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绝大多数杭州市民来说,“地震”几乎是一个遥远的词语。上一次“地震”成为热搜词,还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当时的杭州,一些高层建筑有明显的震感。尽管这样,但每一次他乡地震带来的巨大破坏,眼泪和无法愈合的伤痛,依然刺激着我们的神经。
杭州目前正在公示的《杭州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2011—2020)》文件里,这个规划将预防破坏性地震对杭州市的潜在威胁,统筹协调和指导杭州市的抗震防灾工作。
2010年杭州地底世界做“CT体检”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的副秘书长高建国说,公元929年,当时处于吴越国时期的杭州,发生了一次5级地震,这也是有史料记载以来杭州经历过最高等级的地震。对于地震,高建国表示,大家不必过于紧张。2010年,杭州市地震局请来全国最权威的14名院士,动用20多种探测手段,给杭州地底世界做了一次全方位的“CT体检”。当时结果显示,杭州没有地震活断层,也不在地震带上,发生地震概率很小。
未雨绸缪,建筑物要加固得更牢
那么,我们的房子和所处的建筑物足够牢固吗?
“一般来说,新建建筑由于地基比较深,设计之初就有考虑到抗震的需求,所以在抗震方面基本上没有太大问题,主要是一些老旧的建筑需要进行加固改造。”高建国表示,杭州将重点对一些不符合现行抗震标准的建筑进行抗震加固,优先安排的是上世纪80年代前建造的未进行抗震设防的房屋。其中主城区有34片,总建筑面积约为33.08万平方米。
这34个片区,基本上都是老城区,比如上城区的南宋皇城遗址保护区,就要考虑从内部加固,不影响其外观。老房子考虑采取“整体支撑”的方式进行加固。目的只有一个,让市民住得更加安全和放心。
确保生命线畅通,交通系统也要抗震
如果发生地震,道路桥梁这一条条“生命线”的畅通,成为救援的关键。
在本次规划当中,对交通系统的抗震级别划分为3个等级。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包括线路上桥梁,下同)为一级防灾道路,抗震设防标准为8度;与省内其他县、市相连的道路为二级防灾干道,抗震设防标准为7度;区域内的重要道路为三级防灾干道,抗震设防标准应不低于7度。
作为普通市民,如果发生地震该去哪里,也有相应的规划。杭州规划有241处固定避震疏散场所,其中5个市级,55个区级以及181个街道级。5个市级固定避震疏散场所分别是波浪文化城—市民公园、黄龙体育中心、城北体育公园、市奥体中心、大江东新城中心,有效建筑面积合计90.62万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