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讯 西子湖、钱塘江、大运河……杭州因水而生,依水而兴。随着G20峰会渐行渐近,杭州的治水工作进展如何?又将以怎样“水清岸绿”的新面貌迎接各国外宾到来?
5月5日上午,杭州召开“五水共治”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会议通报了2015年杭州市“五水共治”工作考核结果,并对2016年工作任务进行了部署。
会上,为淳安县、建德市、上城区、桐庐县、拱墅区、江干区、富阳区、临安市等2015年度杭州市“五水共治”工作先进区、县(市)颁奖。
去年杭州河道水质明显提升
防汛排涝能力不断增强
记者从会上获悉,2015年杭州治水工作得到全面推进,共整治完成84条137公里黑臭河,全市基本消灭“垃圾河、黑河和臭河”。除“清三河”规定动作外,自我加压排查出7500条小沟小渠和7060个小塘等“小微水体”,进行清单式销号管理。
同时,全市1845条乡镇级以上河道实现河长、河道警长全覆盖,信息全公开,监测全覆盖。开展污水“零直排”,整治或封堵6267个排污口;完成新建239公里污水管网,694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3座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年度任务,主城区污水处理厂进水量增加10万吨/日,全市增加20万吨/日;印染、化工行业及特定污染行业整治提升顺利完成,万元工业增加值废水下降率15%;规模畜禽养殖场治理、农药化肥减量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全面完成。
2015年,全市纳入监测的1845条河道中,优于V类水质比例同比提高25%。市控以上功能区断面水质达标率上升10.6%,省对市交接断面考核结果为优秀,省控劣V类断面定类指标下降31-37%,钱塘江、苕溪功能区达标率首次全部为100%。西部四县基本实现全域可游泳。
此外,杭州的城市防汛排涝能力不断增强,经受住几次强暴雨以及台风“灿鸿”考验,未发生明显长时间积水现象,初步实现“主城区范围内短时强降雨交通不中断、居民家中不进水”目标。
据了解,去年杭州全面完成防汛排涝项目270项;完成168项易涝点改造,曲荷巷、密度桥等积水点得到了根本性的治理;超额完成雨水管网建设203公里、管网提标改造184公里、雨污分流改造175公里、排水管道清疏5961公里、应急排涝设备1.79万立方/小时等年度任务;省“十枢”重点项目之一城西留下片区排涝系统工程完成投资额5615万元,超额完成省定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杭州超额完成19座水库、129座山塘除险加固和50公里海塘河堤加固;同时,三堡南排工程也已投入使用,强排能力达到200立方米/秒,一天可抽干1.5个西湖。
据省治水办对治水工作调查显示,2015年居民对杭州治水工作满意度较去年上升4位;市统计局2600多个调查样本显示杭州市民对“五水共治”知晓率达到99.2%,满意率平均80%。
杭州列出2016年治水工作清单
2016年是杭州“五水共治”三年行动计划的关键之年,恰逢G20国际峰会举办之年。
据了解,下一步杭州将围绕峰会圆心,重点对峰会主次会场、住地、活动地以及我市重要活动场所、宾馆、酒店、景点、公路、铁路等周边或沿线河道(水体)开展全面排查,列出整治清单,实行销号管理。
同时,开展查找补齐“清三河”短板工作,组织各地对辖区河道尤其是已验收“垃圾河、黑臭河”进行拉网式排查,逐条河道列出“短板”清单,逐项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继续开展黑臭河水质监测预警工作,对2014-2015年已整治黑臭河每月开展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实施红黄橙三色预警,切实做好“垃圾河、黑臭河”反弹预防工作。深入实施“劣V类水质断面削减三年行动计划”,按照“一点一策”要求,落实目标、任务和责任。
继续推进截污纳管工作并综合运用截流沟、井、管、闸等多种末端截流方式和生态床等手段消除河道排污口,在6月底前完成余下的2836个河道排污口整治工作。不断优化“零直排”方式方法,大力推进截污纳管和雨污分流工作。落实“零直排区”长效管理,各个排水口建档立案、分片管理,确保“零直排”不反弹。
此外,以问题为导向,重点进行“强库”“固堤”“扩排”等三类防洪水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上蓄、中防、下排”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提高流域、区域整体防洪排涝能力。同时,实施防汛排涝项目200余项,基本完成道路住宅积水点改造任务,实现城市干道交通不受严重影响,短时强降雨积水及时排除,交通不中断,重点路段不积水。
2016年,杭州将新建供水管网77公里,改造供水管网42公里,完成祥符水厂一期改造25万吨/日,完成九溪水厂一期改造50%工程量。巩固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成果,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力争从“源头”到“龙头”、从工程建设标准到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改善7.22万人农村居民饮水安全条件。
同时,健全节水法规,从用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深入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继续推进建设大型雨水利用示范工程,鼓励城市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土壤入渗系统、调蓄排放系统的建设,在全国率先建成节水型示范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