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者与执法者都有诸多无奈
控烟5年来,杭城居民的吸烟率从2008年的25.4%降到了2014年的20.5%,这说明控烟总体上还是卓有成效的。但为什么某些公共场所还是会“失控”?
“就我个人来说,对控烟举双手赞同,《条例》实施后,已经在所有显眼处贴了控烟标志,然后也安排了工作人员劝说。可这些都只是一厢情愿,许多来网吧的人都是来玩游戏的,为了提精神,大多都会抽两口,所以管起来很难,有时遇到脾气不好的客人还会动粗。”体育场路某网吧老板无奈地说。
一边是经营者的无奈,另一边执法者也是有满肚子苦水。
“最近有很多新闻都提到北京控烟3个月罚款近四十万元,但杭州5年来罚款只有54万,这说明我们的处罚力度还不够。”杭州市卫生监督所环境卫生监督科科长吕胜平说。
还有就是两个城市的执法主体也有差别,北京是各个部门联合执法,但杭州在控烟上的执法部门只有卫生监督一家,可卫生监督所的工作又不止控烟一项,分摊到控烟的可能就几十个人,执法力量薄弱,怎么管得过来呢?
杭州拟修改《控烟条例》
由于经营性场所怕得罪客人、禁烟监督员严重不足、控烟执法取证困难等原因,导致杭州的某些公共场所控烟效果不尽如人意。
在日前召开的杭州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上,杭州市人大常委会评估组提交立法后评估报告,建议修改《杭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
对于一直致力于控烟工作的吕胜平来说,特别希望在修改《条例》时关注以下几点:
一是增加执法主体,在原先单一的卫生监督的基础上,增加各行各业的管理部门作为控烟执法部门;二是提高处罚力度,罚款金额的提高确实可以提高威慑力。三是扩大禁烟范围,最好是室内公共场所能全面禁烟。
垃圾分类
如何让垃圾分类不再成为文明的“软肋”?
杭州推行垃圾分类多年来,尽管采取了种种创新和鼓励举措,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少市民依然没有养成文明分类的习惯。在今年发布的《2014年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分析报告》中,“垃圾分类投放”得分最低。
一些小区居民已经养成了分类习惯
位于杭州大关街道的翠玉社区,是2010年杭州首批垃圾分类试点小区之一。
在社区几年的努力下,如今,越来越多的居民已经习惯于“提着两个垃圾袋丢垃圾”,即用免费发放的绿色餐厨垃圾袋装餐厨垃圾丢绿桶,其他垃圾袋丢黄桶。而垃圾“定时定点”投放的推广工作,在社区也进行得比较顺利。
社区共有600多户人家,规模不大,但很整洁。走进小区,自行车棚边就是居民引以为傲的“生态垃圾房”,半开放式的垃圾房中间摆放着3个垃圾桶,除了黄色的其他垃圾桶、绿色的厨余垃圾桶外,还有一个蓝色的低价值物回收桶。垃圾桶表面很干净,垃圾房也没有明显臭味。
记者把每个桶掀开看了一下,发现黄桶里基本都是各色塑料袋装的塑料瓶等垃圾,而绿桶里则是清一色的绿色垃圾袋,散发出厨余垃圾的气味。
社区主任刘群告诉记者,这段时间,翠玉社区已经开始推广垃圾“定时定点”投放,不过考虑到社区老年人较多,因此在非投放垃圾时段,也会在垃圾房留下一个黄色垃圾桶和一个绿色垃圾桶供老年人使用,基本上一天下来,这两个垃圾桶装不了半桶垃圾,绝大部分居民还是自觉在规定时间内扔垃圾。
部分小区的垃圾分类仍流于形式
不过并非每个小区的居民,都能像翠玉社区一样主动做好垃圾分类投放。
今年,杭城大力推进垃圾”三化四分“工作,然而在年中发布的《2014年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数分析报告》中,“垃圾分类投放”的文明指数仅为73.48,在各项指数中得分最低。
这两年来,记者在多个小区采访发现,不少小区的垃圾分类流于形式,混装混运现象随处可见,甚至有的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每个月去领免费垃圾袋”。
刘群告诉记者,社区工作人员在刚开始宣传垃圾分类工作时,居民也很不理解,不少居民都说社工是不是“吃了空”,“怎么连丢垃圾都要管?”
在半个月前的杭州市垃圾分类专题会议上提出,杭城的垃圾“三化四分”工作,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是垃圾分类质量不高,在不少地方还属于走过场甚至流于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