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团黄绿色絮状物现身西湖水域 水质出“问题”了吗 |
hwyst.hangzhou.com.cn 2019年03月20日 15:05:08 星期三 |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最近两天阳光明媚、气温回升,小南湖、浴鹄湾、乌龟潭等湖西水域部分湖面出现一团团黄绿色的“青苔”。 对于这些“青苔”,常在西湖边“转悠”的市民也是“了了在心中”,但过往的游客就可能会心生疑问:“这究竟是什么呀?莫非是漂着脏东西?” 但对于西湖西湖水域管理处清卫保洁师傅们来说,早已不陌生。其实,这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往年的春天,西湖湖西水域和小南湖的湖面上也会漂浮起黄绿色絮状物,这些类似“青苔”的絮状物并不是西湖外来的脏东西,反而是水质清澈的反映。 西湖“青苔”为何物? 这些大量漂浮着的“青苔”,是颤藻“抱团”的结果。颤藻,顾名思义,这种藻会“颤动”。 通过显微镜,可以看到它细薄的丝状构造,在水中,藻体内分泌的胶状物质会推动丝质,作有韵律的颤动,因此人们就叫它为颤藻。颤藻是一种自养型生物,没有叶绿体,但会进行光合作用,因为它的细胞里含有光合色素。 当水质足够清澈,阳光直照湖底,栖息在湖底的颤藻就“拼命”地进行光合作用,大量繁殖,并相互缠绕,而本身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会形成无数的气泡,聚集在颤藻形成的絮状物之下。 当气泡聚集到一定数量,其产生的浮力足以托起絮状物的时候,颤藻便和底泥“脱离关系”,慢慢浮上水面。 西湖颤藻“长成史” 2002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启动之前,西湖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高,湖水流动性差,水体透明度低。那时候,西湖的湖面上,有“洁癖”的颤藻根本没影儿呢! 2003年西湖引配水工程的建成投入运行,小南湖的水先清了起来,西湖颤藻最早就“萌生”在小南湖。随着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持续深入推进,湖西水域也开始出现了颤藻的身影。 3、4月份明媚的阳光可以毫无阻碍地直达湖底,加上水温回升,颤藻生长“渐入佳境”,繁殖能力十分惊人。所以,如果没有清澈的水质,栖息在西湖湖底的颤藻才不可能大量繁殖,更不会形成絮状物漂浮于水面之上。 西湖颤藻治理还靠“它” 2010年开始,西湖湖西开始尝试生态修复实践,湖西水域成功种植沉水植物总计11.8万平方米,其中以茅家埠水域种植面积最大。沉水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像地毯一样铺开,挤占颤藻的“地盘”。 近十年来,西湖坚持不懈推进生态修复,成果显著,目前西湖沉水植物总面积已达31.7万平方米。原先颤藻“猖獗”的茅家埠水域,现在颤藻已经渐渐败下阵来。但是因为水流快、底质硬等客观原因,小南湖、浴鹄湾以及乌龟潭水域目前的沉水植物还不够强势,这段时间颤藻的清理任务主要集中在这几处。 生态治理是一个长期过程,短时间内颤藻不可能“销声匿迹”。现阶段,把漂浮到水面上来的颤藻及时清除掉是西湖湖面清卫人员“幸福的烦恼”。有颤藻漂起的水域说明水清阳光找到了湖底——所以幸福!可絮状的藻团一碰就散,打捞难度太大。 通过前几年的不断摸索实践,现在西湖颤藻的打捞已经是机械+人工,双管齐下:漂浮物收集器——伸着两只长长“触角”的“怪船”,船往前开的同时,触角围拢来,藻团们被揽进怪船的怀里,“吃”进肚子,怪船食量大,战斗力杠杠滴;而清卫小船则负责对付零星分散的颤藻团,或者跟在怪船后面清捞收尾,保洁师傅手持超细网兜手动“捡漏”。 春季一到,湖面清卫保洁任务明显重了很多。这阵“青苔”季,还将持续到四五月,“飞絮”季又快马加鞭在路上,再加上清明小长假,湖面保洁工作还有一场硬仗要打。西湖“美容师”们365天如一日守护着西湖的清澈洁净,向他们道一声“谢谢”,还有“辛苦了”。 |
来源:杭州网 作者:记者 方建飞 通讯员 张梦思 钟敏 编辑:徐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