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5日)
建设学习型城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为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城市创新力和竞争力,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1.建设学习型城市,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应对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知识创造、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一场学习的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建设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会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一种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只有更加重视和善于学习,才能始终跟上时代进步的潮流,科学把握世界发展的大势,吸收借鉴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
2.建设学习型城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人均生产总值从1万美元向2万美元跨越的新阶段,正处于全面提升国际化、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水平的关键时期,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任务繁重而艰巨。前进道路上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我们不熟悉、不了解、不懂得的东西还很多。只有更加重视和善于学习,才能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更好地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推动杭州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3.建设学习型城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杭州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港口资源,面对资源要素和生态环境制约日益加剧的形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刻不容缓。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最核心的驱动力。各项事业发展需要的各种知识、科技、资金、资源、信息、体制、环境、政策等要素和条件,只有为人所掌握、所运用,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只有更加重视和善于学习,才能不断提高创业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道路。
4.建设学习型城市,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提高城市品位的重要举措。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文化创新之源。只有更加重视和善于学习,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发展现代文化,塑造城市的精气神,使学习成为杭州这座城市的精神追求、文化品牌、内生动力和创新资源,使杭州成为一座为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所浸润的生机勃发的城市,不断提升城市的魅力和品格。
5.建设学习型城市,是提高生活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城市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城市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市民素质的竞争。学习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成长之梯、进步之基;学习品质是生活品质的重要体现。只有更加重视和善于学习,才能使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得到充分发挥,使人的生活更充实、精神更丰富、生命更有意义,真正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总体要求
6.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以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服务体系为支撑,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抓手,建设“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城市,不断提升市民的学习力和创造力,增强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共建共享全面小康社会、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有力的思想保证、充分的智力支持和不竭的创新源泉。
7.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坚持把满足人民群众的学习需求作为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整合学习资源,构建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服务体系,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方便群众学习,使人民群众的学习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以点带面。坚持领导干部作表率,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龙头,推进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学校、学习型企事业单位、学习型社区(村)、学习型家庭等学习型组织建设,培育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发展单元,夯实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基础,带动整个城市学习之风的形成。
——分类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设计生动活泼的学习载体,倡导“快乐学习”,激发全民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的良好局面。
——学以致用。坚持学理论、重实践、善思考,把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倡导“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进行创造性学习,做到学习理论与运用理论、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统一,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运用科学理论、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学习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使学习型城市建设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互为促进、相得益彰。
8.总体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到2015年,初步形成学习型城市雏形;到2020年,基本建成学习意识普遍化、学习行为终身化、学习组织系统化、学习体系社会化的学习型城市。
——学习意识普遍化。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共识,学习成为市民的自觉意识、情感需要和生活方式。到2020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以上,人均年阅读量、读书时间等城市读书指标接近发达国家主要城市的水平,全市人才总量(含在杭省部属单位人才)达到250万左右。
——学习行为终身化。基本形成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市民提供比较充裕的学习资源、比较充分的学习机会。到2020年,全市从业人员职前培训率达到90%以上,每年有60%以上的从业人员接受更新知识、提高技能的继续教育,有60%以上的居民接受社会文化生活教育。
——学习组织系统化。基本形成多模式、广覆盖的学习型组织创建体系。到2020年,全市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学校达到100%,学习型机关达到95%以上,学习型社区(村)达到80%以上,学习型企事业单位和学习型家庭达到70%以上。
——学习体系社会化。基本形成城乡覆盖、全民共享的学习服务体系。数字化学习网络服务平台完善,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档案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社会文化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创建一批特色鲜明、影响力大、参与面广的学习活动载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