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6点45分,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北校区校园的草坪上,传来朗朗诵读声。
从《大学》、《论语》、《老子》,到《诗经》、唐诗宋词,30多位诵读者各手执一纸书卷,上面密密麻麻承载的是浓缩几千年的中华文化。这是一个名叫“日新”的晨读活动,活动发起者是学校教师杨海峰,同时,他也是杭州民间公益国学私塾——“生生学堂”的堂主。
从学校到民间,从国学课堂到国学私塾,从自发行为到渐成规模……如今,一股强大的“国学热潮”正席卷整个杭城。
“国学热”何以形成?现代人学国学,学什么?用怎样的传播形式才能使国学更易被市民所接受?“国学热”的现实意义是什么?网络世界里,网民们对“国学热”的冷思考一直没有间断。
“国学热”根源在哪里?
网友说这是对核心价值观的追求
2004年7月,中国政府宣布在海外成立100所孔子学院,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代表的“国学”迅速升温,种种“热现象”也纷至沓来。读经典、诵诗文被列入中小学的特色课程;“孟母堂”等私塾在各地涌现;《百家讲坛》中,阎崇年先生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于丹讲论语,节目收视的攀升带动了主讲人的走红与书籍大卖;《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百度上有“国学频道”……
“国学热”的根源是什么?有网友这样发问:是政治使然,还是民众对精神食粮的自发追求?是经济发展带来的国民文化心理变化,还是浮躁的跟风?
网友“flower”认为,“国学热”反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蕴涵着做人做事和治国理政的大道理,蕴涵着我们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网友“HIA”说:“国学热,让我们看到了现代人对核心价值观的呼唤和追求。它是人们摒弃浮躁,保持内心宁静的那枚‘定海神针’。”
网上网下互动
杭州“国学热”有人气接地气
2011年新春前后,杭州网联合杭州市教育局等各单位推出了一场规模宏大的青少年国学网络知识大赛,吸引了860所中小学校,16万学生参与。活动专题网页总访问量突破300万,日点击量达10万,创下了杭州市中小学生各项德育活动参与人数的历史新高。这场网络大赛很快在全市中小学生中掀起了一股国学的热潮。随后,由杭州网发起的国学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的三进活动也在全市范围内铺开。一支由著名主持人、校园名师、文化名人组成的讲师团队深入到学校、社区,免费开展国学大讲堂。
在“国学三进”活动中,每到一处,赠送国学经典书籍都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帮助学校充实图书馆藏书,协助社区建立“国学书屋”,用经典浸润心灵,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杭州还有不少地方学“国学”搞得很有特色。如位于杭州上城区的孔庙,是南宋至清代杭州的最高学府。孔庙复建后,推出了一年一度的祭孔大典,在缅怀国学祖师孔子的同时,也向所有杭州人输出了尊师重教的观念。现在,孔庙又“变身”为西湖国学馆,定期邀请名师坐镇馆堂,开办讲座,传授国学。此外还举办各类培训班,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国学启蒙教育等。在今年杭州举行的首届学习节中,孔庙又承办了首届“国学日”活动,将传统文化的教育推广进一步深化延伸。在拱墅,“国学一字堂”“草营8号”“运河大讲堂”“小河人文讲堂”这样以百姓视角举办的文化讲堂不胜枚举,一道道“嚼得烂,吃得香”的文化大餐真正把“学”带入了民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