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地铁多线齐开背后的故事 走近“见不到阳光”的建设者 |
hwyst.hangzhou.com.cn 2021年01月04日 16:44:22 星期一 |
杭州日报 2020年12月30日,杭州地铁1号线三期、6号线一期、杭富线、7号线一期集中开通,此次开通线路总里程超过100公里,在杭州历史上尚属首次,开通后杭州地铁运营总里程超过300公里,这也是杭州首次实现十城区地铁全覆盖。 在这背后,离不开一群浙交工“地下人”的艰辛付出,他们兢兢业业,争先不止,为城市打通发展“生命线”,为市民拓展幸福空间。 盾构区间全段富含沼气 反复试验敲定下井方案 排风险! 2019年4月22日,浙江交通集团下属浙江交工承建的杭州地铁7号线8工区项目部施工现场,大型盾构机在阵阵欢呼声中缓缓下井。杭州地铁7号线钱塘新区首条地铁隧道正式开挖。 此次盾构下井殊为不易,项目经理刘伟介绍,盾构区间全段富含沼气,为保证盾构推进的安全性,必须提前对区间内存在的沼气进行排放。由于塘新线至青六路站区间,青六路站至北二路站区间全线地质情况以砂性土为主,沼气排放探孔易坍塌并引起地面塌陷,施工难度较大。刘伟与盾构施工负责人罗云奔波于项目工地与各施工单位之间,参观、学习有效的解决办法,经过数十次的反复试验,最后采用了外径只有42毫米的静压排放设备,设备中安装有各种截止阀、减压阀、压力表以及气液分离器等,可以控制放气流量,大大降低了对周围土层的破坏。 盾构司机老师傅 一天12小时“失联” 不畏难! 顺着层层回转的狭窄楼梯下至约21米深的作业面,来到了紧贴着墙壁的“空中走道板”,走道板只能容一人行走,通风设施发出“嗡嗡”巨响,人走在走道板上,迎面吹来的空气里裹挟着淡淡的泥土味。再往里走600多米,来到了轰鸣声声的盾构机旁,一个班13个人忙得顾不上吃饭。 这是地铁7号线通车前,8工区盾构隧道里的施工场景。 待在盾构机旁没一会儿,衣服已湿透,环境闷热、潮湿,加上机器的轰鸣声,让人很不舒服。此时,盾构机旁的温度高达40℃。 已届不惑的袁飞是上海人,他是盾构司机的老师傅了,自2001年投身上海穿越黄浦江隧道建设接触盾构机开始,就没中断过盾构工作。 因为地下没有信号,盾构司机除了面对潮湿、闷热的环境,还必须处于一天12小时的“失联”状态,与外界通联只能靠一部在操控室内的工作电话。 艰苦的工作环境,对于盾构机司机的驾驶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盾构机的“大脑”,盾构机司机要对所有风险源的具体点位了然于心。操作过程中只要有一个参数出现偏差,就可能造成盾构机姿态的偏差,从而影响管片的成型姿态。想建成既稳固又漂亮的“完美”隧道,盾构机司机和其他工种的施工人员需要配合无间的团队协作。 这是一群见不到阳光的人,因为有他们,才有了方便千万家的地下交通。 杭富线三标段项目部 连续80天、1920小时作业 创奇迹! 刘延昭从2020年春节至今、黄斌从2020年3月中旬至7月底、常东生从2020年5月至7月底、张智从2020年2月至7月底……在党务人员何晓丽的本子上,记着一个个连续工作没有休息的员工姓名,杭富线三标项目部52名员工,竟无一落下。据初步统计,从2020年3月份起,现场人力、材料、机械设备投入都是正常施工的3倍之多,当年5月起,启动24小时作业,80天,1920小时,一线施工及管理人员昼夜接续,冒雨拼抢时间。 这是一组看起来普通的数据的背后,是交工铁军熠熠生辉的精神。团委书记、捷胜青年突击队队长周宇在现场一刻不停闲,既要管安全、管材料,又要管质量、管施工。自2020年5月起,周宇连续上了40天的夜班,经常是晚上6点半去现场,到早上八九点才回项目部。工区主任周超枫一天要接四五十个电话,项目部离家只有20多公里的路程,他也没有回过一次家,经常是忙完后想起给妻子和孩子发个视频,却被妻子告知,孩子已经睡着了。 该项目位于320国道上,交通流量大、短短两年共实行5期交通道路改道;地铁明挖区间与彩虹快速路合建,明挖工程量大,普通车站区间宽度最大为400余米,该明挖区间宽度达1.4公里,明挖工程量大导致施工器械及人员呈几何倍增,协调管理难度加大。 场区内地质条件复杂,项目所在地是山区土质,复杂且坚硬,开挖速度缓慢。同时,特殊的溶洞地质给工程施工带来了较高难度;此外,土方量大,外运困难,也多次影响了项目进度。 据粗略统计,2020年5月10日至7月20日,完成结构板65块,8.67万立方米混凝土,15180吨钢筋,出土19.08万立方米,完成了接近三个标准地铁车站的工程量,为了防止渗漏水,同时启动30余台水泵24小时不间断抽水。 交通铁军,使命必达。不放弃是浙交工人最大的信念。就这样,他们默默地又完成了一个工程奇迹。 |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通讯员 金许斌 记者 葛晓路 编辑:高婷婷 |