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临安“乡村市场化运营”模式成效几何?记者实地探访 乡村运营师,让风景更有“钱景” |
hwyst.hangzhou.com.cn 2020年05月25日 16:20:33 星期一 |
浙江日报讯 杭州临安乡村,从不缺少美。 初夏时节,我们来到临安天目山镇月亮桥村,农田里绿色的波浪翻滚。干净的道路两旁,各具特色的民宿开门迎客。几十公里外的湍口镇,八都老街上的洪岭馒头、湍口烫画、三联索面店,吸引着游客。此外,近年来临安打造的红叶指南、文武上田等村落景区,都显现“村在景中、景在村中”的意境。 但发展的瓶颈也一度困扰这里,乡村建设过度依赖财政投入,产业培育缺少专业人才,美丽风景难以转化成美丽经济。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如何将乡村建设与经营结合起来,如何高质量发展乡村经济?2017年开始,临安决定面向全社会招募乡村运营师,吸引人才进村,促成了17个村落景区与12个团队签约,探索“乡村市场化运营”模式。 两年来,乡村运营师们带来了哪些奇思妙想?他们能否承担起乡村业态引入、产业升级的职责?近日,记者来到临安,观察田野村舍里,正在发生的变化。 既独特,又富有挑战—— 用奇思妙想开启乡村试验 小村石门,坐落于临安、余杭与安吉的交界处。我们沿着盘山公路进入高虹镇石门村,两侧青山环绕,溪水潺潺,像是不见人烟的“人间秘境”。老酒坊、豆腐坊……我们转进修旧如旧的石门老街时,又看到一番生活气息浓郁的场景。一些游客正在其中体验磨豆子和酿酒。 过去,因为地理位置所限,石门村的发展一度受限。而它的改变,离不开娄敏的回归。 娄敏是高虹镇石门村人,年少出村到城里办公司,已创出一番事业的她,保持着每月回村看望老人的习惯。 石门村并不缺旅游资源。明清时期的老街、经营百年的药店、杭徽古道驿站等,至今留存。但时过境迁,偏远村庄变得落寞,成为只有20余位老人留守的空心村。娄敏的外婆,就是其中一位。 一开始,临安文旅局副局长陈伟宏找到娄敏,让她负责运营高虹镇石门村,娄敏拒绝了:“我一个做生意的,可管不好村子。”往返路上,娄敏一遍遍勾勒乡村的模样,说不了解石门,但她心里是有点数的。 2017年初,为创建浙江全域旅游示范市,临安着手整合美丽乡村,打造村落景区。石门村与相邻的大山村、龙上村被规划为“龙门秘境”景区。环境整治、房屋外立面改造、旅游集散中心建设……短短几月,项目紧锣密鼓推进,资金也投入不少,小村逐渐显现新气象。 但吸引游客、聚拢人气,并不容易。村里的3家农家乐,除节假日和周末,平日颇为冷清。满山的竹林与茶园,因少人打理,许多都荒废了。“太可惜了。”娄敏不由感叹。 石门呈现的,正是临安甚至是全省乡村建设遇到的普遍困境。10余年来,当地打造的美丽乡村,虽有美丽的外壳,却没有造血的功能。一些村庄缺少产业植入,对游客吸引力不强,农民增收缺乏持久动力。一些村庄,项目建好、业态引入后,交给村委会运营,但村委会却无力维持,发展难以为继。 “归根到底是缺人。”陈伟宏觉得,无论是发掘乡村生态、生产、生活价值,还是推动传统产业向文旅、农旅融合等现代产业转变,都需要能够统筹资源、整体策划的综合人才,“乡村建设,不可能依赖政府无限投入,乡村经营,靠村干部和村民本身也远远不够,必须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 “不管村子,只管运营。”深思熟虑后的陈伟宏再次找到娄敏。 “哦?什么模式?”这一次,娄敏有了好奇和期待。 乡村运营的模式,听起来既独特,又极富挑战。运营师与村集体自愿签约,双方组建合资公司。村委会管理村庄事务,运营师则负责旅游产品打造、主题活动举办等,形成具有一定盈利能力的乡村业态,最终收益按照公司股份分成。每年底,临安区里还将组织第三方机构开展绩效考核,对考核合格的乡村运营师实行20万元至100万元不等的奖励。 当年年中,临安文旅局牵头召开首场“乡村运营师招募会”,吸引20多名旅游、文创类企业代表参加。同时,他们向社会发布“招贤令”,邀请具备策划文创能力、集聚资源能力、市场运作能力以及兼具乡土情怀的人才,投身乡村事业。 在旅游市场摸爬滚打近20年的章小云、从事户外产品外贸行业的唐晓丹、媒体编导出身的胡益波、太湖源镇白沙村老支书夏玉云……两年多来,12名运营师陆续到来,用他们的奇思妙想,开启了一场与众不同的试验。 |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沈晶晶 王逸群 通讯员 江萍 编辑:张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