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讯 刚刚过去的这个学期被称为“史上最短学期”,但是这个漫长的假期对于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来说,正是如火如荼的时节。走进下城区,不少学校新课程建设正以丰富多彩的方式开展着。
下城区与浙大携手 共同推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6月29日,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与下城区教育局“深化全面合作中期汇报会”在下城区京都小学举行。
紧邻京杭大运河,“水”是京都小学重要的地理特征。多年来,学校根据地域特征、历史沿革,把“水文化”教育作为建设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思路。年初,学校新课题建设在原有的特色基础上,把“运河文化”作为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分为水之润、水之德、水之色。
汇报会的现场,孩子们的表演融合了唱歌、跳舞、小品、诗朗诵、沙画创作等多种形式,学校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以一种直观活泼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京都小学校长洪俊介绍,过去的这一个学期,许多班级的同学走出学校,来到运河边,各门学科都发现了全新的教学方式,比如科学老师带着孩子们去调查水质,美术老师带着学生去写生,此外,把英语和音乐结合起来,学校的跨学科突破也开展地有声有色。
学校课程的改革,受益于教育局与浙大教育学院的资源共享,专家定期到校听课、对课程照方抓药,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两年下来,学科建设焕然一新。这个暑假,学校老师们和专家也没闲着,正着手为孩子们编写校本教材呢。
据悉,下城区教育局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的全面合作关系始于2008年,围绕“干部队伍、实验基地、数字校园、教育品牌”建设等方面,下城区多所学校与浙大教育学院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互通。
课程改革:在下城遍地开花
不仅是京都小学,自从今年3月底,浙江省教育厅发布《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以来,下城区多所中小学就跑上了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快车道。
风帆中学,增加选修课程数目,逐步推行必修+选修课程,尝试走班教学,实现“一生一课表”;
安吉路实验学校,完善九年一贯校本课程建设,形成科学的课程体系和轻负高质的课堂教学模式;
大成岳家湾实验学校,构建“121”课程,将初中四年分为三个阶段:1年预备期,2年发展期和1年自主期;
求知小学,针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整合化、校本课程自主化三方面建设特色课程;
青蓝小学,探索“小班环境下主干课程群的构建与实践”,以国家课程和兴趣特长学科拓展类课程为载体,培养低年级儿童学习兴趣,增加技能生涯及综合实践等课程;
长寿桥小学,开发并实施“健康课程”、“智慧课程”和“社会课程”三大学习领域,不断挖掘内涵,拓展多维渠道,构建富有长寿特色的课程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