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业内人士:口味上适当调整接地气
环境上要更强化台湾元素
相关部门:目前正在研究业态调整方案
地地道道的台湾美食街,为何在杭州的生命力却如此短暂?是什么原因导致其“水土不服”呢?
采访中,西塘河台湾美食街管委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坦言,整条街火不起来的原因主要还是“不太接地气”。
“我们原先引进的是台湾菜系,开的都是比较上档次的台湾餐馆,价格也相对较高,这让杭州的许多食客觉得性价比不高,新鲜劲过后,回头客很少。”
台湾夜市两岸美食交流协会主任郑狄清是个地道的台湾人,也经常在大陆承办各类台湾美食节,去年一年就举办了三十多场。在他看来,杭州的台湾美食街,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特别注意。一是要适当迎合当地人的口味和饮食习惯,作一些调整,这样才能被更多杭州市民接受。
“比如说,台湾人习惯晚餐吃七分饱,大多台湾餐厅的菜量比较少,但杭州人觉得吃不饱,就应该及时调整,把菜量加上去,价格降低点,先留住回头客。”
另一方面,他认为,既然整条街以“台湾美食”作为主要定位,那在环境上更应强化“台湾元素”。“在台湾,餐馆的服务是很好的,我们提倡新鲜食材、良好的卫生条件,要把这些方面强化出来,体现台湾饮食文化。如果顾客觉得到这儿吃饭,真正像到了台湾一样,那或许就能成功了。”郑狄清说。
那么,对于这条当初投入重金打造、现已名存实亡的台湾美食街,未来的路该怎么走呢?相关部门还会做一些升级调整吗?和睦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面对记者采访,表现得有些无奈:“目前正在研究业态的调整,方案还在制定中。我们打算增加文化创意、生活艺术品、旅游等元素,吸引市民过来,重新聚集人气。另外,菜品的价格也会走平民化路线,菜量也会酌情增加。”
相关:杭州信义坊为何13年始终走不出不温不火的怪圈?
红极一时的杭州大兜路历史街区如今却门庭冷落
地处杭州闹市区的沈塘桥甜品街为何尝不到“甜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