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杭网议事厅
 
[出击]家长为孩子报暑假班 花钱出力反招儿子骂
hwyst.hangzhou.com.cn  2010年10月03日 17:19:20 星期日

杭州网讯 人生是不是一场竞赛?面临这个问题时,很多做家长的都不由产生危机感。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教育培训费上可谓“大手笔”。

网友“我爱鱼罐头”是一个月收入约5000元的白领,闲来无事的时候,她计算了一下今年暑期为其13岁的儿子报兴趣班的相关成本。这一算,她自己也吓了一跳。

具体报班费用如下:

剑桥英语,1个月,780元。周六到周三,18:30—20:30

奥数班,半个月,1500(包括学费和各种资料),周一到周五,下午1:30—4:30。

写作班,1个月,880元,每周一、三、五的上午9:30—11:30

钢琴200元/小时(每周一到二次,每次2小时),共800元

跆拳道(每周二次,每次2小时),共500元

书法(每周一次,每次2小时),共480元

“两个月的各类开支,加起来4940元,都已经快顶上我一个月工资的收入了。”网友“我爱鱼罐头说,这里面还不包括每天接送孩子往返学校的开车油钱和停车费用等。

但凡谁家的孩子报了新的学习课程、买了新的学习用具,自家的孩子也不能落后——这种望子成龙的育儿精神已经演化成“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执行方针。终究是我们不愿意孩子输,还是大人自己不愿意输?

在生活成本居高不下,工资福利却止步不前的普通白领家庭中,如何在金钱有限的情况下让孩子别输在起跑线上?近日,论坛上有关“怎样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的话题,引起了网友们的热情讨论。

起跑线究竟在哪里?

要论“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我们就不得不问“起跑线”究竟在哪?网友“feixang”认为胎养要优于胎教。“只有在母体里足够地发育,才能为明天的教育做好铺垫。”

正因为如此,昨天的鸡蛋和鸡汤变成了今天的鸽蛋和燕窝,养胎的方式鸟枪换炮——更上一层楼。而单单这一项支出,每月就要额外增加1000元左右。

一部分网友并不认同“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提法。网友“dv84tomcom”说:“人生像一场马拉松但又不是马拉松,它没有起点,也不知道终点在哪。这一定不是一场公平的马拉松:没人能选择起始的位置,自然不能保证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起跑;又没有公证的裁判,因为人人是裁判。重要的并不是起跑,也不是结果,重要的是过程。”

起跑线究竟在哪?专家也给不了一个标准。上海市卢湾区早教指导中心主任茅红美认为,如果这不是孩子的“起跑线”,而是家长希望的“起跑线”,那就是“一件让人非常遗憾的事情”。

参加培训班 家长花钱出力反招儿子骂

自孩子出生之日起,家长们就非常热衷于交流育儿经,有关子女的教育问题更是讨论的关注点。“现在城里有几个孩子不参加培训班的?”“其他孩子都在学,光我儿子不学,怎么跟得上大家的进度?”不少作为家长的网友互倒苦水。

但是密集的兴趣班却将孩子本已经很少的玩乐时间挤得所剩无几。被逼着培养兴趣,甚至会让孩子产生逆反感。网友“我爱鱼罐头”对此就深有感悟。

她说,儿子今年刚好是小学升初中,平时在班上的学习一直是中等偏上,就和老公商量着利用今年的暑假好好给他补习一下。

暑假一开始,她就特意休了两天年休假,四处考察了各种暑期班,最后针对儿子的几个薄弱点以及小学升初中的关键课程,分别报了三个班。再加上平时一直在上的钢琴、跆拳道和书法等课程,整个暑假周一到周五都要上课,周六日也没休息。

同样受苦的还有做父母的,因为有些兴趣班是在同一天进行,而上课的地点相隔也不近,来回接送的活儿也着实累人。

金钱和劳力的付出,却并没有换来儿子的理解。前不久一个晚上,“我爱鱼罐头”无意间看到儿子的网络日记,上面的几行话深深地刺痛了这位做妈的心。“暑假真是地狱啊!每天都是上课,比在学校的时候还要忙。妈妈这么喜欢让我上课,自己怎么不去上啊。我憎恨妈妈,憎恨暑假,憎恨上课……”

宁可降薪 身体力行助孩子成长

到底如何为孩子报兴趣班?这样的教育投资,是正收益还是负收益?对于这些问题,家长们议论纷纷。

网友“辉辉找自己”的教育模式引起了大部分白领的认可。他认为对孩子而言,上大学前要做的是“立品(性格塑造)、立行(习惯培养)、立德(基本普世价值观的树立)”。

6年前,网友“辉辉找自己”辞去了月薪1.2万元的工作,换成了一份现在月薪5000元但准时上下班的工作。他的太太亦放弃高薪职位,申请了一个不需要经常出差、相对轻松的工作。夫妻两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和睦及生活的乐趣。

“在过去的12年里,我和老婆坚持每天晚上饭后和孩子一起去超市买第二天的早点;我坚持每天晚上都给孩子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尽可能地和孩子以及他的朋友们一起玩,因为我相信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同龄人,而融入到他的年龄层是最有效的引导方式。除此以外,我还坚持一到二个月就全家出动去做一次义工;每月至少一次带孩子去给外婆或奶奶家做点家务。”网友“辉辉找自己”感叹道,“孩子在不经意间被我们改变,而我们也在为孩子而改变。”

来源:杭州网 作者:记者 童文洁 编辑:罗祎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网议事厅动态
·邵占维考察杭网议事厅 关注网上民声
·杭网议事厅入选杭州生活品质总点评年度区块
·王国平对“杭网议事厅”未来发展提出期望
·王国平调研杭网议事厅
·杭州网荣获市委社情民意直报点先进单位
· 贺国强考察“杭网议事厅”为民服务情况
·人大代表建议要加大对杭网议事厅的宣传
·蔡奇:发挥杭网议事厅等沟通平台的作用
·呼和浩特考察团到访“杭网议事厅”
·“杭网议事厅”受到网友追捧
联系我们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体育场路218号杭州日报南大楼518杭网议事厅编辑部
邮编:310041
邮箱:hwyst@sina.com
热线:85052222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60221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