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每个人对于一座城市的解读也都会有不同的感悟。但如果每座城市都只剩下林立的高楼和繁忙的大马路,那么也许其中的特质和韵味就不再那么容易让人分辨。
杭州自古有着人间天堂的美誉,但也有专家提出过疑问:“如果将一个老外空降到杭州,拿掉西湖,他还能知道这是哪座城市吗?”
于是,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课题:如何更好地保护盒传承杭州的历史文化遗存,营造城市建筑风貌,彰显城市特色?换句通俗的话说:怎样让我们的城市有点个性?
杭州破解“千城一面”现象打响“南宋牌”
在迅猛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风貌日益步入趋同,部分城市发展出现 “千城一面”、缺乏特色的现象,受到中外专家关注。今年6月,世博会第二场主题论坛以“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为主题展开了一场大讨论。而在这之前,杭州已经展开了这方面的研究。
2009年,杭州启动南宋皇城大遗址综合保护工程,已经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南宋是杭州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顶峰,然而在800年的历史演进中,古都遭到破坏,地表建筑荡然无存,遗址深埋地下,造成了很大的缺憾。南宋皇城大遗址综保工程不仅是对这一缺憾的弥补,更是杭州打响“南宋牌”,打造新宋式建筑的一个开始。
于是我们提出,要产生一个建筑导则,来引导、规范南宋特色建筑设计建设以及环境营造,并在此基础上,将规则层面拓展到整个老城区。这不是一种单纯的复原和“仿古”,而是更为全面的“保护设计”;不是生硬地给现代杭州强加上古代风格,而是从城市的整体布局、街道规划和建筑细节当中一点点渗透进当年“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的风情和韵味。从国际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历史环境中的良好的空旷设计业是国际上历史城市保护领域的一种新方向。
三个样本构筑一份杭州特色建筑导则
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市建委专门设立《杭州特色城市风貌营造和建筑设计研究》课题,并邀请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和中国美院三家设计单位,分别以杭州老城区、南宋皇城遗址和中山南路为对象,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进行建筑设计导则的研究,三个课题在突出自身重点、特色的基础上,相互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将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指导整个杭州城市特色风貌的影踪和改善,形成杭州城市建筑的独特风格。
以杭州老城区为研究对象的《杭州城市特色空间设计导则研究》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设计研究,课题以宏观的战略研究为主,通过对城市历史空间变迁,空间形态、景观、城市地标建筑的研究、整合和创新,根据不同区块、廊道、节点提出不同特色的设计方法和建筑导则。研究方案中几处“皇家风范”令人眼前一亮:要有一个皇家礼仪空间——礼仪性广场、皇家文化空间——画院、藏书楼,皇家娱乐空间——离宫别馆。对于街坊、街区、河道这些细节,也有南宋风范的具体要求:街坊要采用碎石块和青砖,色彩为冷色调;城墙遗址周五的非机动车道要采取城砖铺地,在城门位置上在机动车道采用巨石,平面铺砌或雕刻城门样式;在河坊街等河道周五的人行道上及景观带上,采取卵石、碎石块以及其他铺装方式,塑造山水意向。
以南宋皇城遗址为研究对象的《宋风建筑设计导则研究》由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研究,课题对南宋建筑特点进行科学分析,提出纯仿宋、新宋式、点缀宋式元素和宋式遗址保护罩四种宋风建筑。以宋代木构技术来完整重现宋代建筑风格的纯仿宋建筑主要用于新建重要的遗址展示建筑、营造重点环境风貌的亭榭小品建筑;以现代材料与技术来相对完整地重现宋代建筑风格的新宋式建筑主要用于景观节点、沿街公建、小区住宅的风貌改变;以现代材料与技术,在某些形态关键部位,采取部分宋代建筑特征、体现出某种南宋建筑韵味的点缀宋式建筑主要使用一些彩画、雕塑等在门、柱、窗、台基、台阶、勾阑等位置画龙点睛;宋式遗址保护罩则是在某些重要的考古遗址位置,为保护和展示遗址的需要所建造的,它的作用以保护为主,尽量减少建设产生的破坏。
以中山南路为研究对象的《中山南路宋式建筑设计导则研究》由中国美院设计研究,课题从宋《营造法式》及宋画的研究入手,对各朝代建筑进行了比较性研究,对杭州宋式风格总体特征进行了概括,并运用到营造特色鲜明、风貌和谐的中山南路(鼓楼-万松岭路段)东面街的设计当中。设计方案将细化到整条中山南路上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打造一个精致开放、工整简明、轻盈柔美、清丽雅致的宋式建筑样本。
杭州的这份导则可能又将诞生一个全国第一
目前,三个方案已经初步成型。市委市政府特地邀请业界专家就方案雏形进行了一次专业探讨。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建筑系主任常青对“宋”这一主题提出了四种理解:“宋代”,纯粹的“原物”堆砌;宋氏,仿古建筑;宋风,印象与想象的结合;宋韵,意境的升华。“很显然,我们最终要追求的是一种宋韵,风去韵留,而我认为,真正的宋韵是应该产生在民间的。”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同滨认为,除了宋代建筑画,元代的一些建筑也可以成为本次课题的参考素材。“从宋到元,在建筑风格上实质上没有发生太多的改变,甚至在一些细部构造上更加细腻、精致,比如楼房门柱上的一个小小雕画,都能让人感觉好像是拿着一根羽毛在上面刻画,这种精细的工艺是十分值得借鉴的。
东南大学的建筑学教授陈薇还提出,三个课题要各有侧重,拉开距离,各自有倾向性地去进行研究。同时,在各个方案最终融合的时候,将产生一些碰撞,那个时候又需要有一次完美的叠加。“这可能会是整个方案最终的难点,也可能会产生一个建筑史上的亮点。”
专家们众说纷纭,但是有一点是一致的:杭州推出的这一份导则很可能是国内目前最细致、最具深度的一次研究,这是一件值得尽全力去做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