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去何从的悖论 李开复到浙江工业大学讲座时的情景 面对社会人员到学校来蹭课的行为,复旦大学新闻中心的罗老师对媒体表示:“只要不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我们还是欢迎的,学校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回报社会。” 类似的说法在很多学校的老师口中听到。这似乎是目前几乎所有学校对蹭课行为的态度。 尽管有网友评论说,会去听讲座的都是好童鞋(同学的谐音,常见于网络,作者注),都是守纪律的好孩子。但毕竟,这样自发的行为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大量社会人群的涌入,很有可能会给学校的正常教学和秩序管理带来不小的压力。 “网络是个不错的平台,既可以扩大传播效果,也可以节约成本。”不少老师这样表示。“不光是在学校的官网上发布视频,我们也发现有热心的学生把那些精彩的讲座视频发布到土豆、优酷这样的视频网站,让更多的网友来观看。” 事实上,杭州已经有很多面向公众的讲座,有政府和公益组织主办的如文澜大讲堂、西湖论坛……专业性的如鉴赏、科普讲座……我们可以开出一个很长的单子。近年来,这样的形式在群众中越来越有影响——不光有市民自主自发前来汲取知识,增长见闻;大众媒体也开始有选择性地对讲座内容进行预告和再传播。 3月11日日本大地震海啸之后引发了一连串危机,而其中核辐射带来的核危机更是受到了全球的广泛关注。杭州市环保局和杭州市科协联合主办“辐射离我们有多远”环保科普讲座,解读“日本核辐射对我们的影响、身边的辐射源、如何有效预防辐射、有没有抗辐射食品”等问题。在讲座现场,不仅有加坐和站在过道上的普通市民,还有杭城很多媒体的记者,科协的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他们会把讲座的全过程进行视频录制,并将嘉宾的讲稿和PPT文稿作统一整理保存,以备需要时查询。 金庸先生曾担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名誉院长 想起04年金庸先生来到浙江大学,尽管当时笔者没有亲临现场,但事先报纸的连续预告和第二天杭州几乎所有报纸的大幅照片加整版报道相信让这样一次学术活动毫无遮挡地呈现在市民面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腕够大,媒体便会尽其所能地去挖掘与报道,那么同样的,如果有足够多的媒体参与到建设大师和市民之间桥梁的工作中来,或许还会有更多的人对讲座不但有兴趣,更有行动。 袁腾飞老师在《百家讲坛》的内容集结成书出版 2009年,互联网上出现了一个叫袁腾飞的人,他是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高级历史老师,百家讲坛《两宋风云》的主讲人,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的历史老师”。在百家讲坛的栏目播出后,由他主讲的内容被集结成册出版。而他在课堂上讲述高中历史课程的视频也被人放到了网上,随后又整理出版图书并配有随书光盘,一共4本——《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这4本书的先后出版,每一次都爬上了当月的畅销书排行榜,算不上经久不衰,至少也广为流传。 应该说这一行为的商业运作比学术内容本身更成功:把一些高中生就耳熟能详的历史通过一个有魅力有亮点的讲者变得生动、朴实、亲切,再以多种媒介形式进行多次传播,以不同的发行渠道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可以说是把资源充分利用到了及至。 类似的讲者还有更早的于丹,易中天以及后来的钱文忠、郦波等等,这些原本躲在书堆里的大师们正是由于有了一定的包装和运作,才使得他们的学术不仅仅停留在每年的论文与深奥的学术专著上,而是可以让更多更普通的大众认识、接受并从此爱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让名人讲座走向公众并不仅仅是一家的职责,握有大量学术资源的高校、图书馆;掌有可观受众群体的电视媒体;更开放更互动的网络平台等等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让名人讲座走向公众也不仅仅是个体的行为,而应该成为社会的共识和自发的意识。 “后学生时代”,我们这座城市呼唤更多走向公众的大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