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国际化 城市更包容
“开放、包容、友善”的国际化社区惠及全市居民
朗琴社区的墙绘以各国标志性建筑为主题。
社区阅读架准备了英文书报刊。
随着G20杭州峰会的召开,杭州这座城市日益走向世界,城市知名度、美誉度越来越高。杭州城市国际化的脚步向前,昔日的历史文化名城正在华丽转身,渐渐成为受世界游客欢迎的国际旅游目的地,身边不时擦肩而过的“洋面孔”越来越多,杭州城市国际化建设已迈入新时代。
据统计,截至2016年7月底,主城区(不含萧山、余杭和大江东)抽样的364个社区中,有341个社区居住有境外人员,占社区总数的93.68%。今年11月中旬,杭州市率先出台了《关于全面提升杭州市社区建设国际化水平的实施意见》,围绕杭州城市国际化的战略目标,立足于构建惠及全市居民的国际化社区发展体系,把国际化社区建设作为城市国际化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社区是城市最基本的生活单元,也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杭州市委、市政府把城市国际化列为城市发展战略。面对日益凸显的国际化趋势特别是城市居住人口的国际化,以国际化的视野和标准打造高品质国际化生活社区,适应城市发展的新要求和中外社区居民的新期待,已成为未来杭州社区发展的重要课题。
来自韩国的留学生与社区小朋友互动。
社区成员多国化 服务手段推陈出新
早在2012年,荷兰人葛思康就对自己身处的德加社区充满了好感。那时,他刚来杭州,与外界交流少,人生地不熟,有一堆的事情需要操心,比如他有国际驾照,想在杭州开车,可是听说要重新考,也不知道怎么办;家里买了保险,但碰到事情,保险公司却说不能赔付;还有家里找不到好的保姆,社区能不能在这方面提供些服务?
那时,德加社区就成立了西湖区首个社区境外人员管理服务站。在这个小区“外交部”里,外籍人士不仅可以在社区办理出入境证件,还能得到租房、就业、纳税办理、营业执照等相关咨询服务。相同的境外人员管理服务站,在文鼎苑社区也有一个,英语专业毕业的社工陈昱钰的手机微信里,有一个国际友人微信群,大家有什么麻烦事儿,都会在群里“呼叫”她。前段时间,外籍留学生莉娜身体不适,由于她初到杭州,中文不通,先通过微信找到小陈,随后由小陈陪同去医院,办理了住院手续。刚到异国他乡求学的莉娜在杭州的社区感受到了如同家人般的关怀和温暖。
而上城区的春江社区还与辖区派出所共同建立了上城区首个“境外人员管理服务站”,为居住在社区的境外人员提供包括临时居住登记、签证咨询、涉外安全防范和求助、医疗卫生及日常生活等“一站式”、多渠道、全方位的便捷、贴心服务,受到了国际居民的一致好评。
国际化社区是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包容各类文化和生活方式,不同国家、地区、种族、民族背景的人能够和谐共处的社会共同体。在生活方式上,呈现多样态。目前,杭州341个社区居住的境外人员有6171名,主要以产业、就学和居住环境为纽带,自然聚集状态已初步形成。像上城区春江社区、西湖区文鼎苑社区、滨江区东信社区、开发区朗琴社区等一批试点较早、基础较好的社区已经在国际社区标识设置、多元文化交流、国际特色服务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不少国际化试点社区按照网格化要求,将国际居民分入社区网格,定期走访交流,向国际居民提供《便民服务卡》。积极整合各类便民服务项目,设立国际居民宣传栏,通过中英双语发布有关民生通知。试点社区70%的社工拥有英语四级证书,同时建立国际居民服务台,由英语六级的社工具体负责国际居民日常的社区事务。
这些举措都使外籍人士感受到自己不只是住在这个社区里,而是真正生活在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