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现代交融
“国学经典”成为杭州人的精神氧吧
从今年初开始,“信仰”、“关爱”、“奉献”、“诚信”这些我们熟知,却又略感陌生的词汇成为了杭州这座城市每个月所讨论的“核心词”。
7月,最美妈妈吴菊萍的事迹从杭州感动了全中国,诠释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理想。9月,杭州将“学习之城”的起点,选择在运河,在历史和文化的交融里,营造一种书香萦绕的氛围。
“建设学习型城市,要大力提倡学国学。国学经典中的智慧光芒、思想价值具有超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意义,让现代人受益无限。”网友“月光城”认为,现代人学国学对于加强修养、完善人格、提升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网友“帆W”认为,通过“国学”这一载体,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了沟通。
“通过学国学,希望我们的社会再多一个吴菊萍,而不是又出一个孔乙己。”网友wf在论坛上的留言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避免“虚热”
网民为“国学热”良性发展献策
不少人将易中天、于丹等学术明星的蹿红作为“国学热”的佐证,但在有些网友看来,只要国学没有进入体制内教育,所谓的“国学热”只是一种虚热。
网友“吹拉弹唱”说,从目前学校内开展“国学”教育来看,并没有统一的、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国学教材。另外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师资水平和教学方式方法有待提高。
网友“踏浪”说,国学推广者如果能够摒弃穿汉服、行古礼、背儒经之类的“形式主义”,如果能够以广阔的视野和开放的心态来“沟通”传统和现代,那么国学教育就会从躁动走向平静,传统文化的精髓就能渗透进当代人的思想和行为举止中,从而真正融入当下的社会。
网友“风行帆”的观点细细品味很有味道,他说,杭州推行“国学”,意义就在于让孩子们懂得走路要过斑马线,让大人们知晓斑马线上要让行,而并非“之乎者也”的用法。
在全社会都如此关注“国学”之际,如何借势进一步推广和普及国学教育?在当今大众化、娱乐化和商业文化流行的语境下,应该怎样传承国学,让传统国学绽放新的生命力?市民、网友纷纷出谋划策,为社会各层面的国学教育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