育、文化等投入,加大向农村和成人继续教育倾斜的力度。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在2012年达到全市生产总值的4%,实现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市和区、县(市)要把建设学习型城市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安排创建活动专项经费。一般企业要严格按照不低于职工工资总额1.5%的比例,技术要求高、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要按照不低于职工工资总额2.5%的比例,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
30.深化研究。成立杭州市学习型城市建设专家咨询组,为创建工作的方案制定、骨干培训、工作评估等提供咨询服务。建立杭州市学习型城市研究中心,跟踪研究国内外建设学习型城市及组织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推出一批具有时代特征的最新理论成果,编写出版指导丛书和培训教材。充分利用市委党校、市社科联和在杭高校、研究机构等力量,建立一支实力较强、结构合理、善于创新的理论研究专家队伍,为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31.评价引导。研究制定学习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完善各类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的评估标准。建立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制度,把建设学习型城市的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各级各部门,纳入目标考核。组织人事部门要将机关干部的学习作为公务员年度考核、评先评优及职级晋升、提拔使用等重要内容。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劳动监察,督促落实员工接受教育培训的规定,保障员工接受培训的权利。每年对在创建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组织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组织召开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现场观摩会等活动,不断把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引向深入。
32.扩大宣传。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意义,深入挖掘学习型城市创建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介绍推广个人和团队学习的好做法好经验,在全市上下形成“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高度共识和自觉追求,动员全市人民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