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微信平台的迅速普及,微信已取代微博自媒体的霸主地位,成为客户端数量最为庞大的媒体平台。由于微信的特点、功能及庞大的用户数量,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出于各种目的,利用微信的朋友圈,制造大量谣言在微信中传播。这些谣言的快速传播混淆了视听,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影响恶劣,并在一定范围内造成了恐慌,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由于微信谣言的隐蔽性降低了网民传播谣言的责任风险,近些年微信谣言渐呈泛滥之势。2016年4月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联合微信安全团队发布了《微信年度谣言分析报告》,报告指出传播最广泛的五大谣言,阅读量均超2000万,并被多个公众号转发。据微信安全团队透露,微信每天收到用户发起的谣言举报就有3万次,日均谣言拦截量达到210万次,经调查人身安全、食品安全、财产安全、失实报道、儿童走失及科学常识等谣言较多,例在今年5月1日微信朋友圈就又出现了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拆违事件中“被打小孩死亡”的谣言。
调查显示,在看到微信谣言时,40.3%的受访者看情况而定;30.4%的受访者会质疑一下,给转发者提个醒;仅22.9%的受访者,几乎每次都会站出来辟谣;6.3%的受访者直言不会。由于大量的微信谣言以政府为最终诉求对象,如果各级政府不能及时有效应对,那么就可能激发民众的不满情绪,最终会损害政府形象和政府公信力,影响社会安全与稳定。
建议:1.及时屏蔽谣言 互联网运营商掌握着强大的信息渠道资源,在打击谣言方面应承担更大的义务,对谣言传播应进行主动监控,接到投诉或网警反馈的信息,经鉴定为谣言者应马上屏蔽。
2.警告乃至封号 对公众号发送谣言较严重的情况,微信官方应根据违规程度对公众号进行删文、封号等处罚措施,对于故意造谣传谣的,应加重处罚。对个人账号传播谣言者先进行警告,警告达三次者就进行封号,以提高个人在不确定信息是否真实的情况下不随便乱转发的自律能力。
3.及时进行辟谣 出现微信谣言时政府应及时组织力量对谣言的内容进行科学分析做好辟谣工作,通过政府的公信力及时减少损失。例食品安全谣言极易被关注和传播,而一个问题西瓜和一个问题草莓就会影响到整个产业,若不及时辟谣,谣言从地区扩散到全国就会严重影响当地经济发展。
4.企业进行诉讼 微信朋友圈的谣言传播往往是指数级的传播,政府应引导被谣言诽谤中伤的企业应用法律武器做好诉讼。企业应针对重点造谣公司及涉嫌造谣的微信号进行成规模的诉讼,提出立即停止侵权行为、赔礼道歉、要求百万元人民币以上赔偿的要求,这不仅是一种法律维权,也能给其他微信运营者形成一种压力,未来在发布有关谣言尤其是点名某某公司的时候,不敢草率行事。
5.处罚及至判刑 修订、完善和细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简化手续从快从重对网络造谣者进行查处和惩罚,措施为处以罚款、拘留及判刑等措施。宣传网警将通过技术手段追查到造谣者个人,以威慑和制裁造谣者,有效净化微信环境,规范微信信息传播秩序。
6.培养意见领袖 各政府部门设立“微信发言人”,发现并培养自己的能够对网络热点进行正面有效积极解读的意见领袖,正确地引导舆论;并鼓励不同专业和领域的人士组成“民间辟谣联盟”,实时发现谣言,实时进行处置,共抗网络谣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